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标准取向:全面培养未来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

标准取向:全面培养未来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

【摘要】: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标准取向来源于教师专业发展思想的提出,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启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或学前教师教育标准的研制和修订工作。当前,专业标准不仅成为了世界各国学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也是引领学前教师教育改革的风向标。

纵观教师教育课程发展史可以看出,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立场和研究视角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课程设置价值取向。有些研究者侧重从教师应掌握知识的角度来设置课程,确立了知识本位的教师教育课程;有些研究者将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视为一种技术工作,形成了能力本位的教师教育课程。伴随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尤其是世界各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相继颁布实施,在教师教育领域逐步形成了一种课程设置的新取向——标准本位。[11]

标准本位的教师教育课程强调根据教师教育机构和相关专业组织研制的教师专业标准来设计教学计划,确定课程体系。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标准取向来源于教师专业发展思想的提出,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自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将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以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就成为诸多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纷纷认识到提高教师质量的关键是提高教师培养的专业性,于是,欧、美、日等国的教师教育机构及教师专业组织纷纷开启了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及修订工作。这也为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提供了新的视角,即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既要重视培养未来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也要关注专业信念的养成,并将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内涵进一步拓展,如重视教师专业反思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以及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启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或学前教师教育标准的研制和修订工作。80年代初,全美幼儿教育协会就开始为高校培养幼教从业人员的相关专业开发指南,先后公布了副学士、学士以及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幼教从业人员培养计划指南,制定了《幼教从业人员专业准备标准》(Standards for Early Childhood Professional Preparation),此后,为进一步提高学前教师教育质量,全美幼儿教育协会又多次修订了该标准。1987年,日本教养署明确提出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具有作为教育者的使命感;能够深刻理解人的成长和发育;对幼儿抱有教育的热情和执着;具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12]我国台湾于2007年正式颁布实施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该《标准》从幼儿教师基本素养、敬业精神与态度、课程设计与教学、班级经营与管理、研究发展与进修共5个向度,对幼儿教师的素质结构进行了规范。当前,专业标准不仅成为了世界各国学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也是引领学前教师教育改革的风向标。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并明确指出《专业标准》是各级各类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院校进行教师培养与培训的重要依据。课程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作为我国幼儿园教师培养的主要阵地,应根据《专业标准》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秉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的原则,科学设置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为培养专业情谊深厚、专业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的学前教育师资奠定良好基础。具体说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以《专业标准》为依据,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维度出发,根据《专业标准》中14个领域的基本要求建构相应的课程体系,要做到每一维度都有相应的课程模块来实现其功能;每一领域都有若干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群予以支撑;未来幼儿园教师的每一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都有若干门课程来承担相应的职责。尽管《专业标准》中将合格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分成了3维度、14个领域,但各维度各领域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紧密联系、互相支撑的一个整体。因此,支撑各领域目标实现的课程之间也不是一种独立的存在,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课程以及教育实践课程模块内的每一门课程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一股“学前教育专业合力”。同时,以专业标准为依据设置学前教师教育课程框架也顺应了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