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优化设置

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优化设置

【摘要】:本研究将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界定如下:在一定教育价值取向的指导下,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有计划、有组织地为本专业学生进行课程选择、课程组织与课程安排的系统化过程,旨在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即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前提关涉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即要把本专业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价值导向问题。

阐释课程设置的定义,厘清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内涵和外延是开展后继研究的必要前提。

(一)什么是课程设置

所谓设置,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设立;安放,安装”[18]。其词性为动词,如设置专门机构,设置障碍等。

课程设置是教育研究者经常使用的词,不同的研究者对其理解不同。陈侠认为课程设置“一般只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和各科的教学时数”[19]。廖哲勋认为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科课程的设立和安排”[20]。他进一步指出,以往人们把课程设置仅仅理解为学科课程的开设是不够全面的,课程设置包括规定课程类型、设立课程门类、确定各门类课程的顺序及学时分配等。《教育大辞典》将课程设置定义为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由各学系、各专业教研室完成,各级各类学校课程设置的共同要求是:“既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学校既定的培养目标,又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需求,促进其全面、和谐、个性化的发展。”[21]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将课程设置理解为学校或其他机构安排的课程的整个范围和特征,在宏观上及多种形式上,它是指整个学习计划。[22]综合上述各类观点,本研究认为课程设置是指根据既定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课程选择、课程组织与课程安排的系统化过程,目的在于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

(二)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来自于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已充分证明,教育质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质量,而教师的质量直接取决于教师教育的质量。影响教师教育质量的因素众多,其中课程便是核心要素之一。因此,要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就必须重视课程设置问题。本研究将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界定如下:在一定教育价值取向的指导下,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有计划、有组织地为本专业学生进行课程选择、课程组织与课程安排的系统化过程,旨在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即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

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前提关涉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即要把本专业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价值导向问题。而学科门类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课程结构的建构等则要以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为依据,相互间构成有机的整体,使学生通过课程的研修与实践,获得未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所具备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