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课程调整原则及适应超常儿童特征

课程调整原则及适应超常儿童特征

【摘要】:(一)课程调整的原则超常课程的设计可能来自普通课程的充实或是另行设计特殊的超常课程,但都要适应超常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

(一)课程调整的原则

超常课程的设计可能来自普通课程的充实或是另行设计特殊的超常课程,但都要适应超常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

1.课程调整强调高层次思考能力

普通课程内容多为知识的堆砌或整编,不符合超常儿童的需求,超常课程应使儿童具有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的能力。课程的抽象性与复杂性程度要高。超常儿童学会抽象化的概念后较能进行类化、推论,也较能进行高层次的思考,因而教师应尽早引导儿童进入抽象思考的历程之中。如“问题本位学习”提供新奇的真实世界问题、建构丰富的知识脉络,并将它们植入社会脉络中,这种学习方式是非常适合超常儿童的。

2.课程调整强调研究性的学习方法

超常课程应及早为儿童规划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通过探究式研究,不断发展其能力。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探究,通过学习观察、记录归纳与摘要数据、整合分析多重信息、结合信息与个人观点,或者通过研讨他人的研究方法来了解研究方法的运作过程,进而将研究技能与方法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二)课程调整的策略

由于超常儿童学习速度快,并能吸收和重组更多的概念,因此在调整课程时应充分考虑他们学习的速度和深度,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主要有两种策略:加速制和充实制。

1.加速制

所谓加速制,就是通过弹性的学制与课程,让儿童依其个别的学习速率进行学习,以较短的时间完成学习内容。大部分的研究结果,都呈现正向的成效。加速制有不同的形式,诸如:提早进入正规学校体系、以较少时间完成各年级的课程或是加速学习课程的教材。台湾学者总结了部分形式的加速法。

(1)提早入学:提早入学是指提早进入小学学习。由于学前儿童心理及智力发展的差异很大,所以必须谨慎评估,以免其产生不适应或是不快乐的学习经验,进而影响其未来的学习。评估时主要有以下列几个因素作为是否提早入学的参考,包括智力的成熟、阅读准确度、社会性和情绪的成熟、生理的健康、教师的接受度以及家庭的支持等。

(2)跳级:跳级可分为完整跳级和部分学科跳级。完整跳级是让儿童跳过某一学年或学期的课程,以较短的时间完成学业。部分学科跳级是为适应儿童在不同学科的学习速率,让儿童某些学科与较高年级的儿童一起上课,而非全部学科跳级。这样的措施对于在某些领域有高能力的儿童而言,是很理想的方式。不过也要考虑到儿童在不同学制的学习问题,例如当某位小学五年级儿童的数学已达到初中程度时,是否能提供他跨教育阶段的学习机会就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3)免修:儿童通过自修或其他方式而在某些领域的成就表现已达到该年级段的学习要求时,可以免修该领域课程。如此可避免儿童重复学习已经精熟的课程内容,并可自行规划学习。

(4)提早选修:提早选修高一级的教育阶段的课程,例如让高中儿童选修大学学分,除了让高中儿童有更早的机会接触到大学教育之外,同时也缩短了儿童在大学学习的时间。

此外,加速制还可以函授课程、远程教学、缩短学程等方式进行。

加速制是一种服务措施,也是一种课程模式。若以服务措施的角度来看,是指提供给年纪较小的儿童标准的学习内容,如提早入学、提早选修大学课程、跳级等;若视其为一种课程模式,是指加速课程与学习材料,让儿童以比较短的时间完成学习。

每种加速的方式都有其优缺点,我们必须重视儿童的学习特质与需求,帮他们规划最适合的加速方式。

2.充实制

充实制是提供儿童更丰富及多元的学习经验,内容上比一般课程更为深入与广泛。充实制可分为垂直的充实和水平的充实两种形式。垂直充实是指课程上的加深,目的在于发展儿童较高层次的概念和思考技巧;水平充实是指在课程上的加广,目的在于提供超常儿童较为广泛的通识课程基础。

充实制有不同的方式与取向,也有许多不同的超常儿童教育课程充实方案,其目的都是希望能为超常儿童提供适应性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