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生对课程设置的重要影响因素

学生对课程设置的重要影响因素

【摘要】: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已经开始加入课程委员会。从访谈记录中可以看出,尊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善于倾听学生“声音”的课程也是适宜学生发展的课程。综上可见,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以上三个层面的因素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变革与发展。

“既然学校是为儿童而设立的,而不是儿童为学校而生产的”[55],那么,学校课程就必须符合更多人的期望尤其是儿童的期望,而不仅仅是教师的意愿。[56]这一观点已在理论界和实践层面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在传统教育观的影响下,“教育者一度被误导只关注自身的教而不去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57],无论是教学语言的使用,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育者大多不会关注学生的需求,学生一般被迫接受学校传授给他们的东西。但是,这种情况在20世纪末欧美国家的一些学校中已经发生了变化。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已经开始加入课程委员会。许多学校开始让学生参与调查和需求评估工作,正如教育家罗纳德·多尔(Ronald Doll)指出的,“学生作为教育的‘消费者’,他们理应有权力就课程问题向教育者提出意见。”而且,在现代社会,个体社会地位的变迁以及阶层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拥有的知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知识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资本,“课程中所体现的知识取向和组织方式,实际上都是利益的反映和要求”[58]。因此,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我们理应听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声音”。另一方面,从课程设置的心理学依据来说,任何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都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风格、认知方式以及他们的需要、兴趣、爱好等。因为,“学生在进校时已越来越带着一个世界的——真实的或想象的——痕迹,它大大超出了家庭和附近社区的范围”[59]。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也必须尊重学生在有关教学组织安排方面的发言权。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幼儿园教师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院校纷纷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加入到培养幼儿园教师的队伍中来,由此带来了我国学前教师教育事业的空前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由原来从普通高考生中单一录取的办法,发展到今天的对口单招生、艺术类招生、普通高考录取生等不同类别的学生群体。而且,即使同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它们之间的生源差异也很大,比如,部属师范大学招收的是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一般情况下,这部分学生的高考录取平均分高出重点线30~50分;有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行普通文理招生;有些高校采取艺术招生的方式,包括音乐美术;还有些高校采取中职对口招生的方式。面对日益多元化的学生群体,以往单一的课程设置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开展多层次生源背景下的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依据需求导向、分类指导、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原则设计学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兼顾学生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及能力的全面而平衡的课程结构,以培养专业情意深厚、人文科学素养全面、具有保教一体化能力的高素质幼儿园教师。

访谈中,多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都谈到了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深刻影响:

“考虑到大一的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固,也不知道将来干什么,对于可能会从事什么工作都很茫然,所以,这学期开始我们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指导与职业规划课程,要求本专业每个老师选择一个主题做一个讲座,有些教师可以从自己的生命历程、求学经历来跟学生做一个示范,有些就请幼儿园园长来说说幼儿园是什么情况,然后他们需要哪些人才,看重什么,等等。学生的反映还是很好的。”

“学生对课程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包括学生已有的水平、对课程的偏好等都会对课程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我们的培养方案中一直有儿童哲学这门选修课程,这门课程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儿童观、锤炼他们的理性思辨能力很有好处。遗憾的是,几乎没有学生选修这门课程,最多的一年有3个学生选修,因为没有达到开课人数的基本要求,所以这门课程一直没有真正上过,尽管授课教师已经备好了课。今年学校教务处要求,凡三年以上没有学生选修过的课程必须删除,换成符合学生及社会发展需求的新课程,这样一来儿童哲学就只能删除了,以后再想开设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从访谈记录中可以看出,尊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善于倾听学生“声音”的课程也是适宜学生发展的课程。今天,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日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理念的时代背景下,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依据,遵循教师培养和发展规律,也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自己做出学习的决定。

综上可见,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以上三个层面的因素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变革与发展。每个系统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任何因素都不能单独决定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但是,我们也应清晰地看见,“教育是为适应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同时,教育又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从而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60]。同样,学前教师教育课程作为学前教师教育事业的核心、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在具体设置过程中,一方面要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必须考虑课程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如课程设置的一般原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等等。如果忽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不考虑课程设置的一般性原理,完全顺应经济的、政治的、市场的要求来设置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这不仅是课程的悲哀,更是教育的堕落。反之,如果“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当做绝对的独立性”[61],完全不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企图设置“超经济” “超政治”“超文化”的学前教师教育课程,也必将导致学前教师教育丧失其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最终结果是教育质的规定性的丧失。

【注释】

[1]Tanner,D.and Tanner,L.Curriculum Development:Throry and Practice,1975:100;Saylor,J.et al.Curriculum Planning:For Bet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1981:29.

[2]Arieh Lewy.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Pergamon Press,1991:103-139.

[3][瑞典]T.胡森,[德]T.N.波斯尔斯韦特总主编.教育大百科全书·课程[M].丛立新,赵静,译审.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11:107.

[4]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61-182.

[5]朱旭东.国外教师教育改革动力分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1):72-75.

[6]杜静,杨杰.关注实践:国际视域下教师教育的模式变革与价值转向[J].比较教育研究,2013(11):28-33.

[7]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DES).Speech of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ducation and Scence to the North of England Education Conference.Southport,1992.

[8]杜静,杨杰.关注实践:国际视域下教师教育的模式变革与价值转向[J].比较教育研究,2013(11):28-33.

[9]张文军,钟启泉.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12(10):3-6.

[10]张文军,王艳玲.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学校体验”:英国的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6(2):23-28.

[11]张文军,钟启泉.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12(10):3-6.

[12]杜静.流变与走向: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检视[J].教育科学,2007(6):78-81.

[13]温正胞.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与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8(8):46-49.

[14]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邵瑞珍,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92.

[15][美]威廉F.派纳,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M.陶伯曼.理解课程[M].张华,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38.

[16]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0.

[17]Smith,D.L.and Lovat,T.J.Curriculum:Action and Reflection,1990:5.

[18][美]Lynda Fielstein,Patricia Phelps.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王建平,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94.

[19]王任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历史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41.

[2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5.

[21]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3:126.

[22]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编.百年中国幼教(1903—2003)[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77.

[23]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3:129.

[24]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4.

[25]曹方.高等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的内涵与专业结构优化的意义[J].广西高教研究,2000(5):12-16.

[26]王海英.“顺应”与“引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之间关系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7(7/8):14-18.

[27]王海英.“顺应”与“引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之间关系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7(7/8):14-18.

[28]《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1985—1986[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995.

[29]《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199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873-874..

[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623/201006/88633.html,2001-08-28/2014-12-28.

[3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64/200704/21825.html,2007-02-17/2014-12-29.

[32]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编.百年中国幼教(1903—2003)[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43.

[3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151/201309/156643.html,2013-09-01/2014-11-14.

[34]庞丽娟.《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背景、指导思想与基本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2012(7):3-6.

[35]蒋建华.知识·权力·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68.

[36]袁祖社.权利与自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75.

[37]胡东芳.谁来决定我们的课程?——主要国家课程权力分配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9-33.

[38]蒋建华.知识·权力·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92.

[39]江山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80.

[40][英]泰勒,理查兹.课程研究导论[M].王伟廉,高佩,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42.

[41]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81.

[42]蒋建华.知识·权力·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68.

[43]张忠华.关于大学课程设置的三个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1(6):30-34.

[44]程少波.论转型时期的教育话语[J].教育评论,2000(3):4-7.

[45]麦克·扬.未来的课程[M].谢维和,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46]李凤海,俞爱宗.对大学办学传统和特色的理性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51-54.

[47]丁钢,等.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58.

[48]马立红,常旭.教师教育转型与地方师范大学发展定位[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21-124.

[49]曹方.高校办学定位必须考虑的几个问题[J].高教探索,1998(1):22-26.

[5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51]郭维平.幼儿教师培养的适切性与前瞻性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5):87-90.

[52][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4.

[53][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9.

[54][美]艾伦·C.奥恩斯坦,弗朗西斯·P,汉金斯.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柯森,主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2.

[5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8.

[56][美]Lynda Fielstein,Patricia Phelps.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王建平,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89.

[5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6.

[58]麦克·扬.未来的课程[M].谢维和,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5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5.

[60]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68.

[61]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