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未来十年内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考虑

未来十年内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考虑

【摘要】:欧洲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引发金融市场动荡,使欧洲各国经济复苏明显受阻。美国、日本、欧盟经济复苏缓慢,加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复苏较快,但通胀压力较大,经济结构矛盾突出,抵御外部冲击能力较弱。国际金融危机对过去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严重冲击。由此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因国际金融危机而陷入阶段性调整中。

第一,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可能进入中低速增长期。尽管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好于预期,但美国、日本欧盟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信心恢复迟缓,房地产市场和私营经济尚未全面启动,库存调整放慢。欧洲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引发金融市场动荡,使欧洲各国经济复苏明显受阻。美国、日本、欧盟经济复苏缓慢,加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发达国家遭受国际金融危机重创,经济深度衰退,信贷增长乏力,财政状况恶化,运用信贷和财政扩张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能力受到制约,加上人口老龄化负担沉重,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形成规模还需要一个过程,未来经济增长并不乐观。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复苏较快,但通胀压力较大,经济结构矛盾突出,抵御外部冲击能力较弱。

第二,全球经济面临再平衡,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将出现明显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对过去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严重冲击。金融危机既表明美国等国家过度消费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同时也表明部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过度依赖出口拉动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全球经济面临再平衡,由此全球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将出现明显变化。在供给方面,主要发达国家将进一步推动扩大出口和振兴本国制造业,并力图引领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制造业升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加快发展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在需求方面,原来刺激美英等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的因素将逐步趋弱,美英等发达国家居民将调整其消费行为,提高储蓄率,由此消费过度和投资不足的矛盾逐步调整,进口需求将下降;而发展中国家将不得不努力稳住外需,积极扩大内需。

第三,经济全球化不会逆转,但是贸易保护主义将抬头。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多重负面影响,如贸易增速放慢,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加强;金融监管加强,国际资本流动放慢;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市场的态度更加谨慎;多边贸易谈判(多哈回合)难度加大等。由此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因国际金融危机而陷入阶段性调整中。未来由于“WTO”多边贸易体制的约束力还在,“WTO”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依然在发挥作用,国家干预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不会成为主流,经济全球化不会逆转。但是也应当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后明显萎缩的国际需求恢复到正常水平尚需时日,国际产能过剩凸显,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将进一步抬头。

第四,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受到各国普遍关注,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政治博弈和经济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受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制约,对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更大,面临的环境代价、能源价格上涨和西方舆论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和传统能源价格上涨,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纷纷做出先导性战略安排,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力求在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领域占得先机。发达国家提出的低碳经济、碳排放交易、碳关税等理念和机制,既有积极合理的一面,也有牵制发展中国家的一面。围绕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各国共同应对的共识在提高,但在责任义务界定、发展权益维护、转型路径选择、技术资金援助等方面还会长期存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