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社会适应与交往的重要性及问题来源

社会适应与交往的重要性及问题来源

【摘要】:良好的社会适应是听觉障碍儿童融入社会环境,获得幸福生活的保障。听觉障碍儿童的听力损失问题影响了他们的沟通能力,特别是他们与社会主流人群的沟通能力,这给他们的社会适应与交往带来了不利影响。与此同时,主流社会对听觉障碍者缺乏宽容和接纳,也是造成听觉障碍儿童出现社会适应问题的重要原因。听觉障碍者实施犯罪行为通常以团伙方式进行。团伙成员除了社会上的听觉障碍者外,也有部分成员来自聋校。

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一个人的成长不仅是个体生理、心理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他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社会适应是“个体相符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需要以及相应的社会期望而产生的,它包括个体通过改变行为或态度以学会和环境保持一种协调的关系,从而在符合社会期望的同时也能够令自己感到满意”。良好的社会适应是听觉障碍儿童融入社会环境,获得幸福生活的保障。儿童适应环境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社会文化和规范通过儿童所处群体影响儿童,使之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社会行为模式,给儿童带来归属感和安全感;反过来,儿童在适应群体的过程中也会为所处环境带来新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听觉障碍儿童的听力损失问题影响了他们的沟通能力,特别是他们与社会主流人群的沟通能力,这给他们的社会适应与交往带来了不利影响。虽然听觉障碍儿童不存在显著的人格问题,但由于他们难以与外界沟通,缺乏与他人互动的机会,所以缺乏沟通技能,情绪不成熟,社会性发展落后于同龄普通儿童,容易出现社会适应不良。与此同时,主流社会对听觉障碍者缺乏宽容和接纳,也是造成听觉障碍儿童出现社会适应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方面。听觉障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与普通儿童没有本质性的区别,不过由于受到听力损失和语言发展迟滞等影响,听觉障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速度明显慢于普通儿童,处于较低水平。听觉障碍儿童通常是在进入学校环境后,随着交往对象的增多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自我意识。在自我评价方面听觉障碍儿童常对自己做出负面、消极的评价。在自我体验方面,听觉障碍儿童比较容易出现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在自我控制方面,听觉障碍儿童表现出缺乏忍耐性,显得比较冲动。

在听觉障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儿童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个体归属,听觉障碍儿童可以分成四类:①承认自己存在耳聋的生理现象,但不喜欢与听觉障碍者交往,渴望自己变成健听人;②承认自己耳聋,认为耳聋不是障碍,不需要改变;③理解聋文化,但不完全认同;④认同聋文化,同时也熟悉和认同健听人的文化,在两种群体中自由往来。⑤不认同自身的聋人身份,不融入聋人群体会导致个体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而过度强调聋人身份,不考虑主流社会文化将导致听觉障碍儿童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既能认同自身聋人身份,又能融入主流社会的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最强。

(二)亲子关系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对听觉障碍儿童的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父母是子女的榜样,他们通过自身言行和实施奖惩措施等直接或间接地向听觉障碍儿童传授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由于听觉障碍儿童的听力损失和语言发展迟滞,以及父母对相关知识的缺乏,家长在教养听觉障碍儿童时容易出现以下问题:①过度溺爱。家长怀着补偿心理对听觉障碍儿童过度疼爱,缺乏控制,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听觉障碍儿童往往比较冲动,缺乏责任感、专横任性。②忽视子女。大多数听觉障碍儿童父母都是健听人,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健听人父母没有掌握手语,而听觉障碍儿童很难运用口语进行交流,这导致父母与听觉障碍儿童之间缺乏沟通,家长无法了解听障子女的内心,听觉障碍儿童也不愿意向家长倾诉自己的感想。也有部分家长把听障子女视为累赘,把教育子女成长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不履行自己教养子女的义务,对听觉障碍儿童漠不关心。家长对子女的忽视,容易导致听觉障碍儿童缺乏安全感和对家庭的归属感,易具有攻击性和冲动性,自尊心水平较低。③过高期望。有些家长对听障子女具有很高的期望,如能用口语交流,考上理想的大学等。家长对子女的高期望能促进听觉障碍儿童学业发展和人格发展,但如果期望过高,超出了听觉障碍儿童的能力水平,儿童就容易遇到挫折,从而对自身产生怀疑,导致自我评价过低、不自信。

(三)同伴关系

听觉障碍者之间很喜欢交流,由于大家具有共同的语言、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所以交流起来自由融洽,彼此没有隔阂、没有社会地位的差别。一个地区的听觉障碍者很容易组成一个团体,形成聋人社区。聋人社区让听觉障碍者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有了聋人社区支持,他们能更好地抵御社会压力。大多数听觉障碍儿童最初接触的聋人社区是聋校。在聋校里,听觉障碍儿童遇到与其同类的其他儿童,彼此之间形成牢固的同伴关系。同伴团体让听觉障碍儿童具有了归属感和依恋感。有些儿童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甚至连放假都不想离开学校。同伴团体通过集体的舆论对儿童产生影响,听觉障碍儿童根据团体的行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接受团体的价值取向,并逐步发展出集体意识。另外,与同伴的交往有效促进了听觉障碍儿童的社交技能和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在聋校,同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听觉障碍儿童之间互相影响很大。如果团体是积极的,就会有效促进听觉障碍儿童的发展;如果团体出现不良风气,将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育者应注意听觉障碍儿童同伴交往的情况,避免他们受到不良听觉障碍者的影响,同时加强班风、校风建设,指导听觉障碍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从而使同伴关系为儿童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听觉障碍儿童进入社会后,聋人团体对他们的影响更为深入。他们的就业观、婚恋观等都受到所在聋人团体的影响。在就业方面,听障学生更愿意选择具有聋人团体的工作环境。在婚恋方面,听觉障碍者的健听人父母希望他们与健听人结合,而他们自己更愿意选择听觉障碍者,这样夫妻双方有共同的语言和价值观,婚姻关系更为稳固。

有的聋人团体具有反社会的性质,这些团体会对听觉障碍儿童个体发展产生恶劣影响。聋人犯罪的原因除了听觉障碍者自身意志薄弱,法律意识淡薄外,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是团体影响。听觉障碍者实施犯罪行为通常以团伙方式进行。团伙成员除了社会上的听觉障碍者外(他们往往是犯罪团体的组织者和筹划者),也有部分成员来自聋校。组织者诱拐学生离校加入犯罪团伙,犯罪团伙通过群体性压力、群体的价值取向以及参照群体的力量影响听觉障碍学生的世界观,诱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聋人团体对听觉障碍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为听觉障碍者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容的环境,为他们的教育、就业等创造更多的机会,树立优秀聋人榜样,促使聋人社区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与家长要加强对听觉障碍儿童交往技能的训练和意志力的培养,引导听觉障碍儿童学会选择良好的同伴团体,学会抵制诱惑。

目前越来越多的听觉障碍儿童在普校随班就读,他们与周围的普通儿童形成同伴关系。有些听觉障碍儿童能与普通儿童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这种良好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听觉障碍儿童更好地适应主流社会,同时也会使普通儿童变得更为宽容,更能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听觉障碍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良好互动往往会对普通儿童家长甚至整个社区产生积极影响,促使普通大众对听觉障碍者更为容纳和理解。也有的听觉障碍儿童在普校就读期间受到同伴的排斥甚至敌视,这会给听觉障碍儿童身心发展带来严重伤害。听觉障碍儿童在学校期间与普通儿童交往的痛苦经历也会使他们对健听人产生错误认知和敌对态度。听觉障碍儿童能否顺利成为班级的一员,受到普通儿童的接纳,与教师态度密切相关。教师关心听觉障碍儿童,对他们抱有接纳、鼓励的态度,听觉障碍儿童就有更多的机会融入班集体。因此应对普通学校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使这些教师成为听觉障碍儿童适应普通学校环境的最大支持者和引导者。

(四)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语言沟通问题,许多家长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所以聋校教师在某种程度上还担任着家长的角色。

1.教师对听觉障碍儿童的影响

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对聋人的看法等不仅影响着听觉障碍儿童学业的发展,更对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影响。

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有密切关系。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能合理地订制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在这个过程里听觉障碍儿童有更多的机会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成功的体验有利于听觉障碍儿童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反之听觉障碍儿童会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过多的挫折,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等问题。通常来讲,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更容易获得听觉障碍儿童的喜欢,师生关系更为紧密,这种密切的关系有利于教师对听觉障碍儿童产生更为积极、深远的影响。

教师对听觉障碍者的看法是影响师生交往的重要因素。有些教师认为听觉障碍者是有生理缺陷的人,按“正常人”的标准,听觉障碍者发展缓慢,能力不足。持有这种看法的教师认为听觉障碍儿童的能力无法与普通儿童相比,因此对他们抱有较低的期望。教师的低期望通过他们对待学生的方式传递给听觉障碍儿童,听觉障碍儿童受此影响,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能力不足,因而逐渐丧失信心,缺乏继续努力的动力。由于认为听觉障碍者能力不足,有些健听人教师会不自觉地对听觉障碍儿童表现出歧视态度,这不仅会伤害听觉障碍儿童的自尊心,影响师生关系,同时也让听觉障碍儿童对教师产生抵触和敌视情绪。相反有部分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忽视了听觉障碍儿童的特殊性,把他们当成普通儿童,无视听觉障碍儿童在获取信息的方式和知识储备等方面与普通儿童的差异。这类教师往往对听觉障碍儿童提出过高的要求,在教育手段、方式等方面也没有根据听觉障碍儿童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结果听觉障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屡屡受挫,出现紧张畏难等情绪。教育目标无法实现也导致教师产生急躁、焦虑等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又会使听觉障碍儿童更为紧张、退缩。

2.听觉障碍儿童对教师的态度

低年级的听觉障碍儿童对教师充满了敬畏,他们对于教师的话几乎是绝对服从。随着年级的增长,听觉障碍儿童的评价能力逐步发展起来,他们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而且年级越高这种态度的分化越明显。通常教学能力强、公平、富有耐心、知识丰富的教师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听觉障碍儿童也不例外。此外,手语特别是聋人自然手语掌握程度也是影响听觉障碍儿童对教师态度的重要因素。手语熟练的教师与听觉障碍儿童之间能进行良好的沟通,学生会把这样的老师看成是“自己人”,对这些教师报以积极的反应,喜欢向他们倾诉,愿意服从他们的指导。在这方面聋人教师占有天然的优势,听觉障碍儿童与聋人教师关系密切。聋人教师积极、健康的形象成为听觉障碍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在教育过程中有聋人教师参与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健听人教师煞费苦心地讲了半天的道理,取得的效果可能还不如聋人教师的几句话。如果教师的手语水平不高,那么听觉障碍儿童很难接受他(她),师生之间就存在隔阂。在这种情况下,听觉障碍儿童往往对教师抱有防范心理,对教师持负面态度。他们容易从消极的角度去解释教师的言行,有的儿童甚至对教师采取不合作、不配合乃至敌视的态度。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有效教育的前提,如果学生不信任甚至抵制自己的教师,那么就无法有效地实施教育,因此教师要采取措施努力与听觉障碍儿童保持良好的关系。教师应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待“聋人”,承认听觉障碍者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思维方式和生活体验,以全面发展的观点确定听觉障碍儿童的成长目标,运用适合听觉障碍儿童的方式展开教育,帮助他们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