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课程设置价值取向逐渐兼顾社会与个体发展的需求

课程设置价值取向逐渐兼顾社会与个体发展的需求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来,高校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经历了一段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课程设置价值取向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主转向了今天的兼顾社会与个体发展需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国家各项事业百废待兴,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需要茁壮成长。因此,这一时期的课程设置相对忽视未来教师个性发展的需要、主体愿望的满足以及人格养成。

价值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教育理论界,对价值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达成共识,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价值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现实关系,它表示客体属性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主体的需要”[48]课程与价值是密切相关的两个范畴,“课程只不过是将目标和价值写之于书面之上”[49]。教育价值取向历来有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争,同样,课程设置价值取向也存在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别。个人本位取向的课程设置强调以满足儿童发展的兴趣、需要为中心,把儿童的发展作为建构和实施课程的主要依据;社会本位取向则主张以社会需要为课程设置及实施的主要依据,强调通过课程来满足自己(社会)对人才、对文化传递等方面的需要。[50]当然,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从理论上看,课程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也是可以调和的,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学前教师教育课程实践中两者有时难免会产生不一致现象。

教育目标从来都是一定教育价值取向指导下的产物。“在不同历史阶段,因社会发展状况不同,教育在适应社会需求和满足儿童个体需求上不一定是平衡均等的,二者的侧重会有所变化。一般来说,当巩固政权是社会的中心任务时,教育目标会明显侧重于社会政治的需求,而难以顾及儿童的理想发展;当经济建设是社会的中心任务时,教育目标会侧重于‘人力’生产以体现教育的经济价值,而个体发展目标则被包含在社会目标中而加以体现;当社会物资生产水平、科学文化水平高度发展,社会民主化程度达到相当高度时,教育目标中的社会需求会趋于隐蔽、间接,儿童个体全面发展的目标才会变得鲜明突出,成为关注的焦点。”[51]这一规律在我国高校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中亦有所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来,高校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经历了一段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课程设置价值取向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主转向了今天的兼顾社会与个体发展需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国家各项事业百废待兴,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需要茁壮成长。在此情境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各项教育事业重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学前教师教育课程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立了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重视未来幼儿园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能力的发展,以满足经济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了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主的价值取向。加之长期以来,在封闭的师范教育体制及工具理性的支配下,师范教育的目标仅仅满足于培养中小学师资,完全按照学科框架设置课程。因此,这一时期的课程设置相对忽视未来教师个性发展的需要、主体愿望的满足以及人格养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及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在考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高校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开始更多关注未来幼儿园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日益重视未来幼儿园教师的情感、态度以及个性等多方面的发展,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是可以实现和合的观点开始被人们广泛认同,大家逐渐认识到这两者是相互依存、共生互补的,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培养一种能动的、非顺从、非保守的精神状态的人”[52]。因此,学前教师教育也旨在培养具有主体意识和能动精神的未来幼儿园教师,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强调促进未来幼儿园教师的整体和谐发展,真正实现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和合、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