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模型讨论与设计探析

模型讨论与设计探析

【摘要】:通过相关分析得出的结论虽然明显,但笔者不能肯定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的确存在,要肯定这种影响必须采用系统、科学的计量经济模型来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劳动力的年龄与其身体强壮程度、工作经验、抚养比例等因素密切相关,而这些因素往往决定着劳动力就业。交通和通信条件的改善将会使人口和信息流动更为容易,会对劳动力转移起到推动作用。模型中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见表4。

前文用简单的相关关系描述分析了样本村土地产权稳定性与长期工作并居住于村外的劳动力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得出的结论虽然明显,但笔者不能肯定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的确存在,要肯定这种影响必须采用系统、科学的计量经济模型来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

除了村庄土地产权稳定性以外,根据已有的研究,造成不同村庄之间农村劳动力就业差异的因素还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年龄构成、受教育程度、村庄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环境状况。劳动力的年龄与其身体强壮程度、工作经验、抚养比例等因素密切相关,而这些因素往往决定着劳动力就业。例如,人口构成中老年人和儿童的比例越高,青壮年劳动力的比例越小,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可能性越小。受教育程度也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劳动力的就业。以往的实证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从事非农就业的可能性越大(Zhang,Huang and Rozelle,2002)。从理论上说,在高度发达的劳动力市场中,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是决定就业的重要因素,它既可以影响到个人是否进入非农工作,也是避免被解雇的一个安全保障。村庄资源禀赋的差异也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一个因素,土地资源越匮乏,劳动力转移的可能性越大。村庄的社会经济环境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劳动力就业决策。劳动力转移是在村内和村外社会经济环境差异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例如村庄交通和通讯状况、村庄内部工业和商业的发达状况等。交通和通信条件的改善将会使人口和信息流动更为容易,会对劳动力转移起到推动作用。村庄内部自营工商业的发展将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这可能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在本地打工(Zhang et al.,2006)。

通过上述对可能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个因素的分析和相关分析,笔者建立了如下计量经济模型:

在公式(1)中,M1998代表1998年某村外出打工劳动力数量;在方程右边,X1997代表该村1997年末或1998年初人口、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禀赋,Y1997代表该村1997年末或1998年初其他社会经济信息,Z1979-1997代表该村1979年到1997年末土地产权稳定状况。同理,在公式(2)中,M2004代表2004年某村外出打工劳动力数量;在方程右边,X2003代表该村2003年末或2004年初人口、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禀赋,Y2003代表该村2003年末或2004年初其他社会经济信息,Z1979—2003代表该村1979年到2003年末土地产权稳定状况。

把公式(2)和公式(1)左右两边分别差分,所得余项即为公式(3):

在公式(3)中,ΔM1998-2004代表某村从1998年到2004年长期工作并居住于村外的劳动力的增加数量;在方程右边,ΔX1997-2003代表该村1997年末到2003年末人口、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禀赋的变化情况,ΔY1997-2003代表该村1997年末到2003年末其他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ΔZ1998-2003代表该村1998年初到2003年末土地产权稳定状况。模型中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见表4。

表4 模型中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