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山野落日,归去何时

山野落日,归去何时

【摘要】:旧时文人罢官、遭贬、落第时常用“采薇”表示隐退之志,以示自己的高洁。艺术特色这是一首描写山野秋景的五言律诗,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首联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为我们推出一个薄暮中兀立东皋举目四望的诗人的影子,“欲何依”体现出诗人彷徨无依的心绪。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原来作者的“举目四望”并非想看美景,而是想看看远处来人是不是自己的朋友,寂寞孤独之感跃然纸上。

王 绩

课文译注

文化文学常识

1.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有《王无功集》五卷。

2.古诗词隐士典故。

五柳先生:典故出自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就成了高人逸士的代名词,“五柳”也成为高人逸士隐居之地的代称。也有用“五柳”或“先生柳”的,如王维《老将行》:“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巢父许由:传说中的两位隐士。尧以天下让巢父,不受;又让许由,也不受。两人隐于箕山、颍水之间。诗词中将“巢父许由”作为高人隐士的代称,表示不贪富贵、摒弃高官厚禄的清高思想。有时变称为“巢由”“巢许”。如张说《灉湖山寺》:“若使巢由同此意,不将萝薜易簪缨。”

楚狂接舆:典故出自《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后来成为不满现实、佯狂处世的隐士的代称。诗词中用来抒发牢骚,或表示自己甘于隐匿的思想。变体有“楚狂人”“楚狂”“接舆”等。如陈子昂《度荆门望楚》:“今日狂歌者,谁知入楚来。”

采薇:典故出自《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采薇”在诗词中成为隐逸生活的代称。旧时文人罢官、遭贬、落第时常用“采薇”表示隐退之志,以示自己的高洁。如李颀《登首阳山谒夷齐庙》:“寂寞首阳山,白云空复多。苍苔归地骨,皓首采薇歌。”

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描写山野秋景的五言律诗,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首联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为我们推出一个薄暮中兀立东皋举目四望的诗人的影子,“欲何依”体现出诗人彷徨无依的心绪。颔联和颈联是作者眼中所见之景。颔联描绘了层林尽染、夕阳的余晖笼罩着群山这样一幅宁静美丽的画面,颈联转向动景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句中连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动与静、远与近搭配自然和谐。那么作者在首联中流露出的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是不是被眼前美景缓解了呢?尾联以“相顾无相识”告诉我们,无论是牧人还是猎人都与我互不相识,更遑论相知了。原来作者的“举目四望”并非想看美景,而是想看看远处来人是不是自己的朋友,寂寞孤独之感跃然纸上。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了——“长歌怀采薇”。

本诗语言质朴自然,抒情曲折有致,同齐梁以来绮靡浮艳的文学风气大异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