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听觉特征的不同程度及早期康复训练对听力损失的影响

听觉特征的不同程度及早期康复训练对听力损失的影响

【摘要】: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具有不同的听觉能力特征。当发现儿童有听力损失的现象时,及早采取配置合适的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的补救措施,同时开展早期的听觉康复训练,有助于降低听力损失所造成的影响。

听力是人们听声音的能力,主要依赖完好的听觉器官和完整的听觉传导通路。听觉是一种通过大脑皮层分析后获得的声音感觉,是由具有传导声音作用的传音结构(外耳、中耳)和具有感知声音作用的感音器官(耳蜗、蜗神经、脑干听神经核团、大脑皮层听区等)共同构成的听觉神经系统协同完成的。声波经耳郭收集后,由外耳、中耳传递至内耳,经听神经传输至听觉中枢进行处理,最终经大脑皮层分析、整合,成为人们能够理解的信息。整个听觉神经系统中的任何部位发生结构或功能障碍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或听觉处理异常。

听力损失是指听觉能力减退。临床上常根据病变部位不同,把听力损失分为传导性听力损失、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和混合性听力损失三类。由外耳、中耳等机械性阻断声音的传导所致的听力损失称为传导性听力损失,因内耳、听神经、听觉中枢损伤所致的听力损失称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任何导致传导性听力损失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因素同时存在,均可引起混合性听力损失,它兼有传导性听力损失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特点。

短期的传导性听力损失经医治后一般不会造成长期或严重的影响,例如中耳炎或鼓膜穿孔。但内耳受损则会造成永久性的听力损失,且听觉系统处理声音的功能也会受损,因此患有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常会有以下的表现:第一,语音的分辨能力下降。听不见某些语音,所以常不能明白其他人的说话内容,在日常交谈中常出现“打岔”的现象。第二,听觉动态范围变窄。较小的声音不能听见,以致能够接受的声音的范围相对变小,尤其是耳蜗器官受损者,他们对声音响度的增长感受异于常人,声音稍变大一点就感觉变响许多,导致“小声听不见,大声又觉得吵”,其听觉动态范围更加缩小。因此,他们感觉舒适的音量与普通人不同。第三,时间的处理能力降低。当大声和小声在同一很短时间内出现,他们比普通人较难察觉到小的声音,因此当对方说话速度快或周围有噪声干扰时,言语理解往往比较困难。第四,音频的选择能力降低。听力损失者的音频选择能力一般比较差,他们无法分辨噪声和言语的频率,所以在噪音环境下很难明白谈话的内容。

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具有不同的听觉能力特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7年公布的对听力损失分级的标准,以较好耳500 Hz、1 000 HZ、2 000 Hz及4 000 Hz四个频率的气导平均听阈计算,平均听力损失介于26~40分贝(dBHL)为轻度听力损失,可听到和重复1米处的正常语声,多数人不需要助听器;平均听力损失介于41~60分贝(dBHL)为中度听力损失,可听到和重复1米处提高了的语声,说话会出现口齿不清的现象,助听器对其有帮助;平均听力损失介于61~80分贝(dBHL)为重度听力损失,对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反应迟钝,当叫喊时可听到某些词,使用助听器对听力帮助较大;平均听力损失大于等于81分贝(dBHL)为极重度听力损失,对声音反应极差或无反应,不能听到或听懂言语声,但能感觉到声音所造成的震动,早期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对于听懂话语十分有帮助。

当发现儿童有听力损失的现象时,及早采取配置合适的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的补救措施,同时开展早期的听觉康复训练,有助于降低听力损失所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