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将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界定如下:在一定教育价值取向的指导下,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有计划、有组织地为本专业学生进行课程选择、课程组织与课程安排的系统化过程,旨在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即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前提关涉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即要把本专业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价值导向问题。......
2023-07-03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学者对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关注度的日益提升,课程评价研究也逐步发展起来。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课程评价”的理解和认识也是不同的,我国多数学者都认可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Guba&Lincoln)关于课程评价概念的界定,所谓课程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11]。通过评价我们可以了解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从而为完善课程计划、改进课程实施提供指导。课程发展史上,主要有以下五种课程评价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即由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组成;消费者导向评价模式;当事人中心评价模式;自然主义评价模式。”[12]上述课程评价模式基本上都是一种单向度、线性的课程评价,忽视了课程对人发展的价值以及对人的主体生命的终极关怀。20世纪末,发展性课程评价应运而生。
“发展性课程评价是以诊断和改进教育活动,促进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为目的的评价。”[13] “在这里,通过课程评价促进人的发展首先是指学生的发展,同时还包括教师的发展。”[14]对于学生发展来说,不仅指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也指学生情感、态度、个性和价值观的养成;对于教师发展来说,既体现在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提高方面,也体现在教师专业精神和专业理念的涵养乃至整个生命质量的提升方面。发展性课程评价意味着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发展性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对未来幼儿园教师发展的评价,以下就以此为例来阐述发展性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其一,评价内容要全面。既要关注未来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发展,也要关注其专业理念与专业精神的养成;既要关注未来幼儿园教师在大学里的学习与发展情况,也要关注他们在校外实践活动中的发展状况。其二,评价方式多样化。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如自评与他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等,注意课程评价的人性化,要在未来幼儿园教师解决现实课题的过程中对其进行评价,而不是机械地量化考核、分数至上。其三,评价主体多元化。对未来幼儿园教师发展的评价不仅仅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事情,还需要实践指导教师、学前教育一线工作者、教研员、教育管理者以及学生自身、社会专业组织等多方人员的共同参与,建构高校、地方政府与幼儿园共同协作的评价新机制。
有关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的文章
本研究将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界定如下:在一定教育价值取向的指导下,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有计划、有组织地为本专业学生进行课程选择、课程组织与课程安排的系统化过程,旨在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即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前提关涉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即要把本专业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价值导向问题。......
2023-07-03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一课程模块下的若干门课程应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组织方式。而“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组织模式则较好地克服了上述缺陷,它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合作认定的问题或主题为中心,将过去各自为政的几门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课程组织。......
2023-07-03
(一)学前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基本构成基于建构未来幼儿园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促进其终身专业发展这样一种视角,根据《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相关要求,本研究认为高校学前教师教育课程应包括如下三大模块。[21]具体在高校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选择中,首先要充分考虑学前教育专业特性和幼儿园教师专业工作的特殊性。首先,明确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优化学科基础课程结构。......
2023-07-03
选择课程内容并确定各部分组织形式及比例关系的过程就是建构课程结构的过程。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学分相当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程学习18课时”,据此计算,2880学时相当于160学分。这是学前教师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实践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要探讨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比例关系,首先必须厘清两者的边界。......
2023-07-03
本研究认为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组织与安排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就学前教师教育而言,“普通心理学”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先行课程,“教育学原理”则是“学前教育学”的先行课程,这两者之间就具有纵向关联性。......
2023-07-03
对于课程设置的制约因素有哪些,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宏观层面是指影响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大环境,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以及国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等;中观层面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学前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教师资格政策以及高校课程权力分配方式等;微观层面是由那些直接影响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诸因素所组成,主要包括高等学校办学环境、课程制订者的专业理念以及学生等。......
2023-07-03
(一)学前教师教育课程全面改革的动因“现实问题的诊断是任何改革的出发点。”因而,变革教师教育、变革教师教育课程就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的。这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现实依据。......
2023-07-03
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学前教师教育课程重获新生,并开始了本土化、科学化的探索。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更是一场整体的变革,它包括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的、课程、教学方法以及评价等方面的变革。同年,教育部在普通教育司设立幼教特教处,失去国家机关专职领导已达16年之久的幼教事业又有了行政领导机构。此后,原有的6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从1978—1979年先后恢复了招生。......
2023-07-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