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师教育机构的共性与个性:规范与创新的均衡

教师教育机构的共性与个性:规范与创新的均衡

【摘要】:虽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教师教育机构设置课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幼儿园教师培养机构都应设计千篇一律、千校一面的课程方案,相反,要求教师教育机构在标准的规范发展和学校的自主创新之间实现适度的均衡,换言之,即如何实现教师教育机构共性课程和个性课程之间的平衡,这也是课程编制的选择性问题。

钟启泉教授在论述我国教师教育制度创新的课题时曾明确指出,我国在教师教育制度创新中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有很多,其中就包括编制以开放、选择、规范为特色的课程架构[80]2011年,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是教师教育机构设置课程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质量基准,是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机构设置课程必须遵循的规范性要求。

就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而言,规范是指要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关于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的相关要求,体现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置的共性要求;开放是指在符合标准要求的基础上,要有自主开发的体现地域特色、学校特色的课程,实现课程的包容性,使课程结构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之中。虽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教师教育机构设置课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幼儿园教师培养机构都应设计千篇一律、千校一面的课程方案,相反,要求教师教育机构在标准的规范发展和学校的自主创新之间实现适度的均衡,换言之,即如何实现教师教育机构共性课程和个性课程之间的平衡,这也是课程编制的选择性问题。对于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而言,在遵循《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寻找体现自身特色的课程设置突破口和生长点,实现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规范有序前提下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注释】

[1][美]丹尼尔·坦纳,劳雷尔·坦纳.学校课程史[M].崔允漷,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

[2][美]丹尼尔·坦纳,劳雷尔·坦纳.学校课程史[M].崔允漷,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

[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9-61.

[4]方展画.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评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50-57.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3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7.

[7]彭波,胡弼成.现代高校课程设置人本取向之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03(5):62-65.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6.

[9]袁爱玲.当代学前课程发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5.

[11]李海英.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J].全球教育展望,2005(1):40-44.

[12]熊淳.日本的教师专业标准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5):9-14.

[13]张华.论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J].外国教育资料,1999(5):25-31.

[14][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1.

[1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

[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6.

[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3.

[18]钟启泉.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创新的课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1(18):20-26.

[19]虞永平.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4.

[20]庞海芍.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02.

[21]王泽农,曹慧英主编.中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4.

[22]薄利南.中美学前教师教育课程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17.

[23]郭晓明.整体性课程结构观与优化课程结构的新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38-42.

[24]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培养方案[EB/OL].http://www.pese.ecnu.edu.cn/rencaipeiyang/zhuanyejieshao/2011-10-20/81.html,2011-10-20/2014-12-13.

[25]参考第九届全国学前教育高峰论坛专题·张明红谈“幼师专业课程如何设置与改进”[EB/OL].http://www.ahedu.gov.cn/28/view/302261.html,2016-05-11/2016-08-06.

[26]王伟廉.人才知识、能力结构中广度与深度关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4):68-71.

[27]罗尧成,胡弼成.大学课程结构:改革的目标及其优化[J].高等理科教育,2004(1):26-31.

[28]周晓静.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改革与思考——以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1(7):56-59.

[29]骆琤.中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129.

[30]骆琤.中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132.

[31]周海涛.大学课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78.

[32][瑞典]T.胡森,[德]T.N.波斯尔斯韦特主编.教育大百科全书·教师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4.

[33]陈时见主编.教师教育课程论:历史透视与国际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90.

[34]陈时见主编.教师教育课程论:历史透视与国际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29.

[35]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97.

[36]万明刚.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05(7):83-87.

[37]王迎兰.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性课程的设置现状与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53-55.

[38]Bolman L G,Deal T E.Reframing Organizations:Artistry,Choice,and Leadership[M].San Francisco:Jossey Bass,1991:4.

[39]步社民.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5(5):20-24.

[40]薄利南.中美学前教师教育课程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48.

[4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64/200704/21825.html,2007-02-17/2015-02-13.

[42][美]George S.Morrison.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第一版)[M].王全志,孟祥芝,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

[43]张文军,王艳玲.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学校体验”:英国的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6(2):23-28.

[44][美]丹尼尔·坦纳,劳雷尔·坦纳.学校课程史[M].崔永漷,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79-80.

[45]戚业国.面向21世纪西方大学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6(7):21-25.

[46]罗尧成,李利平.发达国家大学课程结构改革:背景、动向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5(1):39-42.

[47]王海英.“扎实”与“联通”——美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计对我国的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4):37-41.

[48]王海英.“扎实”与“联通”——美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计对我国的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4):37-41.

[49]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9.

[50][美]艾伦·C.奥恩斯坦,弗朗西斯·P.汉金斯.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柯森,主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5.

[51][美]艾伦·C.奥恩斯坦,弗朗西斯·P.汉金斯.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柯森,主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59.

[52]麦克·扬.未来的课程[M].谢维和,王晓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53]麦克·扬.未来的课程[M].谢维和,王晓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0.

[54]彭建斌.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刍议[J].大学教育科学,2007(2):78-81.

[55]温正胞.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与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8(8):46-49.

[56]Walter Doyle,Kathy Carter.Narrative and Learning to Teach:Implication for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J].Curriculum Studies,2003(2):129-137.

[57]杜静.流变与走向: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检视[J].教育科学,2007(6):84-87.

[58]蔡迎旗.学前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4.

[59]杜静.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向[J].教育研究,2007(9):77-80.

[60]杜静.流变与走向: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检视[J].教育科学,2007(6):84-87.

[6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编.《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8.

[62][美]李·S.舒尔曼.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王幼真,刘捷,编译.比较教育研究,1999(3):36-40.

[6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3.

[64]王艳玲.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的核心理念[J].全球教育展望,2008(10):29-34.

[65]罗尧成,胡弼成.大学课程结构:改革的目标及其优化[J].高等理科教育,2004(1):26-31.

[66]张文军,钟启泉.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12(10):1-6.

[67]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76.

[68][美]艾伦·C.奥恩斯坦,弗朗西斯·P.汉金斯.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柯森,主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13.

[69]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2):3-6.

[70]高闰青.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J].课程·教材·教法,2013(7):122-127.

[71]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2):3-6.

[72]荀春生,等,译.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60.

[73]彭波,胡弼成.现代高校课程设置人本取向之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03(5):62-65.

[74]胡弼成,徐丹.大学走进社会中心的功能新探——论现代大学的预警功能[J].教育研究,2001(6):42-44.

[75]王海英.“顺应”与“引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之间关系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7(7/8):14-18.

[76]章开元.教育之目的不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N].中国青年报,2014(2).

[77]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3:141.

[78]卢红.教育学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7(7):16-21.

[79]蔡迎旗.学前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1.

[80]钟启泉.我国教师教育制度创新的课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3):4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