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育方法对智力障碍学生的促进作用

教育方法对智力障碍学生的促进作用

【摘要】: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的身心特征,直观、系统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智力障碍学生获得较好学习效果。如当学生正确读出“狗”这个字的读音时,教师在对学生表现进行回应的同时,可根据学生情况提供一些其他信息,如:非常棒,这个字就是狗,狗是一种动物。情景教学指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人、事、物中实施教育教学,情景教学具有真实、自然、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容易接收的特点,是特殊教育的重要教学方法。

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的身心特征,直观、系统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智力障碍学生获得较好学习效果。在智力障碍学生的教学中,需注意以下策略的运用。

(一)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指将复杂或多步骤的技能任务分解为一些较小的、更容易学习的、具有一定逻辑性的任务,以分解后的步骤作为教学顺序进行教学,并通过小目标及最后目标的评量来促进整体技能的习得,具体分解成的步骤数量需依据学生能力及工作难度而定。

任务分析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一是工作顺序,即依据完成技能的自然顺序对整体技能进行分解,如洗手这一技能,依据其自然顺序可包括卷衣袖(看情况是否需要)→拧开水龙头→打湿双手→擦肥皂或使用洗手液→搓洗双手→关水龙头擦干双手。二是工作构成,指按照某项技能的组成部分进行步骤分析,同样以洗手为例,这一技能可包括拧水龙头、使用肥皂、搓洗双手等技能,教授顺序可不依据行为的自然程序进行。三是工作水平,指依据任务的难易程度由简到难进行任务分析,同样以洗手为例,第一步,能用毛巾擦干双手;第二步,能用水冲洗双手;第三步,会搓洗双手等。工作分析的具体实施步骤为确定与分析技能最后目标、排列目标(活动)序阶、续写训练目标、设计测评方法和实施教学提供有效依据。

(二)系统反馈

反馈指教师对学生表现的回应,如奖励和对错误的纠正等。奖励指对正确回答的肯定、夸奖或正强化,纠正旨在指出学生回答中的错误并进行更正。Van Houten研究发现,有效的反馈需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有针对性,即教师的反馈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让学生清楚这一具体问题,以让其能明确自己的对与错;二是及时性,教师的反馈需要及时,以增强学生的认识;三是积极正向,对学生的反应尽量采用积极方式,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四是经常性,教师需经常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反馈,在及时指出学生的进步及错误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关注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五是有区别性,教师在反馈时需明确学生当下相较过去的进步,区别指出学生与过去的不同。

对于智力障碍及其他障碍学生来说,教师如能对其给予指导性反馈,教学效果将得到较大提高。指导性反馈指“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反馈的时候,有意识地增加一些系统信息”。如当学生正确读出“狗”这个字的读音时,教师在对学生表现进行回应的同时,可根据学生情况提供一些其他信息,如:非常棒,这个字就是狗,狗是一种动物。“狗是一种动物”就是指导性反馈,在肯定或奖励学生的同时,为其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增强学习效果。在提供指导性反馈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供反馈的技能和技术,其中一点是反馈的频率与关注点需根据学习阶段进行调整。在学生学习某项知识或技能的起始阶段,教师应以回答的准确性及形式为关注点,并对学生的每次回答都进行回应,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并告知正确答案。但到了练习巩固阶段,教师可适当延长回馈的时间间隔,允许学生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完整地运用知识或技能,关注的目标同时转移到学生运用知识或技能的正确性上。

(三)可控的刺激转换

及时而有效地强化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尤其对于智力障碍学生来说,他人反馈对维持其学习的积极性与持续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程序复杂、步骤繁多或是智力障碍学生难以掌握的任务,反馈可以与提示相结合,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目标。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师或家长难以做到随时随地为智力障碍学生提供反馈与提示,而且需要他人提示才能完成的技能并没有达到独立完成的目标要求,即学生没有真正掌握这一技能。由此,如何让智力障碍学生独立完成技能成为智力障碍研究与教学的关注点之一。

为了促进智力障碍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能力的发展,首先要提供及时的强化与提示。由于生理及心理等方面原因,智力障碍学生往往对外部强化具有较大的依赖性,教师和家长要依据学生喜好,提供有效强化,并做好提示工作,如图片提示、身体引导等,以在逐步建立学生学习效能感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能力。其次,适时利用自然刺激。在为学生提供刺激与提示的过程中,教师或家长要随时关注自然刺激,并利用一些技巧逐步使自然刺激代替人为提示。如固定时间延迟技巧,教师或家长先发出请求(如请把你的书拿过来),同时给出提示(把你的书放在书柜里),当学生在提示下多次练习后,教师或家长可在请求与提示间等待一段固定时间(如5秒等),以让学生回忆他人的提示及寻找身边的自然刺激,直至学生能够完全利用自然刺激完成任务。

(四)泛化与保持

当学生学习某项知识或技能后,在不同时间与环境下,他仍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运用所学的知识或技能,这说明知识或技能得到了泛化与保持。泛化与保持涉及的是所学内容的运用问题,与教学效果直接相关,同时也是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难点问题。由于他们难以建构完善的知识网络,搭建不同学习内容间及学习内容与生活间的联系困难,导致其运用知识与技能的灵活性较差。

为促进智力障碍学生知识或技能的泛化与保持,一项重要的策略是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指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人、事、物中实施教育教学,情景教学具有真实、自然、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容易接收的特点,是特殊教育的重要教学方法。对智力障碍儿童实施情景教学,能够减少教学与生活的差异,有助于帮助其建构学习内容与真实生活的联系,达到帮助其学习效果泛化与保持的目的。在不能够实施情景教学的情况下,教师可通过多使用自然的强化与刺激来帮助学生提高泛化与保持能力。首先是教授学生在自然条件下使用并且容易得到他人肯定的技能,保证学生使用知识或技能的次数,同时增加其得到夸奖的机会,以促进知识或技能的泛化与保持。其次可增加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即设计普通的刺激,以提高智力障碍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使用。

(五)直接而及时的测评

测评也称评价,是指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与结果进行评量,以确定目标的完成情况及学生的能力水平,是实施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测评即真实评量,是在真实生活情景中对学生实际能力运用的评量。该评量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真实性,真实评量强调真实的运用情景,要考虑真实情景的复杂性、多变性等特征;二是多元化,真实评量除了测评学生的能力外,还受学生情绪、意志、性格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涉及真实环境中的不同人员;三是生态化,真实评量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进行,能够反映出学生与环境、人物的互动情况;四是方法以观察为基础,真实评量强调被测者的常态活动与表现及施测者的不介入、不影响,由此决定测评方法需以观察为主。

在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测评中,要做到及时性。由于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特征,他们的学习往往具有动机不强、依赖外部强化等特征。由此,需要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进行及时强化,一方面是通过测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及时测评能够发现学生对所学知识或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学方法合适与否等,以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提高教育干预对学生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