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从殷周到明代的压迫与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从殷周到明代的压迫与美学思想

【摘要】:中国古代的历史,通常是以传统的方式记录传承。中国人民的反压迫斗争,到了明代初期仍然存在。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建立了一种积极的、可以被称为实际主义的社会道德,这种社会道德排除了旧时的神学。在这样的心理和社会状态下,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逐渐在世界的舞台上缓缓拉开序幕,甲骨和古铜器所表示的艺术也加深了它的层次。

中国古代的历史,通常是以传统的方式记录传承。但历史中混杂着野史,或者是人们臆想出的传奇故事。而且这些记录在后来的朝代中,为了更加适应道德说教和正统思想的特点被多次修改,所以不能够全部被信任、被引用。马伯乐氏的初步评论中,“五帝”被赋予神话色彩,关于夏(公元前20—前16世纪)、商或殷(公元前16—前11世纪)、周(公元前11—前3世纪)的传说也并不可靠。如果说对于这种“不可靠”的猜想在这3个时期还有一些疑问,但对于周朝的后半期,即被称为“春秋(公元前7世纪)及“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的时代,我们能够十分肯定,想要获取可靠的信息,仅仅参照正统史册,会显得十分的狭隘。这些正统史册,在传承中已经失去了一些重要的部分,或被修正掩盖了一部分真实的内容。但正统史册能流传至今,必定有其原因,从社会道德的观点来看,正统史册对于后一时期的发展,仍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统史册中的传奇历史和确实发生过的历史实在难以分辨,我们无法从这样的信息中重现年代的面貌,只能依靠着猜想结合着某些事实,重现当时社会的一幕幕场景,来估计当时社会的情况。那是一个残暴、血腥、复杂的奴隶社会,居民的心头整日萦绕着恐惧。人心不聚,国家缺乏凝聚力,早已支离破碎。恐怖的奴隶制度、经久不息的灾难战争、肆无忌惮的屠杀,让当时的社会一片混乱。中国远古的生活情况,我们并不陌生。孔子在世时也曾经这么说过:传说不尽可信。有些传说为了教诲后世,不惜伪造和曲解事实。想要获得一个正确的概念,我们需要像社会学家一样,采用正确的方法,费时费力,耐心地去梳理历史的框架。在残酷的奴隶制度下,一个部落的酋长用武力和残酷实行统治,十分血腥和暴力。残酷即是对生命的漠视和对生命的残忍,把阶级人民的恐惧作为统治的工具。这样的残酷社会场面,除了在哥伦布以前的墨西哥出现,还没有再出现过。不得人心的统治和压迫,必定会引起共愤和反抗。下层人民受尽压迫,便萌生出一种力量,用坚强塑造的决心、用毅力集中的斗志、用热血铸造的狂热,即使后来仍然受压抑,可这种力量却未曾被削弱,并且一直激励着中国人的心灵,越是受压抑,力量越是强大,直到最高峰时,便成就了一次又一次的逆袭反抗。中国人民的反压迫斗争,到了明代初期仍然存在。这种狂热的力量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情况相互抗衡,在这股抗衡的力量之间,中国儒家思想有了很大的扶正作用。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建立了一种积极的、可以被称为实际主义的社会道德,这种社会道德排除了旧时的神学。《论语·述而》有云:“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句话是孔子教育弟子们,对于鬼神要敬而远之,君子当有正道在心。如果自己不以正念做主而去崇拜鬼神,那就要为鬼神所制。儒家便以这样一种审慎思想在统治和被统治阶级这二者间起引导作用,将社会逐渐引导至一个有秩序、有伦理的境界。

在这样的心理和社会状态下,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逐渐在世界的舞台上缓缓拉开序幕,甲骨和古铜器所表示的艺术也加深了它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