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继承与创新: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发展

继承与创新: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发展

【摘要】:继承与创新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实,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继承的目的和归宿。课程发展过程中的继承,首先是课程思想的继承。当然,关于相关课程内容的删减需要科学的审查与评估,以确保创新的科学性,这也将是未来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研究的课题之一。

继承与创新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具体来说,继承是基础,没有继承,“课程变革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根之水”[77],事实上,继承在本质上是一种学习,确切地说“是一种选择性的学习,选择的主要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进一步的创新”[78];创新是结果,没有创新,课程体系将会是一潭死水,最终演化成一堆僵化的教条,落后于社会、时代发展的步伐。所以,继承应当是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既不是一味地墨守成规,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对那些历经历史考验而积淀下来的优秀课程思想、课程内容以及价值取向的扬弃。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新旧事物并存,[79]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发展状况也同样如此。关于我国当前的学前教师教育课程,人们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过于陈旧,几十年来基本未变,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要彻底地革新;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我国当前高校学前教师教育课程是广泛吸收借鉴古今中外经验、历经历史考验而形成的,是具有科学性的,应基本保留。其实,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继承的目的和归宿。

课程发展过程中的继承,首先是课程思想的继承。我国高校学前教师教育课程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很多宝贵的、先进的课程思想,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如重视未来幼儿园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重视游戏对儿童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等。其次是课程内容的继承。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前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但其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方面却是相同的,如学前教育学,主要研究学前教育最基本的理论、原则和规律;儿童发展心理学,重在阐释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阶段、规律和特征;又如幼儿园各科教学法,注重培养未来幼儿园教师设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等。这些内容历经历史的无数次筛选而保存下来,理应是当今学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所必须继承的部分。

当然,只有创新,学前教师教育课程才具有时代感和生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中,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也意味着我国学前教师教育课程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和规范化要求对未来幼儿园教师进行现代人格的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未来幼儿园教师具有先进的专业理念和高尚的师德。其次,信息化、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要求未来幼儿园教师不仅具备开展保教工作的知识和能力,更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一定的专业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再次,面对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幼儿园教师应具备对不同儿童开展保育与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具备一定的特殊教育的知识和能力。最后,儿童研究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把学科前沿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传授给未来的幼儿园教师,需要他们具备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结构。而迎接挑战就需要改进,需要创新。创新就意味着在继承的基础上改进现有的学前教师教育课程,如删除部分落后的、不符合时代需要的内容,增加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调整课程结构的比例关系,设立新的内容侧重点等。当然,关于相关课程内容的删减需要科学的审查与评估,以确保创新的科学性,这也将是未来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研究的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