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宗教变革:印度教的崛起与神灵体系

宗教变革:印度教的崛起与神灵体系

【摘要】:从8世纪之后一直到现在,印度境内人们所信奉的神,只有婆罗门教的诸位神明。提及此处,我们应注意印度教的发展来源,这一教派是婆罗门教将一切教义及民间祭祀纳入其宗教范围中产生的。诸多宗教混在一起,就形成了印度教。在人们眼中,他们最能体现印度教的精神。作为印度最古老的诸神之一的毗纽天,也被称为“诃哩”“那罗延天”。在降临凡间后,毗纽天立刻变成了一个身材矮小的婆罗门教徒。

纵观艺术发展的历史变化,宗教对于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7世纪,佛教为印度文明的发扬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佛教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它从来没有在人民心中占据过主导的位置。就算在佛教发展的最鼎盛时期,婆罗门文明以及与婆罗门教有关的祭祀活动也从未停止。印度的文学作品中,有诸多片段可以证明这种现象的存在。公元前3世纪与公元2世纪时,佛教文化盛行于各地。这一时期,人们生活在孔雀、巽伽及贵霜这几个王朝的统治之下。在文学方面,出现了两部史诗巨作。这两部作品对于婆罗门教来说,犹如基督教中的圣经一般影响深远。公元8世纪以后,婆罗门教发展迅速。它逐渐脱离下层的地位,实现了相当程度的浮升。而后,它将佛教完全消灭和吸收。从8世纪之后一直到现在,印度境内人们所信奉的神,只有婆罗门教的诸位神明。除此之外,他们不知道其他的神。在此后的数百年的时间之中,婆罗门教逐渐发展成为印度教

提及此处,我们应注意印度教的发展来源,这一教派是婆罗门教将一切教义及民间祭祀纳入其宗教范围中产生的。诸多宗教混在一起,就形成了印度教。指引这一过程的方法十分独特,被称为三位一体(一身)的观念。具体来说,就是将梵天、偏入天(毗湿奴)及大自在天湿婆三位主神合为一体。这种方式为宗教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得人们立即了解其内涵,并大范围传播,具有极大的便利性。除此之外,这种方式还调和了印度的三个主要宗教。一个是尊奉吠陀的婆罗门教,存在于祭祀阶级中;一个是毗湿奴教,具有各种形式,如黑天崇拜及罗摩崇拜;一个则是湿婆教。

根据《奥义书》所记载,梵天是由形而上学的“绝对”衍化出的人格神。一般而言,他常常被认为是创造宇宙的人,也是宇宙的灵魂。关于他的形象,我们能在传统绘像中见到许多。具体来说,绘像上的梵天有四个头颅、四只臂膀。其中的两只手拿着四部吠陀经,身体就端坐在印度天鹅(七羽亘娑)背上。在有的绘像中,梵天会与他的伴侣一起出现。传说中,梵天的伴侣是一位音乐女神,被称为“辩才天”。她具有雄辩的才能,手中持有特别的法螺及轮宝,常以乘坐孔雀的形象出现。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尽管梵天本身有许多鲜明的人格特征,但他始终是一位神祇。因为这种出身,他始终高高在上,停留在显得抽象的哲学境界中。所以在供奉、文学及艺术方面,梵天都没有占据重要地位。反之我们能够看到,在印度教中最受人崇拜的仍然是毗纽天、黑天和大自在天湿婆。在人们眼中,他们最能体现印度教的精神。

作为印度最古老的诸神之一的毗纽天,也被称为“诃哩”“那罗延天”。在吠陀群神中,他是最重要的神。毗纽天是日神,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于这位神明而言,深蓝色是十分独特的存在。因为它既代表了其神格的颜色,也是他两个化身黑天和罗摩的颜色。我们能在中世纪的印度教时代,看到他的诸多形象。表现在画面中的毗纽天,长着四只臂膀,在每只手中分别持有不同的器物,比如法螺、仙杖、莲花和轮宝。就坐骑来说,他也有独属于自己的大鹏金翅鸟。除此之外,在他身旁还常常伴着两位美丽的女神,即吉祥天和布弥天。其中,布弥天是掌管大地的女神。

根据毗湿奴教的教义,徒众们大多信奉一个传说,即毗纽天作为这个世界的保存者,会在每次创世纪的漫长间隔期出现特殊的举动。他会在这宇宙的海洋中,选择在一位龙王的背上安睡。有时毗纽天会坐在巨大的有毒龙王塞萨背上,有时则会在无边龙王安达背上。这种特殊的睡眠状态,被称为赐福的潜伏期,会持续万千世纪之久。在睡眠的潜伏期,毗纽天将宇宙笼罩在身体之中;在每一个创世纪到来时,他就会很快醒来,再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这个神奇的创造过程,就像是水池中开出莲花一样美妙。在毗纽天的肚脐中,会长出一朵金色莲花。就在这朵金色莲花中,梵天诞生了。随后,这个新诞生的神明便为毗纽天创造出了宇宙。

毗纽天会为了救世而化身降凡,在每一次世界出现劫数时,他都会化身出现拯救世人。而且每一次救世,他都会化作新的“阿婆陀罗”。在印度艺术史上,这种化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绝对不能将这一部分略过不提,反而要用恰当的语句对其进行叙述,尤其是他的十次主要的化身。

在毗纽天的一次降生中,恰逢众位天神在与阿修罗们恶战。根据印度神话的记载,当时的形势对天神极为不利。因为在恶战的过程之中,阿修罗的领袖巴哩屡屡获胜,即将统治世界。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亟待一位有力人物扭转局面、力挽狂澜。而在此时期,毗纽天降身成了一个婆罗门侏儒。他来到世间后,获得了高贵的形象。根据资料记载,具体如下:他的眼睛巨大,像莲花一般。在他的四只手臂中,分别托着法螺、神棒、莲花、轮宝。就衣着来看,他身穿的是黄色衣袍。他的肤色黝黑,却有着高雅的气质,面容散发着照人的光彩。他的配饰同样琳琅满目,令人惊艳。在他耳朵上,佩戴的是鱼形耳环;在他胸前,佩戴着“吉犊”;他的手腕间,佩戴着镯子、手钏和羽毛的饰品;在他的脚上,佩戴着精美的环状饰品;在他的腰间,系着纤细的腰带;在他的头上,戴着野花编制的花环;在他脖颈间,戴着“水生”璎珞。就在他身边,蜜蜂绕着花环翩翩起舞。他散发出耀眼的光辉,可以驱走世间一切的黑暗。

这一次降生,毗纽天投胎于阿迭提的身体中,阿迭提是个十分虔诚的人。在降临凡间后,毗纽天立刻变成了一个身材矮小的婆罗门教徒。他在凡间的形象,就像是演员化过妆后一样,跟本体形象差别很大。由于情势紧急,毗纽天必须立即去找恶神巴哩。而此时骄傲自大的巴哩正在庆祝即将到来的胜利。为了确保在与天神的战争中能够取得胜利,这个恶神正在举行马祭。在这个堪称隆重的庆典上,毗纽天出场了。他身上系着代表婆罗门身份的神圣条带,还披着羚羊的皮毛,头发微卷下垂。当巴哩看到这个小矮子时,没有过多防备与顾虑,反而对其表示热烈的欢迎。毗纽天化身的小矮子头脑清楚,虔诚地对着巴哩念了一篇颂词。全文是依据梵文诗歌规律而创作的,带有十分美好的寓意。之后,这个小矮子恭敬地向巴哩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能够获得三步以内所跨过的土地作为赏赐。正在兴头上的巴哩没有考虑太多,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根据《婆伽梵往世书》的记载,看似不起眼的小矮子的身体迅速长高。他的身体被空气填满,他的四只手臂已经抵达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边界。第一步,他就跨过了大地;第二步,他钻进了天空中;第三步,整个宇宙都被他占据了。直到此时,这世间没有一粒微尘不属于毗纽天的笼罩范围内。巴哩从震惊中反应过来,他从这位大神身体内看到了整个宇宙中的万物。无论是有情的还是无情的事物都囊括其中。在毗纽天的脚上,巴哩看到了大地;在毗纽天的衣袍外面,则是早晨和黄昏;在他的肚中,则是七个大海;在这位大神的胸前,是众多星座;在他的两个乳房上,分别是正义和真理;在他的灵魂中,则有圣洁的月亮;在他的心中,是手持莲花的吉祥天女;在他的喉咙间,是娑摩梵呗和一切音乐声;在他的手臂中,是以陀罗为首的众神;在他的耳朵中,则包含了四方;在他的头上,是天空;在他的发中,是云彩;在他的鼻孔中,充满着风;在他的眼中,是太阳;在他的口中,是熊熊燃烧的火;在他的眼睑中,包含着白天和黑夜;在他的眉间,是世间的愤怒;在他的下嘴唇上,是世间的一切欲望;在他投下的阴影中,藏着死亡;在他的微笑中,藏着幻想;在他的智慧中,是梵天和所有的众神。这种神奇的变化到了最后,毗纽天巨大的神体中,各个内脏器官是世间一切有生命或无生命之物。阿修罗教徒们看到这种景象时,感到了一种即将被吞没的危险。大神体内包含着整个宇宙时,世界上就再也没有能与之抗衡的力量了。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阿修罗的首领巴哩只好放弃,直接向此前那个不起眼的“小矮子”俯首称臣。

与前面的故事有些类似的,是毗纽天化作灵鱼降凡的传说。根据资料记载,圣者摩奴在沐浴时,意外地捕捉到一条小鱼。这条看似普通的鱼儿,正是毗纽天的化身。他用鱼儿的样子向摩奴开口说话,乞求这位圣者能够将自己放生。善良的圣者答应之后,这条鱼就开始变大了。它的身体逐渐膨胀,一直到填满了整个湖泊和大海。为了报答圣者摩奴的恩情,这条小鱼提出了警告。它告诉摩奴说,洪水即将来临,要把所有生物的代表都载到一条大船上去。这里的情节就像圣经中,耶和华告诉诺亚洪水要来了一样。同样地,耶和华叫诺亚把所有生物的代表装载到一条大船上。当洪水真正来临时,摩奴十分镇定。他在大蛇伐苏基(广财子龙王)的帮助下,把船系到毗纽天化身的这条巨鱼的胡须上。尽管洪水滔天,人类和各类动物还是幸运地存活了下来。

毗纽天化身野猪降临世间的故事,内核和灵鱼的传说类似,同样是大洪水来临的背景。在世间洪水滔天的时候,大地之神布弥天被水流淹没。居心叵测的恶魔趁机进攻,俘虏了这位女神。看到布弥天遭受苦难,毗纽天随即化身为一头巨大的野猪去救她。这头健壮的野猪,将尾巴直直竖立,猪鬃毛高高耸起,一直冲到天际。它跳到浮云上面,露出巨大的牙齿,眼中冒着火光。为了找寻布弥天的踪迹,它一头窜进水中,凭着敏锐的嗅觉四处搜寻线索。最后,毗纽天在一个深渊中发现了布弥天。为了脱离险境,野猪用巨大的牙齿叼住女神,将其拉到了地面上。而后在返回途中,毗纽天顺带打败了掳走布弥天的恶魔。这个故事情节生动,具有神秘的色彩,常常作为印度绘像作品的题材。我们能够看到的此类作品中,通常都画着一个有着猪状头部的巨大的神。而在他的怀中抱着的,正是那位从深渊中被救出来的大地之神布弥天。

有类似曲折情节的传说还有许多,比如,毗纽天化作神龟降凡的故事。在印度的文化中,这个故事是最著名的神话故事之一。由于它的主题独特,所以经常被印度和柬埔寨的雕塑家们当做创作的题材。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它的背景是众神与阿修罗经过长时间的战争后,一直保持相互竞争的局面。为了获得整个世界的统治权,他们都想要获得永生。在毗纽天的劝说之下,众神和阿修罗一同去取藏在乳海中的甘露。只要能得到那神奇的甘露,就能够求得永生。两方目的一致,所以一起前往曼陀罗山,想要拔起这座与毗纽天有关的山。相传,毗纽天曾经乘坐金翅鸟飞翔在空中,将曼陀罗山抛在海中,以此来搅动浩瀚的乳海。换句话说,这座山就是一个搅拌器。

在曼陀罗山的周围,盘踞着伐苏基龙王那如长长的绳索一般的身体。为了搅动乳海,诸神与阿修罗不免要展开合作。由诸位天神牵着龙王的尾巴,阿修罗牵着龙王的头,多方合力才能转动曼陀罗山。这样一来,搅动乳海才能成为可能的事。而毗纽天也没有袖手旁观,他变成了一只巨大的乌龟,背负着曼陀罗山。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曼陀罗山沉没进深渊中。与此同时,这一项巨型的工作需要有专门的人指挥。所以毗纽天又化出一分身,站立在诸神和阿修罗之间,耐心细致地指挥他们。

在众神和阿修罗齐心协力地搅动乳海时,搅起的波涛中突然间喷发出了诃罗毒液。这种毒液有极其可怕的侵蚀性,如果沾到就会危及生命。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候,湿婆将这毒液吞入口中。要不是湿婆挺身而出,诸神也将会被毒液侵蚀。毒液的强大毒性在湿婆的喉咙中燃烧,留下了一道无法去除的蓝色印记。接着,从乳海中陆续涌出了一些神奇的生物。其中有许多形形色色的动物,比如:有的是“火献”白牛,有的是裹着月光外衣的“长耳”神马,还有后来成为因陀罗坐骑的白象王。乳海中还出现了在毗纽天绘像中出现过的,他胸前的宝物饰品。当然也出现了寓意非凡的植物,比如,善良和美德源泉的波利质多树。除此之外,还出现了许多天上的玉女等。如果要说其中最奇妙的东西,应该是后来成为毗纽天妃子的吉祥天女阿芙罗黛蒂。她也是在这种情形下,从乳海中涌出的。

在《婆伽梵往世书》中,曾经详细描写过阿芙罗黛蒂的形象。她的手中所持的是莲花所做的花环,蜜蜂绕着莲花花环飞舞嗡鸣。在她的脸上,流露着慈祥的表情;在她的面颊两旁,耳朵上戴着美丽的耳环。她的体态轻盈,双乳丰满且紧凑,身体周围撒着檀香和番红花的粉末。她的腰肢细如柳枝,脚踝戴着环饰,一走路就会发出悦耳的环佩相碰的声音;她身体柔软,就像一条金色的藤蔓。最后,在汹涌的乳海波涛中,还升起了一个黑少年,手中拿着一瓶甘露。这瓶甘露具有神奇的能力,可以使人长生不老。

但是在此时,出现了一个意外。黑少年手中的甘露,本应该是交到天神手上的。可是这种神奇的甘露,引起了阿修罗的觊觎。为了壮大力量达到控制世界的目的,阿修罗将甘露强行抢走。毗纽天见情势危急,便化作一位绝世美女,用美人计不费一兵一卒得回了甘露。而后,毗纽天将得到的甘露分给了诸神。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阿修罗再次发动战争,希望能够将众位天神打败。但是天神们服食了甘露,壮大了实力。最终他们击溃了阿修罗,获得了胜利。

除了化身为侏儒、灵鱼和野猪等形象之外,毗纽天还有另外的化身——狮子。这种形象十分独特,我们常常能在雕塑和绘画作品中见到。传说中,有一次蛮横傲慢的金席河阿修罗口出狂言,还用轻蔑的话语侮辱毗湿奴的名字。他满不在乎地说道:“毗湿奴真的是无所不在么?如果他像人们说的那样,那么为何不在这个柱子里面?”阿修罗一边说着,一边还用拳头击倒他宫殿中的每一根柱子。仿佛是被击打声和说话声触怒了一样,一只形态可怖的狮子跳了出来。这只野兽发出一声声的厉吼,发泄出所有的不满。就像我们所猜想的那样,这只狮子就是被阿修罗所侮辱的毗纽天。根据资料记载,大神毗纽天化为一个半人半狮的形态。他瞪着赤红的双目,狮鬃毛全部倒竖起来,像在火中燃烧的金子一般。整体看来,他的脸形和身体都巨大无比。就是这只幻化成巨狮的神明将阿修罗扑倒在地,将一腔怒火用爪子发泄出来。阿修罗的皮肤本来是坚不可摧的,就算是雷电也无法损伤。可是在毗纽天所化作的狮子的利爪之下,他的皮肤仍旧出现了伤口。

毗纽天降临凡间时也会化为人身,这种情况下他可能会使用两种形象。其中一种可能,他会化作克利希那(黑天);另一种可能,则是他会化作罗摩。

实际上,关于克利希那有许多应该被提及的信息,值得我们注意。他原本就是另外一个神,这涉及某一教派的文化。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出身于民间的英雄,受到拥戴而成为半神。一直到了中世纪的孟加拉,这一虔诚的教派开始盛行。到了那时,克利希那才成为被普遍公认的神。如果有熟知印度神学的人,还能够从这些说法中区分出不同的形象。因为在这种文化中,有好几种克利希那的形象。在之后盛行的教义中,这几种不同的形象融合为一种,也就是现在我们提到的克利希那,他被一致认为是毗纽天的化身。在《婆伽梵往世书》中,有许多有关诸神混合的传说,其中就有关于这位神明的故事。在印度众多神明中,克利希那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据说,他是最富有人性的神,又被称为“黑天”。他出生在阎牟那河,即牟那河畔的秣菟罗。他化为婴儿,降生在那里的耶达婆王室之中,母亲是提婆。他刚来到人世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不好的预言。有人说他是不祥之人,会带来许多致命的灾祸。婴儿的叔父甘萨王听信了预言,心里产生了对侄儿的厌恶。为了彻底解决这个祸害,甘萨王还派出杀手,希望能置婴儿于死地。幸好克利希那化身成的婴孩足够聪明,他和兄弟大力罗摩藏在了牧人南陀家里。因为藏匿的位置足够隐蔽,他们终于躲过了这场灾祸。从此以后,克利希那大神的时光几乎都是与牛群一起度过的。在自在的氛围中,他享受和消磨着青春。在这个特殊的阶段,人们为他取了一个新名字,称他为“牧童”。在青春萌动的时期,克利希那也与挤奶女郎产生了爱恋。这样的故事情节我们不仅能在《婆伽梵往世书》看到,还能在所有有关黑天的书中看到。在这场恋爱故事中,两人还发生了肉体的结合。在著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暗示,即这样的结合有着深刻的寓意。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地看作是男女之间的关系,而应该将其看成是信徒与其所信仰的上帝间的关系。这种结合具有神秘的色彩,有别样的象征意义。

通常而言,这个牧神的形象是一位美丽的青年。根据资料所记载的说法,他的头上戴着孔雀的羽毛,耳朵旁边插着肉桂花。他的身上穿着金黄色的衣袍,衣服上以花环为装饰。当他走进深林中时,连森林都为之一颤。他会吹响笛子,用嘴唇上的甘露填充笛子的孔。当那美妙的笛声渐渐响起,传出悠扬的音律时,森林中所有动物的灵魂都被迷住了。在这个花园中的每个女子,都在悄悄地谈论着这个俊秀的青年。高傲的孔雀也会伴随着笛声,就那样欢喜地跳起了舞。有许多小羚羊也听到了笛声,它们便欢喜地跑了过来,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位天才乐师。所有的动物都竖起耳朵,认真享受着音乐。这位青年开始走动,小动物们也都追随着他的脚步,忘记了自己的巢穴。

在古老的资料中,还描写了这样美妙的场景:母牛竖起了耳朵,它出神地陶醉在音乐中,好像品尝过了克利希那美妙笛声中的甘露;那些瘦弱的小牛,口中仍含着一滴母乳,也着迷般听着笛声;就连平常十分凶猛的野兽,也难以逃离笛音的魔力。它们听了这奇妙的乐声后,也都情不自禁地聚集到克利希那身边。甚至有的猛兽听得太过入迷,忘记了自己的牙齿还在咀嚼着食物。有的小动物则怀着惊奇的心情,一直闭着眼睛享受仙乐。还有的动物一动也不动,眼中含着感动的泪水,深情地望向这位神圣的牧人。

吹奏完笛子之后,黑天就开始了新的娱乐活动。他和热情奔放的牧女们嬉戏玩乐,跳起了放纵的牧人舞。黑天一边跳着“圆圈舞”,一边开心地抓住牧女们。他会把女孩们拥到怀中,抚摸她们的手和卷发。这个俊秀的青年还会抚摸女孩们的腿、腰和胸,以此寻欢作乐。有时候太过开心,牧女们的胸部还会留下黑天指甲的划痕。这些男女们还会互相嬉闹做游戏,追逐打闹笑个不停。黑天看着她们发出笑声,还想方设法挑起女孩们的欲望。有时候这位牧神也会调皮,他打算挑逗女孩们一下,悄悄地藏了起来。到了这个时候,恋恋不舍的女人们全都发了疯似的担心起来。她们会到一丛丛的树后面去,呼喊着寻找黑天。

不忍心女孩子们焦急等待,黑天只好出现。他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一样,接着和牧女们跳起了圆圈舞。从这些故事情节里,我们能看出黑天具有这样神奇的魔力,因此才能达到无所不在的境界,越发让众人喜爱不已。每当这些牧羊女郎们跳起舞时,她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到他就在身边。不仅如此,每个女孩都从内心深处觉得,这个俊秀的少年是为自己所独有的。

在12或13世纪时,有一位孟加拉诗人胜天写下了美妙的诗篇,详细描述了上述的故事。作为印度教文学中的古典神话,黑天的故事值得由这样热烈的诗句来描写。在这首赞歌中,胜天写道:看他那绀青色的身体,上面到处都敷着檀香的粉末。这个少年身上穿着黄色束腰的外套,头上则戴着森林中鲜花做的花环。他在这牧场中享乐无穷,与许多女孩子嬉戏玩乐。他能让女孩们脸上绽放笑容,引逗得她们大笑不已。在这个玩闹的过程中,牧羊女孩们耳边的璎珞摇曳个不停,那环佩相碰的声音也不绝于耳。一群挤奶女郎每天都围绕在黑天的身边。其中有一位牧女身材曼妙,有着丰满的胸部。她热情地搂着克利希那,用真诚美丽的嗓子向他唱着情歌。那歌声悠扬美好,让人听着十分销魂。

与此同时,还有一位天真的妙龄少女。她心中十分喜欢克利希那,在看到他的时候竟然欢喜得晕倒了。少女娇羞的面庞上泛起红晕,呈现出可爱的媚态。克利希那看到之后十分感动,他的眼睛里充满了纯洁绚丽的情爱,在一瞬之间那双眼睛就湿润了。还有一位女郎,她的体态丰满,有着硕大的胸部和臀部。她与克利希那交颈缠绵,互相依偎在一起,在耳鬓厮磨中诉说着那温柔浪漫的爱意。每当这时,这个女孩总会吻着克利希那的头颅,感受他那微微颤抖的柔软脖颈。在位于牟那河畔,有一间克利希那所隐居的房屋。难忍相思之苦的女孩来到这里,与青年摆弄对方的衣裳,互相缠绵在一起。

克利希那的舞蹈和笛音都十分优美,令女郎们陶醉不已。一个娇俏的女郎在他身边,跟随那悦耳的笛声唱起了歌曲。她还拍手打着节拍,腕上所戴饰品互相撞击,与笛声相互配合,奏出一曲完美的雅乐。在这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克利希那左拥右抱,在众女郎的耳边说着甜言蜜语。他还看着另外一位女郎的盈盈笑脸,或者追随着第四人的纯真笑容。对于这些少女来说,能和克利希那在一起玩耍取乐,是十分幸福的事情。再加上他具有极强的诱惑力,就能使得人人都很喜欢他。就连克利希那黝黑的身体,也能被众多女郎追捧,成为爱情的宴席。经常有美丽的女郎们围过来,温柔地吻着他的四肢和身体。

在《黑天赞歌》的诗篇中,叙述了克利希那所宠爱的一位女郎。她叫作罗妲,是一个多情温柔的女子,常常诉说对这位俊秀青年的情意。在诗歌的字里行间,罗妲讲述了自己的痛苦与狂喜,都是因为克利希那而产生的。当他藏起来时,她是多么的痛苦;而当他现身时,她又是多么的狂喜……

作为牧童生活的克利希那,也经常在印度的一些美术作品中出现。在画师的笔下,常常把他描绘为一个吹笛的帅气青年。这位青年的日常生活十分简单,就是帮助他的养父南陀看守牛群。希腊神话中,有类似身世的是神明奥尔弗斯。与奥尔弗斯的情形一样,作为帅气青年的黑天,可以用自己的歌声迷住世间万物。比如那些温驯的小牛,和众多美丽的牧女。

但是纵观克利希那的人生,他并不是完全沉浸在与挤奶女郎的寻欢作乐之中。回到故事最初的起点,他是大神毗纽天在人间的化身之一,有着神圣的使命。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点,我们能在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看到。这首史诗中,描写了克利希那作为英雄阿周那(有修)的谋士的形象,他在战争中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如果按照希腊神话来类比,克利希那不仅仅是像阿波罗,还像是一个赫拉克勒斯力士。为什么这么说呢?真正的答案就藏在下面要提及的故事里。

在克利希那的幼年时期,他就是一个正直且勇敢的人,毫不吝啬地帮助弱小的生物。有一次,为了帮助南陀的牛群躲避飓风,他发挥自己的力量把戈瓦达那山(牛增山)举起来了。这股飓风是由心怀嫉妒的因陀罗发出的,一直刮了将近七天七夜。因此,善良的克利希那就将那厚重的山托举了七天七夜。在美丽的优摩那湖,有一头为恶一方的黑色龙王,名字叫做迦哩耶。勇敢的克利希那得知后,为了阻止龙王继续害人,就将它杀死了。这场牧童与龙王的战斗,极具有神秘曲折的色彩。它不禁让人想起了,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英雄赫拉克勒斯力士的传说。在这场战斗中,龙王凭借体型优势将克利希那缠绕起来。但他毫不畏惧,轻而易举就将龙王打败了。拥有强大力量的克利希那取得胜利后,甚至把龙王当作装饰品围在身上,然后跳起了奇特的舞蹈。令人称奇的是,这个活的装饰品也跟着跳起舞来,就像一条蠕动的爬虫一样。关于克利希那的勇猛事迹,还有许多故事。比如,在后来他还杀死过恶魔阿哩什陀。尽管这个怪物变身为一头巨大的水牛,却还是败在了克利希那的手中。除此之外,他还杀死了吃人肉的妖马凯辛。

幼年时期,克利希那就取得了这些功绩,之后返回故乡秣菟罗。在前文的故事中,我们提到了一个极其憎恶克利希那的人,就是他的叔父甘萨王。因为一个出生时候的预言,甘萨王始终想要杀死这个不祥的侄儿,也施展了诸多阴谋诡计。而勇猛的克利希那不会被这些困难打败,他在斗技场中击败了一只疯狂的大象,也击败了叔父甘萨派来的杀手。最后经历了重重难关,克利希那打败了他的叔父,获得了这座城池的统治权。但这短暂的安宁,并不是故事的最终结局。因为在此之后,秣菟罗城受到了耶婆那人的猛烈攻打。

克利希那在秣菟罗的统治地位并未持续很久,因为,他一个人的勇猛并不足以抵挡敌军。为了获得一线生机,克利希那顺应时势,弃掉城池逃往古吉拉特的门岛。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海边,他建立了一座坚固的城池。克利希那与鲁克弥妮结婚,继续发挥英雄的本色,在与阿修罗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事实上,这场战斗的胜利是十分不易的。阿修罗是受到民间大神湿婆的亲身保护的。根据《婆伽梵往世书》的记载,克利希那不仅打败了阿修罗,彰显了自己的实力,还由此次胜利获得了湿婆对他的敬意和肯定。换句话说,就是秉持公正的湿婆大方承认了克利希那,认为这个青年是和自己有着一样地位的。在这个传说中,他们都被看作是宇宙的大神。

在上文中说到,毗纽天的另外一个化身是罗摩。与黑天不同,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罗摩不是半神,而是一位真正的民间英雄。关于他的传说,随着时间逐渐流传下来。后来,这些传说都成为了史诗《罗摩衍那》的题材。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经典的史诗出自诗人蚁垤的笔下。

根据史诗记载,罗摩的身份十分尊贵,是阿踰陀国(今奥德地方)十车王的太子。他的母亲也非同寻常,是美丽的王后萨丽雅。在罗摩16岁时,已经长成了一个勇武有力的少年。他轻松地拉开了湿婆的神弓,赢得了这场比赛。更加为人所乐道的是,罗摩因此获得了迎娶弥提罗国公主的机会。传说中,那位公主是美貌的息妲,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罗摩的妃子。除此之外,这位英雄少年同样拉开了毗纽天的神弓。作为奖励,拉开后的神弓便归罗摩所有了。在这把弓的协助下,这位少年的战力值大增,战胜了一切的敌人。

同样是毗纽天在人间的化身,我们不免会将罗摩与克利希那相比较。从表面看来,克利希那好像是个异常温柔的英雄,有点荒唐色情,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从实际看来,罗摩与克利希那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神,他们俩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最大的不同在于,罗摩是忠贞的斗士,是骑士精神的典型。他始终恪守道义,不会有什么越轨的举动。而且他的父王十车王十分欣赏他这种善良的品质,也正是被这一点感动,决定要把王位让给罗摩。

但是故事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总会出现一些波澜。国王的次妃凯姬夷是个工于心计的女人,她梦想着让自己的儿子继位。眼看愿望即将成空,凯姬夷就利用了老国王的弱点,逼迫他改变主意,甚至要把罗摩放逐14年。虽然这个决定十分不公平,但是善良的罗摩选择接受这个命运,甘愿被放逐。看到丈夫遭受挫折,忠实的妻子息妲心疼不已。她不肯离开,选择跟随罗摩一同到了印度的森林中去。根据史诗资料的记载,他们被放逐的森林十分幽暗。那里的野兽尽情奔跑,与自己的同伴玩耍。如果有冒失的生人出现打扰它们的生活,这些野兽便会发怒。在森林里的河流和池塘中,有许多凶狠的鳄鱼,对过往的生灵觊觎已久。所以,就连身躯庞大的大象在发情时,也无法顺利渡过那条布满危机的河流。在旁边的小道上,不停传来野鸡鸣叫的声音。那泥泞的道路中,布满了双生树木和荆棘。

在这个幽暗危险的森林里,任何人都必须打起精神来应对潜在的危险。到了晚上,森林中的人无处可去,只能睡在树叶堆砌的床上。经过白天的折腾,这时他们的身体因为疲劳而渐渐变差。在森林中度过的每一个日夜,流亡的人们都十分辛苦。为了生存下去,他们每天必须靠野果充饥,时常饱受饥饿之苦。除此之外,他们还必须留着发辫,而且在身上系着用树皮制作的带子。这一副特殊的装扮,就像是婆罗门的苦行僧一样。

根据史诗的资料记载,被流放的共有3人,分别是罗摩、他的兄弟吉志和他忠诚的妻子息妲。这一行3人经过了长途的跋涉,最后终于来到了德干地区的哥达瓦利河岸。在那里,他们找到了一处隐士所遗留的房子,并且长期居住下来。但是看似美丽的河岸也隐藏着许多危险,比如罗刹恶鬼。事实上,在他们3人这段艰辛流亡的日子里,遭受到了许多罗刹的攻击。尽管处于极度艰难的条件下,但是勇猛不屈的3人彼此合作,终于还是将这些不怀好意的恶鬼全都击退了。可是黑暗的势力却并没有从此散去,反而加重了笼罩的阴影。魔王哮吼罗刹一直统治着楞伽岛(锡兰),是个凶狠恶毒的角色。他为了给罗刹臣民报仇,就打起了罗摩的妻子的主意。如果把息妲劫走,既能满足魔王自己的欲望,又能实现对罗摩和吉志的报复。

魔王十分满意这个一箭双雕的想法,决定立刻实施。他乘坐着以人肉为食的驴子所拉的车子,很快就到了哥达瓦利河岸。随后,魔王降落到了罗摩3人所居住的房子附近。在哮吼罗刹的下属中,有一个叫做摩力叉的部下。他不主张与罗摩硬碰硬,而是提出一个计策,将罗摩从他的妻子处引诱离开。摩力叉变成了一只温驯的俏丽羚羊,悄悄地现身在英雄罗摩面前。

根据史诗资料的记载,摩力叉所变化的羚羊有着色彩斑斓的毛,散发着可爱的气息。它的羊角上闪烁着珠光,可以与宝石相媲美。它头上的毛色特殊,夹杂着黑白色的斑纹。它的嘴巴就像红色和青色的莲花,耳朵像是天蓝色的睡莲一般。这只羚羊还有着修长优美的脖颈,腹部就像会发光的珍珠贝壳一般,身子侧边就好像开着灿烂的蜜味花朵一样,羊蹄像珠宝般闪耀,羊腿部线条流畅且精致。它的身材十分完美,臀部有五种色彩相辉映,就好像彩虹一样。息妲正好到来,只看了一眼,就非常想要得到这只羊。对魔王的诡计一无所知,她便叫丈夫罗摩动手捕捉。看着乖巧的羚羊,罗摩没有多想。他一心想要满足妻子的愿望,急忙去追赶羚羊,完全没有察觉到什么不对。但是我们都知道,这只羚羊是由摩力叉化成的,目的就是要将罗摩引到远处。事实证明,摩力叉的计策奏效了。趁着罗摩离开,哮吼罗刹迅速现身,还将息妲掳走了。在暗中守护着3人的鹰王陀伏斯见到情况有变,赶忙出来阻拦。但他的力量有限,无法与魔王抗衡,并未成功。随后,哮吼罗刹将息妲带回了楞伽岛。魔王把她囚禁在了宫殿中,直到息妲答应嫁给他,她才会重新获得自由。

而另一边的罗摩和吉志追赶羚羊离开后,却并没有什么收获。当他们回到3人的居住地之后,却找不到息妲了。看到妻子不见了,罗摩十分懊恼,于是开始寻找息妲。在寻找的过程中,兄弟俩遇到一个美颈猴王。经过聊天,罗摩发现这个猴王也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它是被自己的兄弟瓦林驱逐出来,落到了现在的地步。善良的罗摩帮助猴王返回故里,并毫不犹豫地杀死了瓦林。这位猴王重获了王位,对罗摩十分感激。作为对恩人的回报,猴王派出了全体的猴子,在森林大地中帮助罗摩寻找息妲。

就在猴族中,有一位聪明的英雄人物哈努曼。它纵身一跳,竟然很轻易就跳过了大海。机缘巧合之下,哈努曼来到了楞伽岛,找到了息妲的踪迹。经过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哈努曼成功带回了息妲的消息。其中较为危险的一次,是魔王的部下将哈努曼抓住,并且在它的尾巴绑上燃烧着的棉花。猴子虽然又急又怕,但还是战胜了困难,为恩人罗摩带回了情报。

罗摩终于收到妻子的消息,赶紧制订计划想要救回息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到达魔王所在的楞伽岛。在猴子军团的协助下,他们成功地在海上建立了一座大桥,只要沿着这座桥向前进,就能到达岛上,顺利开展进攻了。在《罗摩衍那》的整个第6章中,使用了大量的语句来描写罗摩、吉志和哈努曼发起的战斗。他们的心中毫无畏惧,坚持对抗魔王哮吼罗刹。最后,战斗的结果是罗摩亲手杀死了掳走妻子的哮吼罗刹,还命人把息妲找来。经过许久的分别,妻子见到丈夫十分欢喜。

但是等待息妲的,却是丈夫狠心的质疑。在罗摩的心中,始终怀疑妻子已经被魔王玷污。他变得十分痛苦,却找不到可以解决的办法。伤心的罗摩对着息妲说道:“虽然你现在已经回到了我的身边,但是我的心十分受伤。如今的你一旦出现,就像是灯火一样灼伤着我受伤的眼睛。而我的眼睛是那么脆弱,无法承受这样的强烈光明。在这个世界上,有哪一个男人能够接受曾在别的男人屋子里住过的女人呢?我曾经因为自己出身于高贵的家族,而感到无比自豪。可是现在,你曾经在哮吼罗刹怀中待过,被哮吼罗刹用邪恶的眼神注视过,我怎么能够再带你回家中呢?”

听到这一番话,息妲伤心欲绝,眼中充满了泪水。她坚贞不屈拼死抵抗哮吼罗刹的侵犯,却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还有什么比丈夫的质疑更加让妻子伤心的呢?罗摩的这番话,击溃了她求生的意志。发生过的苦痛,没有人能若无其事。息妲命人用柴薪搭了一个火葬堆,毅然决然地投身到火中,用这样壮烈的举动来证明自己的心意。

围观的人群纷纷发出唏嘘声,哀叹息妲的不幸命运。而默默旁观的罗摩更加痛苦,内心感到无比的凄惶。他本身是一个性格刚毅的人,经历再多苦楚也不会过多消沉。可是息妲的以死明志对他来说,堪称是一种锥心之痛。只要想起那种场面,罗摩的泪水就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来。幸运的是,这对夫妻之间的感人情意,震动了大神阿耆尼。他运用神力从火焰中现身,将忠贞的息妲从烈焰中救了出来。经过生离死别,罗摩再次迎回了妻子,两人终于得到团聚。到了故事的最终,罗摩带着心爱的息妲一同跋山涉水,回到了阿陀国。那时的国内形势已经明朗,他顺理成章被人们拥立,成为了新任的国王。

在印度教徒中,主要流行着两大宗教。除了毗湿奴教以外,另一个大的宗教是湿婆教。在印度教文化中,湿婆是三大主神中的破坏神。虽然听起来不太光明,但是其实他的本质上是一个复合的神。值得一提的是,湿婆与吠陀中的鲁特罗有关系。而根据资料记载,后者是森林和旋风之神。关于湿婆的称号,最早可以追溯到吠陀的时代。从那时起,他就有了这个称号,委婉地传达着“福神”的意思。除此之外,湿婆还有许多称号。他又被人称为婆伐,也就是“丰有之神”;他还是迦罗,代表着“时间之神”和“破坏之神”;与此同时,他还是“拜拉瓦”,也就是“恐怖之神”。在印度,有许多崇拜湿婆的信徒,会将他的这些面貌复合在一起。信徒们把他称为摩诃提婆,即“神王”。在他们眼中,湿婆是宇宙间唯一的一位大神,诸神皆因湿婆才得以诞生。

在湿婆教的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风神的形状是多样化的。这种多样的变化,根本原因在于他代表着大自然的力量。而且在人们眼中,这种强大的力量是难以驾驭的。所以从这一点出发,就形成了印度哲学中的独特观念。具体来说,就是风神象征着宇宙的一种破坏势力,处于最基层的地位且无法动摇。死并非与生对立,它是生存的真正法则,是生命之所以存在的一种条件。或者换一句更准确的话来讲,死才是生命的永恒产生者。这种印度哲学中的智慧,达到了十分崇高的境界。它既超越了善良和邪恶,也超越了仁慈和残酷,还超越了存在和虚无。实际上,这种智慧集人类思想的大成,与尼采的智慧异曲同工。它的全部精华,正是湿婆教的真正教义所在。

这种超脱的湿婆教教义,常常表现在绘像上。在湿婆像中,他有时候会赤身裸体,用苦行僧的形象见人。世俗的眼光看来,这样的举动和疯子没什么区别。有时候,湿婆还会用灰尘沾满身体。他的长发打结,随意地绾在头上。他出没于停尸场和墓地,常常莫名其妙地开始疯狂舞动,有时他在大雪山中隐居,进行着难以想象的苦行僧般的修行。

除了湿婆绘像的这些不同寻常的举动和形象,湿婆教中还有十分令人惊异的祭拜仪式。这种仪式是在教内举行的,看起来显得极为猥琐。具体来说,在祭拜仪式中作为湿婆象征的,是“棱伽”,即男性生殖器官。它作为湿婆的象征,接受人们的祀奉。而在这种祭祀的形式中,“棱伽”也有不同的形态。有时候,它是传统式的,有时候则非常生动地直立在子宫内。在这看似充满淫欲的画面中,蕴藏着深奥的象征意义。事实上,“棱伽”的存在是要告诉我们,破坏之神和创造之神是一体的。换句话说,死并非与生完全对立,而是生或生殖的源泉。

严格来说,湿婆是位可怕的苦行者。他的形象多变,最常见的形象是有四只手臂,上部的两条手臂分别托着手鼓和牝鹿,两侧的两条手臂则一只做着施予的手势,一只做着无畏的手势。他除了有两只和平常人一模一样的眼睛外,像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杨戬一般,其前额当中还有第三只眼睛。他唯一的一件衣服是用老虎皮做成的衣服,他的脖子上围绕着一条活蛇。他梳着高高在上的婆罗门式的发髻,上面戴着不同的装饰,分别是新月、骷髅,以及梵天的第五个头颅。除此之外,还有恒河女神甘伽的像。

这些湿婆身上所特有的标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每一件饰物都跟他的某些经历有着紧密的关系。比如,那圣洁的恒河女神的造像,让人看了之后不禁想起圣水下降凡间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据说圣水只在天上流动。如果这圣水能够降到凡间,一定能洗净大地。而十车王就为了这个愿望一直祈祷,而且经历了艰辛且虔诚的苦行。但是由于圣水量多,如果贸然下降到人间,一定会引发新一轮的洪水。两难之下,湿婆想到了折中的办法。他不想众生遭受苦受难,不惜同意用自己的头接洪水。新降的洪水奔涌而下,在湿婆的头发间流了足足一千年后,才从喜马拉雅山上流下,最后分成了大地上的七条河流。在摩婆里补罗地区,有一块岩石雕刻成的雕塑。整体看来,它具有强健有力的风格。石雕中的画面生动,表现了圣水下降这一刻的情形。雕塑中的男女龙神,构成了一个小型的瀑布,表示的是自天而降的水。在他们的周围,天地间的万物跪倒拜服。

从圣水降临凡间这件事中,我们能看出湿婆虽然是凶神,却有着悲悯的情怀。他既是破坏神,又愿意用头接水,能够为了凡间的百姓做出自我牺牲。在毗纽天搅动乳海的故事中,为了诸神和众生免遭劫难,湿婆毅然喝下了乳海喷发出的毒液。那毒液或许是海水,或许是修吉龙王为了对付诸神放出来的。毒液在湿婆的喉咙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人们根据湿婆的喉咙间青色的灼伤印记与伤疤,为他起了新的名字——“青颈神”。

在湿婆的头饰中,有一个是梵天的第五个头。它具有很强烈的暗示意味,代表着湿婆曾经做过令人十分意外的事情。根据资料记载,这件事情的功劳虽然应该归属于湿婆,但是他处理的手段略显残暴。梵天想要做出乱伦的举动,引起了湿婆的警惕,割下了梵天的一个头颅。虽然梵天本身拥有五个头颅,可是湿婆在事后仍旧懊悔不已。因为梵天是众神之父,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被这样对待。湿婆陷入了内心的后悔与挣扎,他在这种折磨中癫狂了。在这种癫狂情绪控制之下,湿婆做了许多奇怪的事。

在塔拉伽姆森林中,隐居着一些异教徒,他们都有各自的妻子。而湿婆在那里出现,还引诱了这些妻子。这不仅是一件十分荒唐的事,还惹怒了那些隐居的异教徒。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愤,隐士们向湿婆扔来了一把带着火焰的斧头和一只大鹿。对于湿婆来说,这些东西无法伤害到他。凭借强大的能力,湿婆将斧头和鹿都抓在了手中,成功化解危机。后来,这两样东西就成了他所特有的持物。

这些隐士在盛怒之下,又凭借祭祀的神火的法力,变出来了一只猛虎。这只凶猛的野兽刚一出现,就向大神湿婆扑过来。根据资料记载,湿婆没有表现出慌张的样子,而是淡定地微笑着捉住了这只猛虎。而后,他用小指甲就把虎皮剥了下来,并裹在了自己身上。那副从容淡定的状态,就好像随手穿了一件绸缎的衣服一样。最后,依然不死心的隐士们又生一计。他们驱使着一条可怕的大蛇,想要攻击湿婆。但是大神毫无惧色,反而轻巧地把这只蛇抓住,并且缠绕在脖颈上,就好像戴了一条项链一样。

在湿婆跳起“健舞”的时候,脚下所踩踏的生物,大概是三层城的阿修罗之一。这座城是诸神与阿修罗长期的斗争过程中被湿婆毁灭的。在这位大神脚下所踩着的,还有被异教僧侣煽动起来的侏儒木耶拉迦。木耶拉迦十分恶毒,对待湿婆的态度是敌对的。然而大神湿婆仅仅用脚趾尖,就能够把这个侏儒的脊背踩断。

湿婆的不同形象有不同的含义,印度的肖像画家们特意根据湿婆的活动,把他的相貌做了区分。主要有如下几种:一种是大神的慈悲相;一种是大神的破坏相。破坏相的例子有湿婆勇或湿婆怖,也就是“恐怖之神”。这是一个赤身的苦行者形象,经常带着兀鹰出没于火葬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乞讨的苦行僧形象,也是裸体的。另外,还有“舞王相”与“大自在天相”。其中,在使用大自在天相时,他能同时显现出3种不一样的面貌。这么多的形象,难免使我们眼花缭乱。然而,湿婆最基本的化身——“男根”,表现了他潜在的能力。与之对应的,“舞王相”则象征着这位大神最高的活动力。

在印度的多神教中,大自在天湿婆便成为了最受爱戴的一位神。《诃哩世系》中有一篇文章就歌颂了湿婆的这种面貌。具体内容如下:“我向你敬礼,你这位宇宙之父。看你在宇宙间纵横,在任何一处都留下痕迹。你是有千万只眼睛和千斤重的铠甲的可怕的神,就好像是一棵神奇的树发光的枝条能够发光一样。你的面貌时常变换,有时是完美善良的形象,有时是偏颇而又狂妄的形象。我乞求你能够保佑我,你这唯一一位拥有野兽做你侍卫的大神。你也是感官上的快乐,是过去和未来,是藏在一切元素中心的不可测的微尘,你是生命万物中唯一的实相,你从自己体内生出,你是宇宙伟大的神!”

诗人泰密尔的一首作品,更加表现了湿婆的这种纵横宇宙的豪气性格。具体描写如下:“在长久悠远的日子里,数以万计的天神都相继逝去。千古轮回之中,有无数的梵天都已死去。从此以后,毗纽天也将不复存在。而时间这个无情的事物,对于湿婆来说确实不值得一提。就算有一天,当大地、水、火、风、天空都消失了,亿万个梵天、亿万个毗纽天也相继死亡时,湿婆依然从容有力。他将死去的众神的头颅都收集起来,用这些骨头为自己做了一个璎珞,戴着它跳起了无与伦比的单足舞。在湿婆的八个肩膀上,这些骷髅在互相撞击着发出响声。除此之外,湿婆还会唱着无人能唱出的美妙歌声,享受着无人能懂的欢乐。”

在上文中提到,“舞王相”则象征着这位大神最高的活动力。我们就来看一看“舞王”的象征意义,它是印度式智慧流传至今最富有寓意的一种思想。说到这里,必须提及“健舞”的起源。查阅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它是雅利安之前的时代,在德干地区的墓地中流行的舞蹈。它常常在夜间进行,本质上是为火葬而创作的某种魔神舞。单就其形式而言,还是略显疯狂的。但是不久之后,印度人看到了这种舞蹈。他们在沉思中反省领悟,明白了这种较为原始的主题中蕴藏着更加深远的意义。舞蹈的内容也渐渐发生变化,成为宇宙创造、守护和破灭过程的形象表达。用印度术语来讲,主要就是五种动作,即生、住、灭、转化和解脱。舞蹈的场所,是整个宇宙间,表现在美术作品中,就是火焰状的光圈形象。在古老的经书中,曾经有这样的说法:“我们的大神是一个舞蹈者,就好像易燃的木头一样随时准备燃烧。他的能力遍布于宇宙中,隐藏在精神和各种物体中,能够使物体轮番跳舞。”著名诗人泰戈尔也翻译过一篇出自迦比尔的作品,同样表达了类似的思想:“一起跳舞吧,我的心!今天大家都来欢欣地舞蹈吧。恋爱的歌声白天黑夜都不停歇,充满了音乐的节拍。全世界都在谛听他们的音调,高兴得快要发狂了。无论生和死,都在随着音乐声起舞。看啊,高山、海洋、大地都在跳舞。在一齐爆发的哄笑声和呜咽声中,人们一起来跳舞!”

通过这些句子的描写,我们可以理解到这种象征主义代表的深远意义。佛教文化通常蕴含着一种纯洁、令人神往的道德思想,而印度的多神教教义则较为混乱,有着无数的矛盾。而这样的思想,或许会让我们感到吃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湿婆教的哲学中,这些幻想看似毫无章法,事实上是自成条理的。它们中蕴含着思想的光辉,并且也有着形而上学的哲学意味。在相当程度上来说,这种思想境界同佛教是在类似高度的。严格来说,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宗教教义。细细品读之后,我们能从中想到尼采哲学中的一些东西。因为它超越了善恶、超越了悲欢,它还包含了一些悲观的英雄主义在内。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大概要从湿婆说起,尤其是这位英雄在藏着尸体的地方跳舞的故事。但是在其中,我们也能读到一种乐观主义,包含着不近人情的味道。如果我们愿意的话,也可以把这种思想称为超人的乐观主义。按照教义中的说法,尽管这一切的破坏令人心碎。但是在它之中,永远存在着可怕的欢乐。那种欢乐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事物在不断更新的欢乐,而且这种更新是永恒的。

在赞美湿婆的诗歌中,使用了十分富丽堂皇的言辞。在这种语句背后,隐藏着歌颂大神的心情。具体描写如下:“一根乞讨僧人的禅杖,一把斧头,一件鹿皮,还有土灰、蛇和一个死人的头。诸如此类的这些,一切恩惠的给予者啊!这些都是你唯一的衣着、法器和饰品。诸神都有一份不同的财富,不会拒绝拥有。但我们的尊神对此感到蔑视,他并不需要,所以拒绝。因为感官上的幻象享受,并不能够欺骗自己,尤其是那些以心灵享受为乐趣的人。当你为守护世界而舞蹈时,大地也震颤在你的脚下,就好像要毁灭似的。天空也为之动摇了,群星被你挥舞的手臂扫开了,你的头饰将苍穹都击碎了。你的威力,看起来是充满矛盾的,然而它自身却是非常和谐的。墓地是你的园林,魑魅是你的臣子,骨灰是你的檀香,骷髅作你的花环。这一切都随你而动,为你震颤。你的脾气是略带邪恶的,你的名字也是如此。但对那些尊称你为‘施恩者’的人来说,你却是吉祥的,对他们无限宠爱!你无所不在,你是太阳,是风,是水。你也是微尘,也是宇宙的灵魂,是全部,同时也是个体。光荣是属于你的,你超越一切而又包容着一切!”

在这种教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神秘的寂静主义,超乎道德认知而显得有点不近人情,这种寂静主义仍是其核心意义。在中世纪初期,有许多湿婆教的圣者。公元7—9世纪,圣者的代表人物有提鲁智亲王、无边主和好相主。描写他们的赞歌中有神秘又寂静的音调,令人联想到天主教的神秘主义。在达罗毗荼人的古铜雕像中,这些少年圣者的肖像能够永久存在。看着这些珍贵的文物,我们能从它们的暗示中得到一些启示。具体来说,就是在人类心灵的汇合里,有一种特殊的规律,那些看似相反的原则却是相依相存的。所以,这位看起来可怕的湿婆大神,也可以有克己、慈爱的精神,并且产生温暖和柔和的教义。综合来说,便也没必要否认他有着可怕的性格了。

事实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这个宇宙大神有一种魔力,似乎一切让人感觉矛盾的东西,在他的身上都得到了调和。在上文中曾经提到,他的一个主要的表现形象是“棱伽”,也就是生殖器。这个形象背后所代表的,就是生殖的力量。但湿婆在拥有生殖力量的同时,也“消灭”了爱。在印度教神话中,有一件特殊的事情。具体来说,是这样发生的:女神帕尔瓦蒂找到了爱欲之神迦摩天,并且诚恳地请求她帮忙,希望她在湿婆清修时去扰乱他。只要能够扰乱他的心境,就能达成目标。此时的湿婆,还是一位苦行圣者。他面对迦摩天一句话没说,甚至一个动作也没做,只是用他额头上的第三只眼睛投去了一瞥。爱欲之神虽然有着不凡的力量,但是经过湿婆这一瞥,瞬间就形销骨灭了。迦摩天并没有死去,因为她拥有不朽的生命。但是电光一闪之后,迦摩天就成为了一个没有躯体的神。

虽然,迦摩天的诱惑没有发生作用,但是帕尔瓦蒂最后仍然达成了目标。她原本是雪山上的女神,也被称之为突伽,即“难近母”。除此之外,她也被叫做迦梨[7],也就是“黑天女”,或者可以称她为“天女”。面对帕尔瓦蒂,苦行者湿婆选择了屈从她的诱惑。事实上,这两个神祇的结合是非同凡响的事情,使整个世界都为之震动。而且严格来说,大地上的女神并非是什么别的人,反而是湿婆“精力”的化身。具体来说,就是由湿婆的本体产生加入人格和独立的思想后,幻化成了女体。在帕尔瓦蒂与湿婆结合后,二者就更加亲密了。因此,天女各方面都跟湿婆很像。

在《诃哩世系》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载,具体是说:“突伽天女既是智慧的,也象征娱乐;她既是黑暗,也是光明。她是死神阎摩的姐姐,常常披着一件黑色的丝绸做的衣服;她拥有千百个庄严而又美丽的面貌,形相各不相同。在她的目光中,有时会散发出可怕的光,有时又是温柔慈爱的……她喜爱住在高底耶山,她把战争当做取乐的工具。有时她穿着破烂的衣服行走着,有时穿着华丽的衣服在行走。她是黑夜,也是曙光。她卷发蓬松,头发杂乱,仍然信步在世间。她是死亡,喜欢吞食血淋淋的生肉。她是星辰的光辉,是少女般的温顺,也是妻子一般的快乐。”

在一些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帕尔瓦蒂的不同面貌。这位神祇十分奇特,既代表生殖神,也代表破坏神。在埃罗拉和象岛的许多浮雕上,她又作为情人和妻子出现。她是温柔娴静的,充满了女性的情致。尤其是在埃罗拉的一幅浮雕上,这种气质表现得更为明显。在与《罗摩衍那》相关的一个神话传说中,喜马拉雅山中的凯剌萨峰上,有大自在天(湿婆)和帕尔瓦蒂镇守的宫殿。平常都是他们来守卫这里的安宁,带来祥和。然而平地生波浪,《罗摩衍那》中提到的妖魔哮吼罗刹不肯安分。他打算让湿婆去对付罗摩,所以要来攻下这座山。面对来自魔王的威胁,帕尔瓦蒂受到了惊吓。她用一种完全女性的姿势抱住了丈夫湿婆,整体十分自然生动。于是,湿婆稳固地掌控了这座山。而后,他只用了一个脚指头的力量,就打败了哮吼罗刹。

帕尔瓦蒂有柔美的特点,同时有与湿婆一样的矛盾特点。除了柔美可爱的样子外,帕尔瓦蒂还被称为“难近母”,有截然不同的性格,是一名彻头彻尾的女战神。某些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她是象征屠杀的女神。当这位女神作为“摩希刹摩地尼”,即“杀摩希刹者”出现时,我们可以看到她骑着卷毛狮子的形象。在传说中,摩希刹是一个阿修罗,或是一个牛魔王,十分凶猛强悍。但是面对帕尔瓦蒂时,他却被女神用三尖两刃刀给杀死了。

作为黑天女时,帕尔瓦蒂也是较为可怖的。她曾经化形为一位老妇人,不仅吐着舌头,还露出毒牙。在衣着方面,她也像伴侣湿婆一样,穿着老虎皮做的衣服,脖子上系着骷髅头的项链。除此之外,她的周围还环绕着湿婆教的其他女神——“七母神”。在教义中,“七母神”也像黑天女一样。她们代表着生和死,炫目的美丽和可憎的丑恶。在帕尔瓦蒂那可怕的容貌下,她仍然是狂热信徒们信仰和皈依的对象。这些信徒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崇拜女性的“精力”,被称为“精力教派”。在他们的一首赞歌中,这样称赞她:“因为你爱火葬堆,于是我把我的心做成火葬堆。啊,你这位幽暗的天女啊,这样的话你就可以降临在我们面前了,并且在这里你可以跳起那永恒的舞蹈。到我心里来吧,跳着你那合乎旋律的舞蹈!到我的心里来吧,让我可以闭着眼睛注视你。”

与上述提到的文艺作品不同,在南印度现代流行的一些美术作品中,对于湿婆和帕尔瓦蒂的形象并没有太明确的规定。一般而言,都是这一对大神夫妇乘坐着雄牛难提。有的时候,雄牛难提会跟随在这对夫妇身边。它是出自乳海的野兽,在毗纽天搅动乳海时跳出。后来,它被湿婆收为了坐骑。有时跟随在湿婆和帕尔瓦蒂后面的,是他们的长子象头神群主。传说中,群主长着大象的头,长长的鼻子,有一根长长的牙齿。在神话故事里,他本来是有两根长长的牙齿的,另外一根是在一次历险中被折断了。除此之外,群主还长着狡猾的小眼睛和圆滚滚的肚皮。经常和群主在一起的,是一只同样狡黠的老鼠,它是他的老朋友了。在必要的时候,群主还会将这个老朋友放到背上驮着。

群主的象钩和念珠,是特有的标志,是最不能忽视的。在印度艺术中,他是最常见的神像之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群主把世界上智慧最高的两个物种——人和象,结合在了一起。因此,他成为最有智慧的学术之神,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他作为这样的神祇,得到了才子们真心的喜爱。但是在这里,我们还要补充他的兴趣爱好。群主常常喜欢找乐子,这一点令有才之人略微不喜。在他这种可爱的性格上,还要再加一点和善仁慈。换句话说,宇宙中再没有比他还要怀有仁慈之心的神了。当然,在战斗中,群主并不会因为仁慈之心而放过敌人。在必要的时候,他也是勇武坚定的。

说完湿婆和帕尔瓦蒂的长子之后,我们来看他们的第二个儿子。他是战神塞犍陀(六面子),有时呈现出的形象是有六个头,以孔雀为坐骑。

印度文化中,有诸教合一的观点,产生了一些复合的神。比如诃哩—诃罗,就是毗纽天(诃哩)和大自在天(诃罗)的组合体。在吴哥时期以前的柬埔寨,常常能见到许多这种复合的神像。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好像是被一道线一分为二一般。在右半边的身体是湿婆,在左半边的身体是毗纽天。湿婆头顶上的发髻,是与苦行僧一般的椎发,而且他的额头中间有半只眼睛。而毗纽天的头上,则戴着高高的宝冠。还有一种是比较少见的印度教中的三身像,即三个神的复合像。三身像以大自在天为本尊,从他身上又生出毗纽天和梵天。具体来说,毗纽天在左,梵天在右。这种组合是一种有趣的组合方式,它会让我们想起印度教的诸神。如果仔细分析起来,可能印度的诸神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从哲学层面来领悟,印度的多神教即是有一种一元论的哲学意味在里面。

想要了解印度教的信仰,还需了解史诗与传说。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了罗摩的事迹。但是在印度教信仰中,还有另外重要的一部分,即伟大的史诗《摩诃婆罗多》,也称为大兄弟书。在原诗中,所叙述的是在德里地方的战争,主要发生在般度族人和俱卢族人之间。事实上,这看似敌对的两族人原本有着密切的亲属关系,他们从前一直是般度和持国两兄弟的后裔。而原诗中的主角有五个,都是般度王的儿子。具体来说,他们的名字是:坚阵、怖军、有修(阿周那)、无种和偕天。有趣的是,这五兄弟的出生都颇具传奇色彩。他们并非由一个母亲所生,前三个儿子的母亲是昆蒂,后两个儿子的母亲是摩德利。但是,这两位母亲都是感受到神迹后怀孕的。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认为,诗中主角的阿周那就是因陀罗的儿子。这个国家的王位原本是在俱卢族人的手中,而且族长主要主持国家大事,将都城建立在多阿布的象城。

平静的生活下暗藏波澜,俱卢族国王的长子,也是五兄弟的堂兄弟,对般度族人心中怀着怨恨,并把般度族人都流放了。于是,这五位兄弟只好承受厄运,带着他们共有的妻子退隐到森林中了。他们的妻子来自般遮罗国,是美丽的讯足公主。后来兄弟五人又移居到了因陀罗平原(德里),暂时安定下来。但是好景不长,在一次赌博中,他们把这块刚获得不久的土地输给了他们的堂兄弟俱卢族人,再次流亡到了森林中。

尽管般度兄弟一直在流亡,但是他们有一位保护者——耶达婆国的领袖,英雄克利希那。事实上,这位英雄是化为凡人的半神,还做着阿周那的谋士。在克利希那的鼓励下,五个兄弟齐心协力向他们的堂兄弟索要国土。但是他们的堂兄弟不愿意出让国土,于是双方之间的战争就爆发了。全诗的第6—10章内容,详细描写了这场战争。其中的章节不仅包括俱卢之野的血战故事,还穿插着许多别的故事,也描写了单独的格斗。这种曲折动人的情节,就像《伊利亚诗》一样。最后的结果,是般度五兄弟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最大的兄弟坚阵王登上王位,做了国王。

英雄胜利了,但故事远远没有结尾。事实上,原诗的结尾是十分悲惨的。在坚阵王登上王位之后,作为凡人的克利希那最终死去。与此同时,他的臣民耶达婆人因为遭受到上天的惩罚也相继毁灭。克利希那的伤口在脚后跟上,他就像阿基里斯一样死去便升上了天成为神。般度五兄弟也开始探寻长生不老的奥秘,在觉得即将老去时舍去了王位。他们就像虔诚的信徒一样,向东一直走到喜马拉雅山,去寻仙问道。在传说中,喜马拉雅山那里有一座印度的仙山——须弥山。五兄弟向山上爬去,经过了森林和冰川。但是这一路太过艰险,其中四兄弟和黑公主都在中途就失去了生命。只有勇猛的坚阵王一人坚持到了终点,他终于到达了天上,还受到了因陀罗的热烈欢迎。最后,他与自己的人民重聚了。

结尾的情节只是借口,用来说一些题外的话。事实上,在这部诗中包藏着许多独立的诗篇。在后世的评论家眼中,它们都能被称为是杰作。如果要品味完整的古典艺术,那么最需要注意的,就是那罗和达摩焰娣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大概位于原著第三章部分。这是一篇插写的故事,主要讲述了公主流亡到荒林中的经历。某种程度来说,就像是罗摩和息妲或者须大拏和曼坻一样。传说中,那罗统治着尼布罗陀两岸。他作为合格的领袖,有着一个强大的灵魂。根据资料记载,他还是人中之王,是一个完美无瑕疵的英雄,堪称是印度王侯中的一个表率。后世称颂最多的,就是他的漂亮、文雅和勇敢。除此之外,他不仅多情,而且有着豪爽气质和侠肝义胆。因为这些优秀的品质,他得到了毗达婆国王(今比拉尔)女儿达摩焰娣的爱慕。传说中,达摩焰娣是一位有着长长眼睛和丰满臀部的美女。那罗为心爱的女子付出甚多,许多竞争者都自愧不如。想要向这位少女求婚的神人最后都决定放弃。

那罗和他的爱人结合后,也犯了上文中提到的般度族的青年们一样的错误。他纵情于赌博,把自己的国家给输掉了。后来的那罗只好逃亡到了森林中,而忠实的达摩焰娣不愿意离弃他,也追随着他经历艰辛。与罗摩不同的是,那罗十分担心这位年轻的女人,不希望她和自己一同受这种流亡之苦。于是在中途,那罗受到了魔鬼的蛊惑。他趁着达摩焰娣睡着的时候,把妻子遗弃在了树林深处。醒来之后,达摩焰娣怎么都找不到自己的丈夫。独身一人在这野兽时常出没的密林中,她万分惶恐。幸运的是,达摩焰娣最终被一个旅行队所救,获得生机。

经过了种种艰辛,与丈夫失散的达摩焰娣回到了车地城。城里的女王和她有着亲戚关系,热情招待了她,后来又派人护送她回到父亲毗达婆国王那里。而另一边的那罗,他在抛弃了妻子后,也经历了许多磨难。幸运的是,他在机缘巧合之下救了一个蛇王。作为回报,蛇王慷慨地传授给了那罗一种魔法。而这时,毗达婆国王误以为自己的女婿已经死亡。他不想让女儿一直当寡妇,就准备将这个女儿再次嫁出去。但勇敢的那罗运用魔法,及时赶到了毗达婆国。他排除万难,重新赢回了自己的所爱。

看到丈夫恢复了从前的样子之后,达摩焰娣高兴地大喊了一声:“看啊,这位那罗王,风采依旧如往昔一般。”他紧紧地拥抱着妻子和他的两个孩子,感受家人的爱意与欢迎。遭受过长时期的分离后,达摩焰娣温柔地抱着丈夫,把那罗的头放到自己的胸前。想到从前的苦楚,这位有着长长眼睛的美人开始哭泣起来。那罗的心也跟着柔软下来,然后他将妻子长久地抱在怀里,回味着那些悲伤。而此时的达摩焰娣虽然饱受风尘,却依然在嘴角含着纯洁的微笑。

在诗的结尾,是夫妇二人自此快乐团圆。达摩焰娣经历诸多苦难后,重新得回了她的丈夫那罗。好像久旱的大地洒下了甘霖一样,她欢喜得忘记了疲劳。达摩焰娣最大的愿望,就是有那罗在身边。丈夫回归后,她容光焕发,全身都散发着幸福的光彩,就好像夜空中皎洁的月亮一般。

在《摩诃婆罗多》中,还包含另外一个诗篇《婆伽梵歌》。这篇诗歌有着独特的精神,与上述我们提到的诗篇不同。它还有另一个名字,也就是《世尊歌》。严格来说,这首饱含哲学意味的诗,具有华美的特点。在这首诗中,克利希那始终站在阿周那的一边,时常帮助与鼓励他,还告诫他要在战争中负起应该负的责任。阿周那是个有着伟大灵魂的人,他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慈悲之心油然而生。在那个就要下令开战的时刻,他想到因为战争,将会有成千上万的人牺牲,不禁犹豫起来。毫无疑问,这是个千钧一发的时刻。克利希那看穿了阿周那的矛盾,他平静地传授了淡漠的纯印度式教义。尽管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教义是与佛祖的慈悲相对立的。

克利希那的具体话语是这样的:“你现在产生了怜悯,但现实是,这里没有你怜悯的余地。真正聪明有智慧的人,对于生和死都没有怜悯。因为你我没有一刻不存在,这些人也是这样。我们不复存在的情况,是永远不会到来的。无者从没有存在,而存在的人也从不会灭绝。要知道宇宙的生机是无尽的,并不是人力所能破坏的。肉体尽管可以死去,可以终结。但是在肉体中的灵魂,却是永恒不会磨灭的。所以,战斗吧,婆罗多的子孙!你要坚信一点,那就是杀人与被杀都是同样的谬论。在这个宇宙间,从来没有永恒的生,也没有永恒的死。没有人开始也没有人结束,因为这一切的本原无终无始。躯体虽然受到攻击,灵魂却不会受到损伤……凡是有生必有死,有死也必有生。对于这种必然发生的事,怜悯实在是没有一点用处。就像事物原本的样子,并不能为我们所知。在我们一生中,能够感知到的事物,它在死亡或者终结的时刻,我们也不清楚其是如何灭亡的。所以啊,悲伤又有什么用处呢?仔细想来,无论快乐或是痛苦,富有或是贫穷、胜利或是失败,其实都是一样的。所以,做好作战的准备吧!除了我们这场战争,其他的不要想太多,更不要想着行动可能会失败,不要想这场战争的结果,不要让自己的行动受到消极思想的影响。实际上,对于那些内心达到超然境界的人,战争是没有什么善良与邪恶之分的。”

与前面所讲的湿婆教一样,印度教思想有一种超然的、尼采式的哲学气息,这正是它全部的精髓。用略微抽象的话语来说,它在完全默受的形式下,有一种欣然自愿的倾向。而且在这种舞蹈中,包含着一种为达成行动而对运动的喜爱。斯多亚派哲学家马克奥理略曾经说过:“啊,这个世界,你给予我的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非常美好的。”在这些句子所表现出的默默承受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较为消极和幻灭的东西,却对此感到无可奈何。而从这种哲学的角度来说,虽然那些印度教教义表面上看起来很残暴甚至是有点残忍,但是严格来说,它似乎也是一种冷静和强健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