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习障碍儿童的差距模式评估方法及其应用

学习障碍儿童的差距模式评估方法及其应用

【摘要】:差距模式是当前学习障碍儿童鉴别和评估的主要方法,可操作性强。差距法也称常模参照法、标准化测验法,这是因为差距模式的评估首先需要标准化的智力测验和标准化的成就测验。该差距模式源于学习障碍定义中所强调的潜能与实际表现之间的差距。差距模式使用差距分数作为筛查的指标。差距分数的衡量方法主要有年级水平差距法、成就水平期望公式法、标准分数差距法和回归分析法四种。

差距模式是当前学习障碍儿童鉴别和评估的主要方法,可操作性强。柯克(1962)认为个体差异是在一些领域里达到或超过正常水平,在另一些较少的领域里低于正常水平的现象。对于学习障碍儿童而言,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儿童的智力能力和当前学业成就的实际表现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也是确定某个儿童需要与学习障碍相关的特殊教育服务的主要标准。

差距法也称常模参照法、标准化测验法,这是因为差距模式的评估首先需要标准化的智力测验和标准化的成就测验。这些标准化测验是常模参照测验,这些测验使得学生的分数可以与同龄的其他学生在此测验中所得的分数进行比较,以此来衡量学生在其他学生中的相对水平。在该诊断评估模式下,通常使用的智力测验是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该差距模式源于学习障碍定义中所强调的潜能与实际表现之间的差距。鉴定和评估的基本思路是将儿童当前学业表现的标准化分数与常模相比较,并考察对比的差异是否达到显著性水平。如果某个儿童的测评分数明显低于常模对应的分数,那么该儿童的学业表现则被判断为落后。

差距模式使用差距分数作为筛查的指标。差距分数是指儿童潜能与成就之间的差距量,或是量化儿童当前学业成就与潜能间差异的数学方法。差距分数的衡量方法主要有年级水平差距法、成就水平期望公式法、标准分数差距法和回归分析法四种。

(一)年级水平差距法

年级水平差异法是将儿童预期的年级水平分数与实际的年级水平分数相比,这两者的差值即是差距。如以儿童的实际年龄为基础得出预期的年级水平,然后与该儿童的实际年级水平相比,结果为落后的年数。当落后的年级水平差异很显著时,通常为一个年级到两个年级,即存在差距,该儿童可被鉴定为学习障碍。另外,儿童的差距水平也可以用常模参照测验得出,如Woodcock-Johnson第三套成就测验,测验得出的结果是用年级水平来描述儿童的成就,如一名儿童的分数是5,说明该儿童的实际水平与常模当中的五年级学生的水平相当。该成就结果再跟他的实际年级水平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该儿童的年级差异是多少了。

年级水平差距法比较容易理解和实施,但是用年级水平来代替儿童能力高低的差异,误差较大。

(二)成就水平期望公式法

期望公式法是通过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来推算学生所期望达到的成绩水平,然后将该儿童的实际成绩进行差异比较来决定儿童是否属于学习障碍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将更多的变量包括在内,容易理解和操作,但也受到了很多批评。在实际应用上,用成就水平期望公式法得出的结果在数目上与其他鉴别方法有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该方法存在统计学方面的问题,公式中既有顺序型数据也有等距数据,因而使得得出的结果存在很大的误差。

(三)标准分数差距法

标准分数差距法是指将智力测验的分数和学业测验的分数转化为标准分数,然后进行统计检验,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智商-学业成就差异差距水平达到15分即可判断为学习障碍。

该方法客观,操作起来简单,也考虑到了两种测验的信度,很符合差异模型的思想,提出之后成为美国很多州鉴别学习障碍的重要依据。

(四)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是用回归方程预测期望达到的成绩水平,然后与实际成绩进行差异性检验。计算智商和学业成就的回归方程,以具有同等能力、年级水平和性别的群体的成就分数作为常模,即学生的期望成就分数。

该方法较其他三种有很大的进步,考虑到了测验分数的回归效应及智力测验和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得到了较多人的认可。但该方法计算复杂,不易理解,也存在着测量误差,也是用得最少的一种方法。

差距模式法是学习障碍鉴别和评估的首选方法,但差距法检测只是一种资格鉴定,只能判断儿童是否有资格接受学习障碍的特殊教育服务,若想获得导致学习障碍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和表现形式,为教师提供有关干预补救方面的指导性信息的话,则需要结合其他的鉴别评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