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亚述文明的艺术之美

亚述文明的艺术之美

【摘要】:对亚述文明所做的论述,都能在其艺术作品中找到例证。所以亚述人在艺术方面,和他们的其他方面大致相同,不仅起源于迦勒底,而且深受喜特文化的影响。虽然加喜特人时代的迦勒底诸位大师们,对亚述的艺术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力,但是在这方面略输喜特人一筹。总体而言,亚述人的作品更加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可也正因如此,亚述艺术的作品有着力求准确、合乎比例的优点。

对亚述文明所做的论述,都能在其艺术作品中找到例证。比如,在尼尼微和科尔萨巴德发掘出的薄浮雕,正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它们就像是描写在石刻画壁上的王室行动纪事史,能为研究提供诸多线索。

艺术脱胎于物质发展,并与其保持着相对一致性。所以亚述人在艺术方面,和他们的其他方面大致相同,不仅起源于迦勒底,而且深受喜特文化的影响。或者说,亚述艺术是由迦勒底艺术经过喜特文化的演变而来。这一观点,能够在不同文物的比较中得到证实。我们曾经在前文中提到,在菩伽兹—科伊附近的雅西里—卡雅地区,有发掘出的薄浮雕和其他亚述作品。将它们与在马泰发现的伫立在动物身上陈列的神像相比,便能得出上述结论。那些神像完成于西纳克里布时代,即约公元前705—前681年。那段时期更加接近现代,但作品风格却依然遵循喜特文化作品中的一些题材、结构和整体的风格。具体来说,亚述人惯于运用神话人物或者历史人物的元素,将其设计成两行或一群的形式,用来装饰建筑物的基层表面。这种习惯和风格,正是受到喜特人启发形成的。我们知道喜特人常用巨石作为建筑的地基,方便雕凿浮雕画作。而亚述人不习惯于用石块作为地基,但他们常常在地基的表面贴上一层石块,同样可以制作精美的薄浮雕。尽管两族人的习惯不同,最终表现出的艺术作品却有诸多类似之处。在卡尔开密什地区所发现的遗迹中,那些亚述人所创作的浅浮雕,其题材不仅仅局限于神话和宗教,还开始涉及世俗的、历史的领域。比如,君王们在战争中的威风八面,或是在田猎中的英姿勃发……这些场景,其作品灵感也是来自于喜特人的作品。

□亚述萨尔恭王和大臣

最后,亚述雕刻家们细心观察生活、真诚热爱生活,擅长在其作品中表现出有运动感的氛围。这样的特色,同样是受到了喜特人的影响。虽然加喜特人时代的迦勒底诸位大师们,对亚述的艺术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力,但是在这方面略输喜特人一筹。但是我们仔细观察,仍能发现亚述作品和喜特文化的差异之处。总体而言,亚述人的作品更加注重对细节的刻画。而喜特艺术所表现出的整体风格,既包括大刀阔斧般的结构,也有稳重简洁的装饰。一精细,一粗犷,两相对比便是极大的不同。亚述的雕刻匠们紧紧跟随着迦勒底文明后期的作风,竭尽全力将人物的须发和佩戴的装饰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最大程度上为其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是因为他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织物的细节处,才会对衣服底下的人体有所忽略。细看亚述人的雕像作品,大多数躯体都只是被衣物遮盖着,没有独特的线条和力量感。而那一部分裸露在外面的肌肉,则会被雕刻匠们悉心雕琢。比如,他们对于手臂的处理会更加强调逼真,有时候会给人一种有力到粗暴的感觉。这样丰富的细节刻画,令我们叹为观止。但是如果没有鲜明的构思,没有雄健的整体表现手法,作品本身就会失去一致性,很难让人长时间地欣赏。实际上亚述人的体格偏向于笨重类型,他们的服饰也有过于堆砌的特点,所以,其雕像作品很难呈现出十分秀丽端庄的效果。可也正因如此,亚述艺术的作品有着力求准确、合乎比例的优点。而雕像所表现出的人物特有的威严,仍是雍容华贵的。我们知道,亚述文化这种尊贵华丽的风格,在很早的时期就已表现出来了。根据史料,最早可以追溯至阿述纳吉—帕尔二世(公元前884—前859年),及其继任者沙尔马尼色三世(公元前859—前824年)当政时期。虽然这两位君王的塑像仍具有古拙风格,对于人物体貌的刻画显得有些肥矮,而且服装是略显僵直的圆筒形状,整体缺乏精致华美的气息,但是那个时期的石碑浮雕作品相对精致,对人物刻画很成功。君王塑像和人物浮雕都有着质朴可喜的风格,可以看到浮雕上衣物织物上的淡雅花纹。同时,在带翼的牛和尼姆鲁德的巨大狮像上,我们能注意到纯熟且热情的雕刻技法。到了萨尔恭王朝时期,动物雕刻家们更是把这门技艺发挥到极致。而那些着重展现历史题材的人物图像,则缺少对于场景的具体刻画,只有少部分暗示性的点缀。而且,在人像上,几乎没有楔形文字的雕刻痕迹。

□亚述的马头部

从公元前722年开始,到公元前705年结束,这段时期统治亚述人的政权是萨尔恭王朝。这时的亚述艺术已经开始出现了现实主义风格,如一些表达战争场面的作品。虽然表现狩猎场面的作品整体还略粗疏,却也有了可以辨别出种类的树木图像。这时的浮雕一改过去低浅的风格,开始变得突凸起来。铭文的刻画位置也改到了人像旁边,不再是从前的人身上面。公元前705—前681年,西纳克里布当政,这时的浮雕作品开始普遍使用风景作为衬托。在对景物的刻画方面,也比之前更加精确细致。棕榈、松柏、藤蔓或者芦苇等草木,都活灵活现、十分生动。这时的雕刻师们对于宫廷或者军营的场景也颇感兴趣,他们用心观察这些场所的每个生活插曲,借着手中的工具把“世态图景”和伟大的历史性的结构结合在一起,又巧妙地表达出来。到了阿述巴尼—帕尔(公元前669—前626年)当政时期,亚述文化中的浅浮雕开始成为充满各式各样形体的真实图画作品。在这些图画中,人物和野兽都有着令人惊叹的动态痕迹。雕刻师们用纯熟的技巧耐心雕凿整体,用高超的水准巧妙处理细节,精准表现出了生活插曲和世态景象。尤其是他们雕刻的风景图,比之从前更加显得可爱。而在人物体型方面,雕刻师普遍加高了身材,不再像从前一样粗矮。此时亚述人的雕刻技巧也到达了巅峰,每一幅图景中都能看到细腻完美的雕刻手法。

□亚述的骑马弓手

□亚述的战车

亚述艺术的演进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各个时期的典型作品之间存在着细节上的差异。比如在神话动物的题材中,有一只人头牛身还生着双翼的怪物雕像。雕刻师在其正面用了圆雕手法,侧面用了浮雕技巧。在欣赏者的视野中,这雕像仿佛有五条腿一般。这头怪物的身躯仿佛牡牛,但是须发鬃毛却与狮子类似,它的翅膀巨大仿若老鹰。混合着人、牛、狮和鹰的特点,这只神话中的动物蕴含尊贵气质。从它正面望去,能看到神兽戴着宝石王冠的庄严面孔,高贵而典雅。整体而言,这座雕像与希腊奥林匹斯天神像十分类似。人、牛、狮和鹰的元素代表着不同的自然力量,这只怪物集合了这些力量,并且具有十分威严的气概,仿佛天神宙斯一般。其他的动物雕像也有这样的风格,其中有一种是将人的上半身与狮子的身体连接在一起。这种神话中的怪物,长着和人一样的头颅,且容貌看上去与普通人类一般无二。雕刻师进行雕凿时,常将亚述人的头部作为参考的典型范例。我们都知道亚述人好斗尚武,面部大多充满雄壮伟岸的气质。不仅是君王和有发须的战士们会表现出这种气质,面部光洁没有胡须的青年也是如此。在全部的雕像中,我们都能在人物面部发现相同的强悍表情。

与埃及雕像相比,亚述艺术中的雕刻作品在个别型式的区分方面并不明显。对于不同的人物,亚述工匠并不会刻意表现出差异,而是用服饰标识来表示。

亚述艺术中的雕刻作品具有诸多优点,但是在人体的塑造上仍然略输埃及人一筹。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亚述人的作品更多地将人体隐藏在服饰之下。而埃及文明中的作品会注重对裸体的刻画,以及对肌肉线条等的塑造。埃及人的作品中表现出的生命活力,正是亚述雕像中所缺乏的。尽管如此,我们仍旧不能忽视亚述人在动物雕刻方面的高超水平。他们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对于运动中的动物更是仔细研究。所以在雕刻作品中表现出的熟练技法,完全能够证实这些艺术家的实力。如果将他们称作是古代世界里最伟大的动物雕刻家,也可算是名副其实。论及史诗级场面的雄壮图景,当属西纳克里布和阿述巴尼—帕尔时期表现战争场面的作品。能够称得上是伟大杰作的,应是更具有历史价值的君王出猎图。这些图只有在尼尼微和科尔萨巴德地区,才能被研究人员找到并得以重新面世。

□阿述巴尼—帕尔王出猎(局部)

自古以来,马就是人类的好朋友。它能在狩猎和战争中充当忠实的伙伴,同士兵们出生入死。在亚述艺术发展过程中,它也能启发人们更多的灵感。尼尼微古城中,一些雕刻大师们就对马有着浓烈的兴趣和感情。他们以鉴赏师一般的眼光,用纯熟高超的技法将马匹的整体形象雕刻出来。在现存的薄浮雕上,我们能看到马的美丽线条,以及它身上奢华的防护装备和马具。论及血统与亲缘关系,亚述马是阿拉伯马的近亲,有着优美的头型和富于表情的面孔。然而整体看来,它似乎与另一个较为粗短而肥重的马匹种类有关。我们驻足观赏这些薄浮雕,能看到它们表现了许多雄伟俊逸的马匹。在前进的途中,它们被缰绳勒住停在原地,殷切地望着前方想继续举步。真正能体现雕刻师功底之处在于,那马匹似乎还在全身颤动,有些不耐烦,甚至是激动。

在尼尼微地区,人们还发现了一幅巨大的阿述巴尼—帕尔王出猎的图像。在这幅图像中,亚述人刻画了奔驰的骏马,它们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就连那细节处的肌肉,都显得格外雄壮,十分传神。而屹立在车上的国王,其表情动作中也满是在追逐中狩猎的兴奋。他手挽长弓,将要射出锋利的羽箭。这是一幅十分动感、具有活力和生机的图像,人与马的感情交相呼应。欣赏了此种富有动态的场面后,我们还能将目光转移到静态的马匹图像。在御马厩中,被精心饲养的马匹正在休息。在这安静的氛围中,有一匹马显得略有不同,它正在享受两位马夫的侍奉。其中一位马夫拿着秣桶正在喂它吃草,另一位则拿着刷子洗刷它的身体。当它的肢体被刷子刷过时,肌肉明显舒展开,伸直了身体。

除了对马的雕刻之外,亚述人对其他动物也尽心雕琢,同样运用了令人喜爱的手法来表现它们。比如那幅举世皆知的阿述巴尼—帕尔王猎野驴的浮雕,正是这类作品中的代表。这座浮雕被发掘后,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现在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中。细看这幅作品,它主要表现了一群野驴因为被国王追逐,而不得不四处逃窜的画面。有的野驴没能躲过锋利的羽箭,被射穿后只能疼得倒在地上打滚。有的野驴被猎犬盯上了,后腿没能逃过被咬,整个身躯也被猎犬拽倒了。其他暂时没有性命之忧的野驴,则速速奔逃,希望能躲过这场“浩劫”。有一头小驴体力不够奔跑时有所停顿,它的母亲焦急地回头呼唤。不同的野驴有不同的动作形态,但是都有着优美的线条。整体看来,这幅作品十分动人。与之类似的,还有一幅猎取野山羊的石刻作品。在这幅作品中,我们能看出雕刻师同样熟练的手法,刻画出山羊们遭遇到捕杀时的场景。它们原本正在吃青草,却不得不对意外来临的危险做出瞬间的反应。远处的一只山羊姿态悠闲,转身向空中嗅着味道。同时有几只小羊正在啃食青草,安心地跟在母亲后边。忽然间,锋利的羽箭划破长空,发出了尖厉的声响。这无疑是一种可怕的危险讯号,平素机警的羊群开始迅速散开,各自疾驰逃命。

说起亚述人与动物的交集,必须要提起阿述巴尼—帕尔王的猎犬。它们本身是品种优良的猛犬,经过专业人员的训练后变得更加凶猛,甚至可以与狮子对抗。通常猎犬都会被皮带拴着,紧紧地牵在猎人手中。当它们嗅到空气中猎物的气味时,会在一瞬间变得很兴奋焦躁,急着想要去扑杀猎物。但猎犬的身体被皮带拴住,只能奋力挣扎想要脱离皮带的控制。远远看去,那绳子已然被这股力量拽成一股直线。在阿述巴尼—帕尔王猎野驴的浮雕上,我们也能看到猎犬战斗时的样子。它们会将锋利的爪子插到猎物身上,或是用尽全力地撕咬。远远看去,这种场景隐隐有些可怖。

□阿述巴尼—帕尔王的猎犬(局部1)

对于动物形象的塑造,亚述人有细致观察的态度和精妙纯熟的技巧。他们的此类作品,成就最高的当属狮子雕像。雕刻家们会耐心认真地观察活体狮子,然后一笔一画将它的形象刻下来。如此无懈可击的制作过程,定会产生无与伦比的精妙作品。相比之下,希腊人的同类作品也会逊色不少。从作品的细腻程度来看,希腊图画中的狮子仿佛还停留在稚嫩的想象阶段。亚述人的勇猛性格不仅体现在战场上,还体现在平日里的生活中。他们不仅时常狩猎,还将狮子带入宫中驯养。在幽静寂寥的深宫中,此等野兽也可成为一道奇景。在阿述巴尼—帕尔王时期的诸多浮雕作品中,有许多图画的主题正是狮子。比如,其中一幅刻画了一对狮子在御园中的景象。深宫的御园中遍植树木,棕榈树和藤萝随处可见。这对狮子便优哉游哉地在丛林中游荡着,一幅闲适安宁的景象。雄狮神态威猛,静静地站在绿荫丛中。而母狮子则懒洋洋地卧在地上,把头搁到伸出的前爪上边。还有一幅浮雕作品,则刻画了一头被捉住的狮子。它被人从栏中放出参与角斗,带着惊愕恐惧的神情向斗兽场里冲去。我们仿佛能从图像中听到,它那阵阵嘶吼与咆哮声。同样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中的,还有一幅表现负伤母狮神态的雕像作品。这只狮子遭到了捕杀,它的后半身中箭已然不能动弹。瘫倒在地的狮子仍奋力挣扎,想要离开死神的魔爪,却于事无补。但它高傲倔强的灵魂绝不会轻易屈服,转头面对敌人发出愤怒的嘶吼。另一幅作品表现的主题是,阿述巴尼—帕尔王只身与狮子搏斗的场景。在图画旁边,有铭文记述这一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内容如下:“我,阿述巴尼—帕尔,亚述的统治者,万国之王,今振奋威严孤身徒步入沙漠中,并向一头巨狮进击。承蒙亚述神与战神伊什塔尔两位大神的庇佑,我顺利抓住它的耳朵,亲手将矛扎入它的身体。”除了表现不同场景的狮子外,亚述的雕刻家们还注重用不同的技巧和手法来完善作品。比如,在科尔萨巴德地区被发掘出的青铜狮子像,便是采用了圆雕手法。这幅作品刻画了一只俯卧着的狮子,它张口吼叫威势尽显。其细节处的健壮肌肉、侧斜的后肢和可怕的尖牙,处处都具有威慑力量。雕刻家甚至还表现出了狮子张嘴时,在口鼻间露出的皱纹。

□阿述巴尼—帕尔王的猎犬(局部2)

亚述人创作出如此精美绝伦的作品,对后人影响十分深远。尤其是他们对于狮子和野牛的处理手法,给予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雕刻家们极深的感悟。除此之外,波斯艺术中的诸多作品,包括萨珊王朝的艺术在内,都继承了亚述艺术中纹章的元素。我们曾看到半狮半人的图案大量存在于亚述装饰品中,如在阿述巴尼—帕尔王的外衣上。后来,这种异兽图也出现在萨珊王朝的纺织品上。在塔夸—夷·布斯坦石洞中,人们发掘出了喀斯鲁二世乘马的雕像文物。他的长袍上,也有半龙半孔雀的异兽纹饰。还有一些流行于后世的特殊图像纹饰,比如带着双翼的牛,那秀丽的形态有着俊逸如奔马的气质。这些图纹都是成对出现的,两头带着双翼的牛同样分立在长生树的两侧。它们完全对称,且面对面用后足支撑身体,像人一样直立着。此外还有鹰或类似于鹰的动物站在其他动物头顶上的图案。这种奇异的风格可以追溯至苏美尔—阿卡德时期,那时的圆筒形印章上常有这样的装饰主题。随着时间流逝,这种风格被亚述人借鉴吸收,后又传播给波斯和“大伊朗”。文明之间的互相影响,在此例中可见一斑。我们还能注意到亚述文明对阿拉罗地安人的渗透和影响,仿佛播下种子一般,只待时间令它成熟结果。换言之,住在阿拉拉特和高加索一带的阿拉罗地安人,在文化方面受到了亚述艺术的诸多启发。这种影响力还在不断弥散发展,甚至传播到了伊朗、外高加索、南俄罗斯和阿尔泰各民族之中。

亚述文明仿佛一个馥郁芬芳的花园,有着许多美妙的风景。观赏完亚述人的雕刻之后,我们将目光转到他们的绘画方面。虽然我们对于亚述绘画知之甚少,但是能够从一些文物中了解它的特点和风格。1929年,在叙利亚境内杰兹列地区的帖尔—阿玛尔(也就是过去的提尔—巴尔希布),图罗—但真氏发现了一座亚述宫殿。这座古朴恢宏的宫殿中,有一幅巨大的壁画,挂在距离地面约六英尺的地方。经过学者们的考察,推断其年代大概属于提格拉—毗色三世(公元前746—前727年)时代。整体看来,这幅绘画与当时的亚述雕刻作品有着类似的题材,如战争、狩猎、屠杀敌人、宫廷觐见等场面,所描绘的场景中的人物也类似。比如,图画中乘马奔驰的骑士,会被雕刻师刻画出勇武雄壮的气势,蕴含亚述帝国的光彩。亚述绘画中所用到的处理方法,大多与薄浮雕中的技法类似。比如在不同的颜色之间,亚述人会用深色的线勾勒以示界限。通常,他们在绘画中会采用红色、白色和蓝色。其中,红色是一种棕红,蓝色则像是在毡毯上看到的那种颜色。一直到了萨尔恭王朝时,亚述绘画中才开始出现黄色和绿色。

[1]闪族(赛姆族):又称闪米特人,闪族人或闪姆人,是源自阿拉伯半岛和叙利亚沙漠的游牧民族。闪米特人的概念来自古希伯来人在圣经中对各种族由来的记载,阿拉伯人、犹太人及叙利亚人都是闪米特人,诺亚之子闪为其共同的祖先。现生活在西亚、北非的大部分居民就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闪米特人的后裔。闪米特是西亚民族语言、文化的一个分支。闪米特这一语族的定义十分明确,凡文化与语言上跟他们接近的种族即被认为是闪的子孙。古代的阿卡德语所分化出的两种语言——亚述语和巴比伦语,以及现代的阿拉伯语、阿姆哈拉语、亚拉姆语、希伯来语和马耳他语都是闪米特语的分支,数千万人把它们当作第二语言来学习,其数目远远高于当代的闪米特语母语使用者,世上几种最伟大的宗教典籍,都使用某几种闪米特语分支,如伊斯兰教(阿拉伯语)、犹太教(希伯来语和阿拉米语)与基督教新教(阿拉米语和吉兹语)的经典。

[2]吉尔伽美什:苏美尔时期都市国家乌鲁克的第5任国王,他曾是作恶多端、自以为能天下无敌的暴君。他身上具有“三分之二为神,三分之一为人”的神性,后来,被天神创造出的一个半人半兽的勇士恩奇都所改变,一起去为人类造福,成了人们爱戴的英雄。他流传下来的众多冒险经历和传奇故事,被用楔形文字分别记述在12块泥版上,成为苏美尔人歌颂赞美他们心中伟大英雄的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也是人类历史上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史诗。

[3]萨尔恭王时代:萨尔恭王朝(公元前722—前609年),是亚述帝国的第6个奴隶制王朝,也是最后的、最强大的一个王朝,以建立者的名字而得名,萨尔恭并不是名字,它的意思是“合法的国王”。在历史上一共有3个国王叫萨尔恭。他们之间无血缘关系。一个是亚述帝国阿卡德王国的开创者萨尔恭;一个是亚述国王萨尔恭一世;另一个是亚述帝国的杰出君主萨尔恭二世。他们创立了以闪族为主的阿卡德王国,并统一了这一地区大部分的城邦,使经济迅速获得发展。阿卡德王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亚述帝国变为了地跨亚、非两洲的奴隶制大帝国。

[4]萨珊王朝:萨珊王朝,亦称为萨桑王朝,属于第二波斯帝国。萨珊王朝的开国君主阿尔达希尔一世灭亡了帕提亚帝国,并以其祖父萨珊的名字建立了王朝,在当地被称为埃兰沙赫尔或埃兰,中古波斯语意为雅利安帝国。萨珊王朝是前伊斯兰时期最后一个波斯帝国,亦是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国之后的首次统一的王朝。阿尔达希尔一世被奉为“万王之王”。人们被分出“种姓”,高种姓的贵族武士与拜火教祭司统领这个国家。它取代了当时西亚及欧洲两大势力之一的安息帝国与罗马帝国,存在超过了400年。萨珊王朝统治时期,其领土面积达数百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两千万,是西亚最强盛的帝国。萨珊王朝时期,古波斯文化发展至巅峰状态,影响力遍及欧亚非三大洲,对这些国家和地区中世纪艺术的成形起着显著的作用。

[5]巴比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是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巴比伦王国是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奴隶制城邦,大致在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亚摩利人灭掉苏美尔人的乌尔第三王朝,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这里很早就有成形的文字和泥版文书,是世界上图书馆目录、史诗、成文法典、院制议会、宇宙进化论和宇宙论、神话、药典、农人历书、车轮、伦理标准、格言和谚语等文明创造最早出现的地方。古巴比伦文明分为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两个时期,第6代国王汉谟拉比即位,征服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建立了一个强大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史称古巴比伦王国。古巴比伦王国在国王汉谟拉比的统治下,曾经繁荣一时,汉谟拉比死后,帝国就瓦解了。先后受到赫人和加喜特人的入侵,后被亚述帝国吞并。亚述又为迦勒底人所灭,迦勒底人在巴比伦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王国最后为波斯人所灭。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国势达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顶峰,国力强盛。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曾以兴建宏伟的城市和宫殿建筑闻名于世,建造了包括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在内的许多宏伟建筑。两河流域因此被称为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

[6]汉谟拉比:古巴比伦王国的第6任国王(亚摩利人)。他在位期间,经过多年征伐,完成了两河流域的统一。从而使古巴比伦第一王朝在他的统治下达到了全盛。他主张君权神授,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他还制定颁布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较完备地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7]喜特文明:喜特人又被译为加喜特人、凯喜特人、克喜特人、喀西特人。他们原居于札格罗斯山脉中部,为伊朗本地雅利安人的一支,公元前16世纪初占据巴比伦。他们所建立的加喜特王朝又称为加喜特巴比伦、巴比伦第三王朝。加喜特人在入主两河流域后,全面接受了两河流域固有的文化、宗教和阿卡德语言文字,迅速赛姆化。加喜特人的统治恢复了两河流域的秩序、和平与统一,特别是在其中后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与埃及新王国、赫梯帝国、亚述为共同并立的大国。当时巴比伦、尼普尔、西巴尔等城市的经济相当繁荣。他们在两河流域推广用于牵引的马和战车,并在建筑物上以砖刻浮雕代替石雕。这一风格被后来的新巴比伦王国和阿契美尼德王朝所继承。

[8]亚述文明:最早生活在西亚两河流域北部(今伊拉克的摩苏尔地区)的居民胡里人,与后来迁移至此的闪族人,在约公元前3000年时融合形成了亚述人。亚述人在西亚拥有近4000年的悠久历史。经历了古亚述、中亚述和帝国三个时期。亚述帝国是世界史上第一个“军事帝国”,历代诸王都在不间隙的征战杀伐中度过。由于进入铁器时代,铁被广泛使用,亚述军拥有一支代表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准的军队,先后征服了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伦尼亚和埃及等地,成为了一个地跨亚、非两洲的奴隶制大帝国。它所向披靡,所到之处无不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其令人发指的暴行和残酷刑法,令周边弱小的国家在几个世纪里都胆战心寒,甚至在《圣经》里都记录下他们的暴行。但战争也带来巨额财富,促进亚述帝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亚述地处古代西亚各国主要商路之上,境内农业发达,盛产各种金属。在亚述帝国的几个都城中,曾建有大量金碧辉煌的宫殿。亚述浮雕在艺术上博采西亚各国之长,是人类艺术史上无与伦比的经典,常被用来颂扬诸国王的伟大功绩。亚述帝国还设立了对世界文明做出重大贡献的泥版图书馆。该图书馆收集了当时全世界各地亚述人所知的所有书籍,藏有无数楔形文字的泥版,内容包括语言、历史、文学、宗教、医学及天文等各方面的知识。公元前7世纪中叶后,由于统治集团内讧和被征服地区人民反抗亚述,帝国国势渐衰,公元前612年,被新巴比伦和米底联军灭亡。

[9]兜鍪(móu):古代战士作战用的头盔。

[10]尼尼微:最早见于圣经的西亚古代名城,位于现在伊拉克北部的尼尼微省,底格里斯河的东岸,与今天的摩苏尔城隔河相望,最早由古代胡里特人建立,后成为亚述帝国的都城,被誉为“上帝面前最伟大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