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发音功能亢进之后,发音功能低下的患者因声带肌群收缩无力,声门闭合欠佳,且声带张力低下,导致音调下降。职业性用嗓人群或者儿童由于嗓音的滥用和误用,使声带长期处于超负荷运动中,造成声带的损伤,声带振动规律性及声门闭合程度下降,也容易导致音质异常。......
2023-07-02
口吃是一种复杂且多面向的言语障碍,主要表现在说话上出现不流畅、阻塞、重复的现象,通常是与非本意的语音重复相联系,但它也包括言语前的反常犹豫或停顿(被口吃者称为“语塞”)和某些语音的拖长。
(一)口吃的定义
近十年来,不同的学者对口吃的定义不同。Ambrose和Yairi指出,发生口语不流畅者是口吃者。Van Riper对口吃的定义为:口吃是“无法自我控制”的说话流畅性失调,不论是重复发出同一个字音或是将字音拉长,当事人往往因此感到挫折或尴尬。Eisenson和Ogilvie(1983)的定义是大家常用的定义,即口吃是指语言表达上的异常,它缺乏正常的言语流畅,其特质是语音、音节甚至整字、整句重复、阻塞;尤其是在语音或音节的开头,有的语音会延长,经常整个句子表达起来琐碎而片段。而且个体在面临讲话时,常心怀恐惧和焦虑,并伴随挣扎行为。世界卫生组织对口吃的定义为:口吃是一种言语节律障碍,表现为在说话过程中口吃者明确知道自己希望说什么,但常由于不随意的发音重复、延长或停顿,在表达时产生困难。也就是说,口吃是一种言语表达或言语产生过程中的流畅性障碍。
口吃包含了三大层面的内容:其一,口吃的核心行为,也叫作口吃的核心症状,是指口吃者结巴的、不正常的语言表达方式。由原本应当是流畅的、富有节奏的语言表达过程,被过多的、无法自控的语音重复、拖长和卡壳所中断的这种现象。其二,口吃的附加行为,也叫口吃的第二行为,或口吃的第二症状。它指的是口吃者为了逃避和摆脱口吃的核心行为,所表现出的各种不正常动作和行为,如眨眼、跺脚、清喉咙、面部和脑袋抽搐、咬手指以及说话故意停顿,或逃避某些容易使自己感到压力、说话结巴的场合等等。其三,口吃心理,包含了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它既包括了口吃所带来的恐惧、焦虑、压力、羞耻、内疚、挫折等负面感觉和情绪,也包括了由此导致的对口吃、对自己、对整个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和认知。
上述的三大层面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彼此不能分割的一个整体。由于它的核心行为或伴有附加行为产生,而带来了口吃的心理,从而导致口吃者的语言行为更加“偏离常态”,最终成为“不正常语言行为”的一部分,并与口吃核心行为一起,反过来进一步加重口吃心理的恶化,形成了口吃的核心行为、口吃的附加行为和口吃心理的恶性循环。
(二)口吃的发生率
口吃的发病率因年龄、语言以及地域而不同。在言语治疗欠发达、欠普及的地区,口吃发病率比较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群中,学龄前儿童中口吃发生率为3%~5%,一般人口中(学龄前儿童除外),口吃的流行率为0.7%~1%,男女比例为(1.6~5.1):1。
口吃开始的年龄平均为3岁,少数发病于6岁后。口吃严重影响了患者正常的人际交流和思想感情的自然表达,干扰了患者的学习和工作,并使之产生自卑心理和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由于儿童口吃的发生率比成人要高,口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甚至阻碍儿童健康成长,因此不能忽视口吃这种言语障碍。
(三)口吃的病因
口吃不是单纯的言语问题,也不是单纯的心理问题,它是由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很久以前就有许多学者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口吃的病因,但至今尚无公认的结论。因此,深入认识口吃病因及其机制尚需言语科学、语言与言语疾病学、神经病学、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放射诊断学等学科的协同研究,对儿童的口吃发病原因也有必要深入研究。参考杨淑兰(2011)口吃发生原因的理论、发病原因和机制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大脑皮层优势理论
人体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通常脑的不同功能向一侧半球集中是人脑结构和认知的主要特征,生理学上称之为大脑半球一侧优势,或简称大脑优势。一般来说,左侧大脑半球为语言活动功能的优势半球,右侧为非语词认识功能的优势半球。在语言过程中,大脑的左、右两半球都参与说话的过程,但左脑起了更关键的作用。1925年,Orton和LeeTravis用大脑皮层优势这一理论来解释口吃原因。此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儿童未形成语言的优势大脑皮层,那么此儿童在说话时就会口吃。近年来欧美许多学者利用核磁共振仪器扫描口吃者说话时大脑的活动,发现口吃者左脑负责语言计划和听觉理解的组织结构与非口吃者不同,认为那个区域的纤维是主管大脑说话及组织说话的部分,由此证明口吃的原因可能源自于大脑侧化不完全。
2.遗传学理论
一些研究发现,在口吃儿童中,口吃者家族发病率可达36%~55%,因此许多研究者认为,口吃和遗传有密切的关系,可能为单基因遗传。
刘旭刚等总结了一些学者对口吃的病因的研究结果:Mammon等调查,口吃儿童36%~60%有家族史,多见于父亲与兄弟;张未等对577例口吃患者的调查发现有家族史的占20.1%,且多见于父亲及兄弟之间。
双生子方面的研究也为这种观点提供了依据。但是目前还没有探明这类家族发病到底是源自遗传因素还是源自社会因素。也有人发现口吃患者及亲属中左利手多见,认为口吃与大脑优势则有关。但事实上,虽然一些案例研究以及流行病学的调查显示口吃有着家族性,但是这些案例很难排除环境的影响。对于任何一个儿童,他们学习语言都需要有模仿的对象,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每天和父母或亲人生活在一起,语言学习的模仿对象通常是他们的父母或亲人。儿童的父母或亲人是口吃者,那么该儿童就容易受父母及亲人的影响或模仿而有口吃,或者因为父母或亲人为口吃者而特别注意儿童的说话情形,给予儿童太大的压力而导致其口吃,因此口吃的原因并非完全因遗传而来,环境的因素也造成相当的影响。
3.生化理论
WeSt(1958)发现口吃者与非口吃者在新陈代谢和生物化学物质方面存在差异。口吃者由于先天性的化学物质产生不平衡,造成主导说话的神经生理功能不协调而导致口吃。Geschwind和Galaburda(1985)提出荷尔蒙理论,认为男性荷尔蒙会抑制胚胎大脑的神经发育,由于大脑右半球发育比左半球早,因此男性荷尔蒙对左半球的影响较大,使得男性左半球发育较慢,从而影响他们的语言发展,也由此解释了口吃者男性多于女性的原因,以及口吃者为什么会有较多的语言发育迟缓的现象。
4.生理故障假说理论
从生理表现上说,主要是由于呼吸肌、喉肌及其他与发音有关的器官紧张与痉挛所造成的。语言神经中枢发育不良或受到损伤后会造成功能性障碍。一些研究大脑半球偏侧性和半球间联系的实验包括脑成像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口吃者与普通人相比表现异常,即在说话时口吃,两侧脑半球的局部血流以及生理指标等有差异。Watson和Freeman整理过去有关语畅异常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口吃者的左额叶的前扣带回、基底核主管语言功能和口语动作的部分,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右半球的颞叶与听觉处理有关的部分,也有异常现象。Kell等认为,口吃是一种与左脑前额叶构造异常有关的神经发展障碍。
5.错误诊断理论
这一理论属于期待与挣扎反应假说的一种,是最常被提到的用来解释口吃原因的一种理论,提出者是WendellJohnson,该理论认为儿童之所以口吃是由于父母提供了一种错误的诊断。当儿童说话犹豫或重复是正常的不流畅时,却被误认为不正常,是口吃,因此父母对正常的不流畅过度地给予关心与纠正。这种父母对儿童口吃的错误判断使得他们在儿童周围造成了一个“不同”和“障碍”的环境,正是因为这种不正常的环境使儿童感到了压力,不能像其他普通儿童那样说话,而是以一种不正常的说话方式来对父母的焦虑、压力、批评、责备与修正的要求做出反应。儿童想避免产生这种挫折与压力,因此越注意不要发生口吃,反而越紧张而口吃。
6.心理学理论
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研究者开始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造成口吃的原因。Bluemel认为可能是口吃者先天或基因有缺陷,因此当个体受到惊吓、创伤或受伤、疾病等因素影响时,就会产生口吃的现象。心理学理论的注意力集中于口吃者的个性及心理因素,这种观点也被广泛接受。就这个理论看来,口吃是经过合理组织的、有目的地对各种危险想法的防御,是一种对不受欢迎的或危险感情的压抑机制。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效度和信度的问题,被认为是研究者主观性的解释。就很多案例来说,口吃的发生确实与个体的心理因素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过去的研究并未发现口吃者比一般人有更多的心理异常,但他们的沟通焦虑要高于一般人。由实际的个案来看,绝大多数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也经受过惊吓、创伤或受伤,但也并未因此而出现口吃特征。
7.条件反射理论
这个理论实际上坚持的是“习得学说”,即认为口吃是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不良的反应行为。一些口吃研究者认为,口吃是有意模仿别人学来的或由于周围的口吃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造成的。而个体之所以有口吃这样的错误说话习惯,是因为在大脑皮层建立了错误的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言语不流畅时存在的一些非本意的语音重复与说话者的焦虑、担心联系起来,久而久之,个体在一些引起焦虑的环境中就会发生口吃,口吃就是这种经典条件反射的结果,而口吃者的一些非言语的伴随行为如肌肉紧张、眨眼睛、扮鬼脸,都是因为想避免口吃或对付言语不流利而形成的一种操作条件反应。
8.趋避矛盾理论
Sheehan提出了趋避矛盾理论。他认为当口吃者说话的欲望超过逃避的驱动力时,便说得很流畅,反之则沉默;当说话和逃避力量接近时,则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就会发生口吃,当口吃发生时,恐惧心理和逃避驱力就会减低,冲突暂时解除。口吃者对于沉默也有类似的冲突,认为自己不该沉默,应该开口说话,因此口吃者有双重趋避冲突的感觉。
9.多重因素
口吃只是一种现象,研究口吃不应该只观察口吃发生的片刻,还必须要观察与口吃有关的现象,如发生口吃前的状态、发生时的情绪、发生时口吃者的行为、口吃后伴随的情绪、听者的反应和口吃者的心理因素等。通过这些现象,来全面考虑口吃发生的原因。杨淑兰归纳了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Smith和Kelly提出口吃发生的有关因素可能有语言过程的不稳定性、大脑化学物质或代谢活动的异常、口吃者逃避的说话情境、呼吸时胸壁不正常的起伏、DNA排序、说话时肌肉抽搐的现象、眨眼或跺脚等第二症状等。Zimmerman指出,口吃是一种复杂的异常现象,包括环境和个体本身的行为表现:环境因素方面包含遗传机体本身的弱点以及情绪、认知、语言对口语动作的影响;个体表现方面有社会文化层面、心理/行为层面、知觉/语言学层面、听觉声学层面、动作层面、电子摄影层面、中枢神经系统层面和自律系统等不同角度。
因此,要从家族史、社会情境、语言历程、情绪/自律因素、口语动作组织和其他因素等多重方面来了解口吃发生的原因。
(四)口吃的分类
口吃是说话时字音无意重复、中断,语流不畅,是一种直接影响人的交流、多因性的语言障碍症。对于口吃的分类,不同的矫正理论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1.按口吃发展的过程和演变的结果划分
(1)发育性口吃:开始于儿童期,并且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发展而成的口吃,发生率为5%。通常在3~8岁时出现,随着成长,80%的人在青春期前缓解,不再口吃,而20%在18岁后仍然存在口吃,没有改善,成为“成人口吃”。
(2)可矫正性口吃:多发生于7岁以后,但在专业人士的帮助和家庭环境的支持下,对他们在情感表达方面、行为方面和认知方面给予必要的调整,能够恢复到正常的言语流畅。此类口吃是发作性的,通常在身体状况、精神状况或环境状况改变的情况下,说话的流畅性容易失去控制。
(3)慢性顽固性口吃:7岁以下即患有口吃,这种口吃不是由于正常发育的言语不流畅所致,此类口吃者需要长期治疗,才能达到产生和维持语言流畅的效果,但很难彻底治愈或缓解症状。
2.按语言表达的具体症状划分
(1)连发性或重复性口吃:表现为一个字或词组或短句多次重复。
(2)中阻性口吃:表现为一句话当中突然在某个字或某个音卡住发不出来。
(3)掺音性口吃:在讲话的开头或中间掺进一些不必要的字或词。
(4)难发性口吃:通常是第一个字发不出来。
(5)伴随(动作)性口吃:在出现上述几种现象时,还伴随着跺脚、眨眼等伴随性动作。
(6)痉挛性口吃:在讲话当中还出现面部肌肉抽搐、打战,甚至痉挛等现象。这种分类方法有很大的弊端,会给口吃患者的口吃“帽子”扣得更紧了,加强了口吃意识,增加了心理负担,不利于矫正。
3.按照口吃者的心理状态方面来划分
(1)生理性口吃:多指儿童期口吃,多表现为单纯重复,可能有轻度的恐惧心理,但通常没有严重的心理障碍。
(2)反应性口吃:对口吃有明显的恐惧心理,心理负担很重,口吃程度也明显地随情绪而改变,对口吃极其敏感。
(3)习惯性口吃:通常病史较长,但心理负担不重,较多的表现为重复和短暂停顿。
有关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文章
长期发音功能亢进之后,发音功能低下的患者因声带肌群收缩无力,声门闭合欠佳,且声带张力低下,导致音调下降。职业性用嗓人群或者儿童由于嗓音的滥用和误用,使声带长期处于超负荷运动中,造成声带的损伤,声带振动规律性及声门闭合程度下降,也容易导致音质异常。......
2023-07-02
由于构音障碍并不一定会伴随显著的外在缺陷,也不会有明显的疾病痛苦,更不会对患者构成直接的身体危险,往往被患者本人、家属等所忽略。构音障碍只是口语的表达障碍,其词义和语法正常。构音障碍患者的言语障碍程度主要受神经、肌肉及其功能受损程度的影响。还有一些构音障碍是由于构音器官形态和结构异常所致。听力损失和智力异常也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并发性构音障碍。可见,构音障碍的致病因素有很多,在临床实践中应该仔细甄别。......
2023-07-02
一般认为,听觉损伤、智力低下、构音器官异常、语言环境不良等因素均是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常见原因。本书将语言发育迟缓的主要病因分为以下7类。但因为在临床上不易明确诊断,所以包含在语言发育迟缓中。特定性语言发育迟缓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脑组织的某些感知功能异常有关,一般认为主要由先天因素所致。......
2023-07-02
金属在大气条件下发生腐蚀的现象,是最普遍的一种环境腐蚀形式。根据大气腐蚀的发生情况,我国大致可分为5种区域类型。多数情况下,大气腐蚀是由于潮湿的气体在物体表面形成一薄层液膜而引起的。金属材料在不直接被雨淋时发生的腐蚀破坏就是潮大气腐蚀的例子。......
2023-06-22
选择单选按钮,可以在启用时,只显示被追踪点的正交追踪路径;选择单选按钮,可以将极轴角设置应用到,即此时可以按极轴角增量及附加角设置追踪指定点的路径。 利用正交和极轴功能完成图2-1的绘制。......
2023-06-21
(一)定义混凝土是以胶凝材料、粗集料、细集料和水,必要时掺入化学外加剂和矿物质混合材料,按适当比例配合,经过均匀拌制、密实成型及养护硬化后得到的人工石材。以水泥为胶凝材料、砂石为集料的混凝土称为水泥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最为常用。(二)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混凝土可分为以下种类。钢筋混凝土强度高,耐久性好。......
2023-11-07
疾病是人体与致病因素之间的战争。有些疾病只是一场短期的战役,可以速战速决,如普通感冒、急性胃肠炎等;有些疾病是持久战,如高血压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等。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例,这是发生在全身动脉血管壁上的持久战。这种保护性反应的实质是一种慢性炎症,致使血管壁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血液供应不畅、血栓形成、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不良后果。人为什么会生病?......
2023-11-03
一、区间与邻域1.区间定义1.1 满足不等式a<x<b(a<b)的所有实数x的集合,称为以a、b为端点的开区间,记作(a,b).类似地,有闭区间[a,b]={x|a≤x≤b},半开区间(a,b]={x|a<x≤b}和[a,b)={x|a≤x<b},它们称为有限区间.而区间(a,+∞)、[a,+∞)、(-∞,a)、(-∞,a]称为无限区间.2.邻域定义1.2 设a∈R,δ>0,数集{x|x-a<δ}......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