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国内环境挑战及优化方案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国内环境挑战及优化方案

【摘要】:未来随着我国经济总规模的扩大,中国淡水、土地、生态环境等不可直接贸易要素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将日益强化,另外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全球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治理方面的责任期望也越来越高。这些都表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更加强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越来越大。

第一,中国将由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根据世界银行按人均国民收入对世界各国的划分方法,世界各国可以分成四组,即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中高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按照这个划分标准未来十年我国将处于由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然而,从国际经验来看很多国家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并不是一帆风顺,将面临发达国家和贫困国家的双重产业竞争压力。一方面是作为竞争对手的低工资水平的贫困国家,他们在成熟产业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将对中高收入国家带来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作为创新者的发达国家,他们在那些技术变化较快的产业领域中具有巨大优势,中高收入国家很难同他们竞争。

第二,中国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成本将发生重要变化,成本比较优势将逐步减弱。首先,劳动力供给将逼近“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将减弱。其次,土地要素等成本将快速上升。最后,战略性资源储量(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以及环境容量的不足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越来越大的制约。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少,经济增长将受到越来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将面临能源供给、生产能力、运输能力和废气排放的环境容量不足的困难。

第三,中国储蓄率可能将逐步回落,“高储蓄、高投资”的增长模式将面临调整。回顾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高储蓄、高投资”带来的资本积累的快速提高和资本的不断深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未来十年中国将迎来总抚养比的快速上升,高储蓄率可能将逐步回落,过去“高储蓄、高投资”的增长模式将不得不调整。

第四,中国非农产业比重即将超过90%,面临的产业结构升级压力更加紧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取得明显进展,三次产业间转移取得突出成就,2010年我国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已接近90%,基本确定了工业的主导地位。未来非农产业比重增加的幅度有限,三次产业间转移的空间较小,中国迫切需要实现非农产业内部,特别是制造业内部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调带动和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第五,中国城市化仍有较大的空间,但是城镇常住人口即将超过全部人口的50%,城乡关系结构面临重大的转变。经过近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人口的比重快速增长,2010年已经达到49.6%,但是根据城市化的国际经验,城市化的峰值一般可以达到65%—80%左右,因此,未来10—20年我国城市化仍有较大的空间,仍将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但是,也必须认识到,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即将超过全部人口的50%,这意味着未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城镇社会政策体系、完善城镇治理结构的紧迫性更加突出。

第六,中国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更加紧迫。当前,中国城乡、区域和人群之间的差距很大,尤其是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并没有出现缩小的趋势,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与此同时,虽然近来中国社会建设大力推进时期,各项社会事业取得较大进步。但是,受发展阶段和政策及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任务日趋紧迫。

第七,中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更加强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更大。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发展所采取的“投资驱动、工业优先”模式在支撑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能源大量消费和污染排放量的急剧上升,资源环境问题日趋严峻。未来随着我国经济总规模的扩大,中国淡水、土地、生态环境等不可直接贸易要素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将日益强化,另外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全球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治理方面的责任期望也越来越高。这些都表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更加强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