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印度习俗与礼仪:握手、花环与泼水节

印度习俗与礼仪:握手、花环与泼水节

【摘要】: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印度妇女仍不习惯与异性握手。在迎接嘉宾之时,印度人往往要向对方敬献用鲜花编织而成的花环。也称泼水节,在印历十二月举行,是全印度人民的节日。头是印度人身体上最神圣的部分,故旅客不可直接触摸他们的头部。即使在朋友家里,也不要赞扬孩子,许多印度人认为这种赞扬会引起恶人的注意。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创造了灿烂的印度河文明。人口居世界第二位,有10个大民族和许多小民族,约有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等。印地语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

1.交际礼仪

印度人在交际中使用较多的见面礼节有合十礼和拥抱礼,其具体做法同其他国家大同小异。此外,印度人较有特色的见面礼节有贴面礼、摸脚礼、举手礼。

握手礼在印度也很流行。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印度妇女仍不习惯与异性握手。用左手与人相握,也不许可。

在迎接嘉宾之时,印度人往往要向对方敬献用鲜花编织而成的花环。为了表示诚意,主人通常要亲自将花环挂在客人的脖子上。

印度人的着装讲究朴素、清洁。在一般场合,印度男子上身穿一件“吉尔达”,下身则穿一条“陀地”。在极其正规的活动中,他们则习惯于在“吉尔达”之外,再加上一件外套

出门在外时,尤其是在正式场合,印度人大都讲究不露出头面。为此,妇女要头披纱巾,男子则根据宗教信仰的不同而不同:印度教徒戴白色船形帽,伊斯兰教徒戴伊斯兰小帽,锡克教徒则在头上包裹上一块头巾。

印度妇女,大都习惯在自己的前额上以红色点上一个“吉祥痣”。过去,它用于表示妇女已婚,而今则主要用于装扮。出于宗教方面的原因,印度的男锡克教徒还有不理发、不剃须、夹发梳、戴铁手镯、佩短剑的习惯。

2.节庆习俗

洒红节。也称泼水节,在印历十二月(公历2月至3月)举行,是全印度人民的节日。从清晨开始,男女老少,相互浇泼红水,衣衫湿透后还不罢休。入夜点起篝火,尽情歌舞到东方发白。

十胜节。印度三大节日之一,每年9月、10月举行,共庆祝10天,热闹非凡。

3.饮食习惯

印度人的主食大米面食。而副食以食素者居多,而且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越忌荤食。

平时,印度人不太爱喝汤,白开水被印度人认为是世间最佳的饮料。通常,红茶也是他们的主要饮料。大多数印度人都不吸烟,也不怎么喜欢饮酒。

印度人用手进食,但不能用手触及公共菜盘或为自己从中取食,否则会为同餐的人厌恶。就餐时常用一个公用的盛水器供人饮用。喝水时不能用嘴唇接触水器,而要对准嘴往里倒。餐后印度人通常给客人端上一碗热水放在桌上,供客人洗手。客人到印度人家做客,要向主人和家人问好,吃饭前要漱口和洗手。

4.主要禁忌

印度的禁忌很多,由于宗教不同,地区不同,禁忌也有差异。

普遍性的禁忌有:睡觉时,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据说阎罗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说蛇;节日或者喜庆的日子里忌烙饼;婴儿忌照镜子,否则会变成哑巴;父亲在世时,儿子忌缠白头巾、剃头;“3”和“13”是忌数,因为湿婆神有3只眼睛,第3只眼睛是毁灭性的,“13”是因为人死后有13天丧期;妇女在怀孕期间,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递接东西。

在印度忌吹口哨,特别是妇女。头是印度人身体上最神圣的部分,故旅客不可直接触摸他们的头部。千万不要拍印度孩子的头部,印度人认为这样会伤害孩子。

即使在朋友家里,也不要赞扬孩子,许多印度人认为这种赞扬会引起恶人的注意。

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制品(腰带、表带、鞋、衣服),特别是在圣地,因为印度教徒不杀牛,穆斯林不杀猪,耆那教徒不许杀动物昆虫

进入印度的庙宇或清真寺,要脱去鞋子,要跨过门槛而不能踩着门槛而过。光脚进寺庙,事先要在入口处洗好脚以表示礼貌。

凡进入回教寺庙者,均不能穿短裤或无袖背心,也要求脱鞋。

凡进入锡克教寺庙者,必先戴上头巾或帽子,然后脱鞋才可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