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黄鹤楼:李白与崔颢的诗境》

《黄鹤楼:李白与崔颢的诗境》

【摘要】:《黄鹤楼》一诗历来为人称道,据说李白曾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艺术特色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崔 颢

课文译注

文化文学常识

1.崔颢(hào)(?—754):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黄鹤楼》一诗历来为人称道,据说李白曾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全唐诗》收录其诗四十二首。

2.思乡诗中常见的意象。

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鹃(杜宇、子规、望帝):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鹃啼血”之说,多渲染哀怨悲戚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鸿雁(雁足、雁书):①多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②指游子思乡。如王勃《蜀中九日》:“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浮云:因行踪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孤灯:寄寓羁旅凄凉、思乡怀人之情。如马戴《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鹧鸪:鹧鸪的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表现思乡离愁。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芦管:即芦笳。古代一种管乐器,唐代边塞诗中常用以表现征夫思乡的怆然之情。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艺术特色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颈联笔锋一转,诗人写眼前登黄鹤楼所见:晴空下,大江对岸的汉阳川上的树木历历可见,而江中的鹦鹉洲上长满了茂密的春草,呈现一派芳草萋萋的景象。诗人描绘这样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是为引发乡愁设置铺垫。诗人被美景所迷,流连忘返,却在黄昏之时,面对烟波缥缈的大江,触景生情,发出家乡何处的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