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适应与超越——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挑战

如何适应与超越——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挑战

【摘要】:[74]具体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就是,既要有适应性也要有超越性,一方面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设的课程应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性;另一方面,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也不能弱化甚至是忘却教育的自主性和超越性,放弃教育对社会的改造和引领功能。

教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存在着一种肯定的关系,教育要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这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长期公认的正确命题,“是被广为论证的教育基本规律之一,并被人们看成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一个根本出发点”[69]。对于现代大学而言,教育要与社会现实相适应的这一特征似乎显得尤为明显。事实上,自从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并在20世纪将其社会功能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拓展至服务社会后,高等学校已不可能摆脱社会对它的影响。不仅如此,随着高等学校自身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与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也日渐密切。高等学校不可推卸地肩负着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的历史责任,同样,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也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幼儿园教师的历史重任。教师教育作为教育之“工作母机”,高校学前教师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未来幼儿园教师队伍的质量。[70]课程作为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媒介,其设置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当前的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对课程的深刻影响。

可以肯定的是,教育必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但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社会的适应,否则,还要教育干什么呢?如果人类生存的意义仅在于适应社会现实,而不是改变甚至是超越社会现实的话,那他永远不比一般的生物进步。重要的是,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是指向未来的,所以,从教育的本体属性来讲,构成教育的任何要素都具有既来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属性,课程也不例外。 “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使人‘接受’ ‘适应’已有的,而在于为‘改造’ ‘超越’的目的而善于利用已有的一切。”[71]而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说,它本身也是多样的、复杂的、具有双重性的,有些需求甚至是与教育本质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反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以市场需求作为学科与专业建设的指挥棒,反对把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视为“追求实利的下贱侍女与追求欲望的工具”[72]。虽然我们认可,学校课程设置不可能摆脱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但我们更应该铭记大学的本质及历史使命,“如果大学只是为适应社会而存在,那么大学将不仅丧失它的理想,更有可能从此走向没落”[73]

在21世纪,适应社会需要以求其发展仅仅是现代大学存在的浅层含义,现代大学的真正使命在于通过引导社会来使其更好地发展。[74]具体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就是,既要有适应性也要有超越性,一方面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设的课程应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性;另一方面,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也不能弱化甚至是忘却教育的自主性和超越性,放弃教育对社会的改造和引领功能。[75]相反,高校学前教师教育课程应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引领社会需要回归理性道路。如果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放弃自身应有的社会功能和价值追求,一味以社会的需求、市场的喜好为指挥棒,俯首帖耳听从“市场的指令”,那不仅是学前教师教育的“变节”,更是教育的堕落、文明的悲哀。[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