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构音障碍的类型及症状详解

构音障碍的类型及症状详解

【摘要】:广义的构音障碍(障碍)包括运动性构音障碍、器官性构音障碍和功能性构音障碍三种类型。单纯性构音障碍的患者预后比构音障碍合并失语症、听力损失或智力异常的患者好。(二)器官性构音障碍器官性构音障碍是指由于构音器官的形态异常导致功能异常而出现的构音障碍。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唇腭裂所致的构音障碍,其次为舌系带的短缩。有研究发现,在大量就诊的儿童当中,构音障碍与频繁的更换保姆有关,特别是2~4岁的儿童。

广义的构音障碍(障碍)包括运动性构音障碍、器官性构音障碍和功能性构音障碍三种类型。狭义的构音障碍是指运动性构音障碍。

(一)运动性构音障碍

运动性构音障碍是由于神经病变、与言语有关肌肉的麻痹、收缩力减弱或运动不协调所致的言语障碍。此定义强调呼吸运动、共鸣、发音和韵律方面的变化,从大脑到肌肉本身的病变都可引起言语症状。病因常见于脑血管意外、脑肿瘤、脑瘫、肌萎缩侧索硬化、重症肌无力、小脑损伤、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等。临床工作中,我们要注意区分运动性构音障碍与失语症的不同。

运动性构音障碍的预后取决于神经病学症状和进展情况,双侧皮下和脑干损伤、退行性疾病(如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引起的构音障碍的预后最差。脑瘫患者如有频繁的吞咽困难和发音异常,预后亦较差。单纯性构音障碍的患者预后比构音障碍合并失语症、听力损失或智力异常的患者好。相对而言,儿童患者比成人有更多的康复机会。而且随着他们的成长,症状常常有所减轻。

(二)器官性构音障碍

器官性构音障碍是指由于构音器官的形态异常导致功能异常而出现的构音障碍。造成构音器官形态异常的原因有:①先天性唇腭裂;②先天性面裂;③巨舌症;④齿裂咬合异常;⑤外伤致构音器官形态及功能异常;⑥神经疾患致构音器官麻痹;⑦先天性腭咽闭合不全。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唇腭裂所致的构音障碍,其次为舌系带的短缩。

从言语产生的过程来看,腭裂患者言语时的呼吸功能和发声功能均正常,异常语音主要是由于患者的构音和共鸣功能异常所致。

(三)功能性构音障碍

功能性构音障碍是指构音器官无形态及结构的异常,也不是运动功能异常,听力在正常水平,无言语致病的其他明显原因的固定化发音错误。临床多见于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的儿童。大多数患儿通过构音训练可以完全治愈。

功能性构音障碍的诊断标准:①构音器官形态无异常,无腭裂、错位咬合、严重的舌系带短缩等问题。②构音器官运动功能无异常,无脑瘫、先天性软腭麻痹等。③听力正常,特别要注意排除轻中度听力损失、高频突发性聋(如高频区辅音的听力损失)所引起的发音异常。④语言发育大致达到4岁以上,有构音错误且已经固定化。若儿童未达4岁,其构音错误也可以被认为是发育过程中未成熟的发音。

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功能性构音障碍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儿童在学习发音的过程中,因某种原因学会了错误的构音动作并已养成习惯所致。有研究发现,在大量就诊的儿童当中,构音障碍与频繁的更换保姆有关,特别是2~4岁的儿童。原因是,这些儿童正处于语言发展时期,大多数儿童的语言发展受到了来自其他地区保姆方言的影响,而且这些发音错误经常不会被注意。

功能性构音障碍也可能与儿童语言的听觉接受、语音辨别、感知运动发展、认知因素等异常有关。

功能性构音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讲话时口齿不清,轻则他人听不清楚某些词语,重则熟悉的人也难解其意,最终带来患者的继发性情绪和行为障碍。功能性构音障碍常见的言语症状有:①g、k发成d、t,如把“哥哥”说成“的的”,把“裤子”说出“兔子”,或者相反的发音方式;②zh、ch、sh发成z、c、s,如把“竹”说成“族”,把“吃”说成“次”,把“是”说成“四”;③把i发成n(地方语音的发音特点除外,比如我国的部分地区n、i不加区分),如把“蓝”说成“男”;④一些复韵母、前后鼻音发不准确;⑤把部分非鼻音发成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