首页 理论教育美丽的湖上漂泊

美丽的湖上漂泊

【摘要】:唱片里一开头,这个叫李君甫的人物念四句出场诗:“春游芳草地,夏赏荷花池,秋饮菊花酒,冬吟白雪诗。看今日天气晴和,不免去荡湖船上游逛游逛。哟,那边有人来了,闪在一旁。”这出《荡湖船》也有个扩大的版本,叫《五湖船》。那船娘手执船桨,上面系两条彩绸。她上场说苏州话:“从小生得伶俐,人人看见中意。我啊,荡湖船上龙德官便是。”她自报家门后,李君甫过来雇船。唱完一段后,骗子和被骗者来了,站在湖边。

这出戏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只有在萧长华1931年录制的唱片里可以听到片段。

跟一般京戏不同,这是一出“苏滩戏”,全剧讲苏州话,唱苏州小调

唱片里一开头,这个叫李君甫的人物念四句出场诗:“春游芳草地,夏赏荷花池,秋饮菊花酒,冬吟白雪诗。看今日天气晴和,不免去荡湖船上游逛游逛。哟,那边有人来了,闪在一旁。”

据剧评家的文章描述,这个李君甫头上一顶瓜皮小帽,八字须,戴一副黑边眼镜。穿蓝长袍,黑坎肩,腰间系一块搭布。下面是青裤、白袜、福字履。

这时有三个人上场了——两个骗子陪着一个被骗者去湖边玩。这个被骗者也戴瓜皮帽,帽顶上还垂下一股长穗子。涂着红鼻子,也有八字须和眼镜,不过是一副画在脸上的蓝边眼镜。他穿黄长袍和紫坎肩,腰间的搭布上挂着眼镜盒、槟榔盒、鼻烟壶、扇子等杂物。下面是红彩裤和黑薄底靴子。剧评家描述得这样详细,就便于我一一画出了。

这些人都下场后,上来一个年轻的船娘,船娘是又摇船又唱曲的。据描述,她“穿竹布裤褂,有如《五花洞》里潘金莲的扮相。”你读过《水浒传》的话,就知道武松的哥哥是武大郎,武大郎的老婆是潘金莲。不过《水浒传》里没有五花洞的故事,那说的是武大郎夫妻在投亲路上遇到妖精,妖精变成他们的模样,县官和包公都没法辨认,最后张天师来分清了真假。只有在演《五花洞》时,梅、尚、程、荀四大名旦才有机会同台演出。他们四个都演潘金莲,两个演真潘金莲,两个演假潘金莲,所以就是《四五花洞》了。当然还会有《六五花洞》《八五花洞》,在网上还可以找到《十二五花洞》,那就是六个真潘金莲,六个假潘金莲。你会说:“不对,真的只能有一个,其他都是假的。”我没说错,确实是一组演员同时演真潘金莲,另一组演员同时演假潘金莲。当然,在《十二五花洞》里还有六个真武大郎和六个假武大郎,可热闹了。这出《荡湖船》也有个扩大的版本,叫《五湖船》。因为富连成科班的学生多,学戏时就把船客和船娘各增加了四份,船娘的独唱也变成了合唱。

我们继续介绍。那船娘手执船桨,上面系两条彩绸。她上场说苏州话:“从小生得伶俐,人人看见中意。我啊,荡湖船上龙德官便是。”她自报家门后,李君甫过来雇船。于是,船娘一手执桨,一手执一条彩绸,李君甫执另一条彩绸,船娘开始唱苏州小调。

唱完一段后,骗子和被骗者来了,站在湖边。骗子借给被骗者一个土制望远镜,俗名“千里眼”,让他看船娘的表演。这个被骗者立刻被吸引住,什么也不顾了。两个骗子就趁机扒去他身上所有物品。先从腰带上挂的小零碎扒起,再扒搭布,再扒坎肩、袍子、内衣、帽子。最后把这个人背起来,告诉他高一点儿可以看得更清楚,其实为的是扒他的靴子。

最后李君甫和船娘都下场了,被骗者还在傻看,这时候他的身上只剩一条红彩裤了。

被骗者终于醒悟过来,问:“我的衣服呢?”

骗子说:“你交给跟班的了。”

被骗者记不清楚了,发着愣。

“把‘千里眼’还给我们。”骗子说。

两人拿着“千里眼”跑了。

这个被骗者一气,索性把八字须也摘下来,扔在台上不要了。全剧告终。

最吸引我的细节是,骗子把这个人背起来偷他的靴子,好夸张,好有想象力

但我把“湖上”和“湖边”的两组人物画出后,发现他们中间空空的,距离太大了。我想了个办法,可以把骗子扒下的衣物扔在中间,就不显得空了。可我不知道槟榔盒长什么样儿,就上网查询,还真查到了。不久前我去湖南,发现当地仍有嚼槟榔的习惯,不过早已不用过去的盒子,槟榔盒成了收藏品了。

骗子骗人,古已有之,只是诈骗手段越来越高明了。手段不一样,但原理相同,苍蝇不叮无缝蛋。这戏提醒我们,防骗在于克服自身的弱点。

演李君甫的萧长华,人称“丑行宗匠”,各种丑角都被他演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我们书中出现的角色,他还演过《群英会》里的蒋干、《老黄请医》里的刘高手、《连升店》的店主人、《变羊计》里的贾妈,等等。然而萧长华不是只专一门,他还是个教育家,在富连成科班里他什么戏都教。从第一科到第七科,他前后教出三四百学生,其中大师级的演员就有老生马连良、旦角小翠花、花脸侯喜瑞和袁世海、武丑叶盛章、小生叶盛兰等。

萧长华挣得不少,但生活朴素,从来都是布衣布鞋,不动烟酒。前面说到“跟班的”,又叫“跟包”,就是贴身服务员,那时不能想象一个名演员没有跟包。但萧长华不用这种服务,赶场子都是自己提着靴包。家里也不用仆人,什么都自己干。他节省下来的钱都陆续买了小房子,租给人家。每月一次,他常被人看见提一个小蓝布口袋在街上走,那口袋里装了许多房折子,北京把这种收房租的人称作“吃瓦片儿的”。

不过,萧长华并不是个守财奴,他一点儿也不吝啬。租户因困难交不上房租时,他从不催逼,任其拖延。他老师徐文波的墓园需要修葺,他出了一千多银圆,这钱够买好几所小房子呢。梨园义地(演员公墓)不够用了,他就联合名伶,大家捐助,又开辟了十八亩地。梨园同行发生急难,他总是解囊相助。他还学他老师徐文波,配制丹药,什么红灵丹、避疫散等,免费发放,不知救活了多少人。

还有件动人的事。有一次萧长华跟梅兰芳的剧团去上海演出,第二天他就病了,一出戏也不能演了。但梅兰芳照付了萧长华的包银,还从自己的包银里拿出一部分加给萧长华,理由是养病需要多花钱。萧长华十分感激,却说什么也不肯收这钱。回到北京,梅兰芳亲自跟管事的一起送钱去萧家,这次萧长华没法拒绝了,可这钱他一直没动。他知道有些同行生活困难,就在大年除夕那天买了一百多袋面粉,放到梨园公会门口任人领取。交出面粉时,萧长华还不忘说一句:“这是梅先生买给大家过年的。”因为有一百多袋面粉,他就说了一百多遍。

我们说京剧中的好戏,也要说说京剧界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