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婚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行为

婚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行为

【摘要】:作为“人伦之始”的男女婚配,直接的结果是确立“夫妇之义”。但需注意的是,一则,缔结婚姻关系的基础既不是爱情,也不是欲望,而是以双方相“宜”解的“义”。而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纲常礼教之“义”乃缔结婚姻的主要目的。[12]由对中国古代婚姻缔结之“义”考察得以窥见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婚姻领域的社会性别区分,及中国古代社会婚姻制度设计中的男女性别差等对待。婚姻目的之“广继嗣”同样还得从孝道说起。

在传统礼的视野里,婚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行为,而不仅仅是当事者的个人行为。作为“人伦之始”的男女婚配,直接的结果是确立“夫妇之义”。但需注意的是,一则,缔结婚姻关系的基础既不是爱情,也不是欲望,而是以双方相“宜”解的“义”。通常情况下,支配婚姻的目的主要有三个:经济、生育、爱情。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三者排序不同。在当代社会,因爱而婚,爱情是缔结婚姻的首要目的。而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纲常礼教之“义”乃缔结婚姻的主要目的。何乃婚姻之“义”?陈顾远先生认为:“宗法社会支配婚姻之首要目的为广家族繁子孙,次要目的为求内助,至于两性恋爱之需要,虽在事实上不无发现……非仅轻视,抑或否认也”。[9]根据古代典籍记载及历代儒者们的衍生译说,陈鹏先生认为古代封建制度之婚姻目的,大致分为三种:祭祀祖先、延续后嗣、贤良内助,[10]且三者环环相扣。陶毅等在探析中国古代婚姻的意义时认为事宗庙与继后世是古代社会婚姻的主要目的。汪玢玲认为中国古代婚姻的目的为祭宗庙、广继嗣、求内助。[11]事宗庙以继后世是中国古代婚姻缔结的首要目的,至于男女之间的爱情则难登婚姻之礼的大雅之堂。婚姻领域中家国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权衡博弈,后者败于下风,家国凌驾于当事男女双方的个人情感与意愿之上,家国最重,个人轻微。故《礼记·昏义》有载,缔结婚姻是两个家族资源、人脉的整合,其目的在于让先祖得到供奉、血脉得到延续,因此世人非常看重。[12]

由对中国古代婚姻缔结之“义”考察得以窥见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婚姻领域的社会性别区分,及中国古代社会婚姻制度设计中的男女性别差等对待。就祭祀而言,古人重孝,何为古人之孝?娶个媳妇在家里照顾侍候父母,或为已经故去的父母供奉祭祀就是孝行。[13]祭祀是孝的延续,妻当辅助夫一起祭祀以尽孝道,古代的祭祀程序烦琐,讲究颇多。根据《礼记·礼器》记载,君王祭祀时,尚需亲自牵牲畜,亲手制作祭品,亲自宰割牲畜,其夫人则在旁边端茶递水倒酒辅助,君王尚需亲力亲为,况且庶民乎?如果妻子无法胜任辅助祭祀的工作,比如疾病不起,怎么办?据《诗经·召南》载:“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反之,如不能奉事祭祀,夫人就失职了。延续到后来,因“恶疾”等不能参与祭祀便成为法定的出妻理由。为了能够胜任这项工作,中国古代女性从孩童时期便开始接受专业的训练,《礼记·内则》有载:“女子十年不出……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通常,她们十周岁就不出门了,要待在家里学习妇言妇行、针织女红及祭祀礼仪。

婚姻目的之“广继嗣”同样还得从孝道说起。孟子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子嗣(特指男孩),就断了对祖宗的香火供奉。当然,“广继嗣”还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古代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多子意味着劳动力充沛,更有利于耕耘播种,创造更多的财富。一般而言,三男三女是一对夫妻的生育标准。[14]古人们为了预防“无子”状况的出现,用心良苦,形成了祭禖神、赠石榴等求子习俗,制定了许多预防措施,如死囚无子听妻入狱制度、无子强制纳妾制度等。专门制定了由妻子遵守的有利于夫家子孙昌盛的行为准则,如规定不嫉妒是妻子的美德。《螽斯》有曰“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延续到后来,无子与嫉妒同样升级为法定的出妻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