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的古铜器类型及其神秘之处

中国古代的古铜器类型及其神秘之处

【摘要】:事实上,这些隐秘的伟大始于青铜器,具体的类型有各种容器、钟和镜。中国古代的祭祀十分盛大,从日常的使用到正式的场合,都有铜器的身影,这也是考古学对铜器如此器重的原因。这类铜器最古老的型式莫过于三足的“鼎”和“鬲”。这种“斛”很容易和同名的三足铜器混淆,但事实上有很大区别。另外还有一种拥有中国特色的酒器,被称为“爵”。除了这些容器,还有一种我们摸不清用处和目的的铜器:“钟”。

有史时期的中国艺术是伟大的,在进行任何一种讨论和研究之前,我们都需要追溯其起源、寻找确切的根源。事实上,这些隐秘的伟大始于青铜器,具体的类型有各种容器、钟和镜。它们的形制起源于很早的时期,可以追溯至商或殷代(约公元前1558—前1051年),再往周代(约公元前1050—前256年)也能追溯到一些根源。这种形制十分的重要,它们的产生不是艺术的刻意为之,而是由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或者使用的目的而产生。但无论是何种目的和过程,它们都和中国的艺术法则有密切的联系。中国艺术法则的支配和影响力,汇聚构成了这些形状。如果它们的使用,能够早点了解礼用铜器,对我们了解远东的全部艺术将有很大的帮助。

□三足铜鼎

礼用铜器贯穿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它们的使用,能够从中国文化的最低阶段,一直追溯到最高阶段。它们既可以作为日常用具,又可以作为祭具。中国古代的祭祀十分盛大,从日常的使用到正式的场合,都有铜器的身影,这也是考古学对铜器如此器重的原因。这类铜器最古老的型式莫过于三足的“鼎”和“鬲”。这两种样式,在史前时期陶工的艺术时期也频繁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古代铸铜工匠的艺术传承了史前时期的陶工艺术。

“鼎”的外形常以半球形为主,半球形下支撑着三足,这种三足一般为粗大的圆柱体,每一根都直接和鼎身焊接,或者作为一种装饰,从鼎身装饰的“饕餮[2]口中伸出。因为鼎多用来烹饪肉食和羹汤,为了方便使用,鼎的边缘通常都焊接着两个环,环向上耸起。烹饪时如果要将它放在火上或取下,只需握紧两个环,就能很好地操作。“鬲”和“鼎”相似,也是三足的圆形器皿,但它与“鼎”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足部。“鬲”足部中空,起支撑作用的三足恰好能保持鬲身的平稳,也能起到延长器身的作用。“鬲”是主要用来作为加热饮料的器具,其次的用途才是煮肉。在“鬲”的上端加上一个烹饪用锅,形成二层的器具,这样的双重器具有它特定的名称,叫做“觑”[3]

□羊形樽

除了有以上这三种用来烹饪的锅釜之外,铜器时期还有其他的一些用来盛装果品、蔬菜、谷物的器皿。首先要介绍的是碗盆形器。彝是一种底座中空的碗,碗身装饰着两只耳,这两只耳又与碗身的雕刻纹——龙口——相应,耳的位置正是龙口吐出的位置,所以两只耳像是从龙口中吐出一样。彝的外形更大,器身也更加宽广,所以耳也跟着有变化,通常会发展成野兽的长鼻状。如果这两种器皿你不太熟悉,那么另一种器皿你知道的可能性更大——“樽”。“樽”的名称由来也有其发展的历史,这一名称原先指代数种不同的型式,后来慢慢发展成特指钟形的器皿。这种钟形的器皿,足、弧身、中部围成一带,上下各有一条较为狭窄的环,颈部细,但颈部上方却敞开极大的钟形的口。“樽”是酒器,“觚”是更高更细的“樽”。“觚”的器身细长如长笛,颈部向上延伸,翻出弧度更加圆润的钟形开口,形态十分优美。酒器不光有这两种,还有被称为“壶”和“叠”的,但由于这两种器皿的定义不太明确,所以无法展开阐释,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器皿都指各种体形丰硕、颈部长细的器皿。

有颈部长细的器皿,自然也有颈部粗短的器皿,这些颈部粗短的器皿多为汤碗的形式。“叠”和“卣”显然属于此种。在这里,我所介绍的“叠”是一种矮粗的圆形底的器皿,底座低浅,无梁、有盖。“卣”是一种青铜器样式的“茶罐”,形状和“叠”相似,也有矮粗的主体,有同样的底和盖,有梁,不同的是它往往是两个兽头或者是器身的联结,是一种祭祀用的酒器。同样用于祭祀的酒器还有“斛”,圆形的器身,有的有盖,有的无盖,和“叠”有同样的梁,梁和器身上的兽头相互联结。这种“斛”很容易和同名的三足铜器混淆,但事实上有很大区别。

另外还有一种拥有中国特色的酒器,被称为“爵”。“爵”是一种形态十分优雅的三足酒杯,杯身刻着一圈花纹,杯身边缘有一个小小的手柄,杯口装饰着两个钮,杯口向两侧敞开,口的两个边缘长短不一,一侧如唇状,另一侧是尖形。长短不一的边缘,是为了更好地贴合唇形,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设计;尖形则拥有更加有艺术感的设计。还有一种“爵”,呈圆杯状,没有两边伸出的尖角。它只看重人性化的设计,缺少了些艺术感。

既然已经提及了如此多的器具,我们也还是要提一些特征不太明显的器具。虽然,这些器具的特征缺乏闪光点,但没有它们,便组不成全套齐备的酒器的名目,所以它们依然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地位,如“簠”“豆”“盉”这些器具。“簠”[4]是一种四足立地的长方形的槽,通常用来盛放献祭的杂粮谷类。“豆”有多种样式,但最典型的样式是圆杯状,上面有半球形的盖,下有似大烛台的高座,外观看起来和天主教的圣餐杯有相似之处。“盉”是一种三足的“茶罐”,茶罐上有茶嘴、茶柄、茶盖。

除了这些容器,还有一种我们摸不清用处和目的的铜器:“钟”。这种铜器是由前后长方形的两片连接组成,在器身除了有一般的铜器都有的装饰外,还附加着一些钉头的凸起。还有一类铜鼓,在汉代以后才出现。它可能并不是源于中国东部,而是由中国南方和印度支那传入的(这个假设是由伯希和教授在1927年4月25日所做的以中国美术为主题的讲话中做出的)。但无论来自哪里,它的表面装饰却是实实在在表现出中国艺术的特色之美,表现出一种浑朴自然之风和一种对称妥帖的格局。这种艺术特色源于汉代的艺术法则。至于铜镜,我们将留至讲到汉朝时再加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