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特殊儿童言语治疗的方向与原则探讨

特殊儿童言语治疗的方向与原则探讨

【摘要】:(一)治疗/介入的方向语言与言语治疗的方向,根据Olswang和Bain的研究,可分为三种,说明如下。除了上述三种方向外,改变环境以增加个案的沟通能力,也是治疗或介入时可考虑的方向,例如升上初中的小美,最近说话时有口吃,同学的讪笑更加重了这种情形。可利用小美不在班上时,教导班上同学如何协助小美。当小美的同伴改变态度,其口吃的问题也可能会得到改善。

治疗/介入的目的就是让儿童的沟通表现变得更好。治疗师要依据儿童的年龄、障碍的本质、治疗史、儿童的家庭情况及其学习风格和喜好,设定介入的目标。

(一)治疗/介入的方向

语言与言语治疗的方向,根据Olswang和Bain的研究,可分为三种,说明如下。

第一个方向是从根本上消除引起障碍的原因。例如为一个9个月大轻度听力损失的儿童佩戴合适的助听器,或者是对极重度听力损失的4岁儿童,建议其进行人工电子耳手术,都可能预防或减低听力损失儿童因听力损失所带来的口语语言障碍。

第二个方向是以补偿策略改进沟通功能。例如一个无法言语的智力障碍儿童,经常因为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而出现尖声怪叫的问题行为;在无法有效教导他言语的情况下,先透过沟通板协助他表达自己的需求后,他的尖叫行为就改善了。这个沟通板就是一个补偿的策略,虽然他仍无法言语,但透过沟通板促进了他的沟通功能。

第三个方向是改善儿童的说话、语言及语用行为,促使他成为更成熟的沟通者,以减少其障碍情形。例如为一个构音有问题的儿童进行言语治疗,教导他正确的构音方式,增加他的说话清晰度,将有助于他的沟通。或是对一个缺乏口语及沟通意图的自闭症儿童,我们可透过图片兑换系统,诱发他的口语及增加他的沟通意图,一旦其口语能力增加后,沟通障碍的情况就可能减少。

除了上述三种方向外,改变环境以增加个案的沟通能力,也是治疗或介入时可考虑的方向,例如升上初中的小美,最近说话时有口吃,同学的讪笑更加重了这种情形。可利用小美不在班上时,教导班上同学如何协助小美。当小美的同伴改变态度,其口吃的问题也可能会得到改善。

(二)治疗/介入的原则

规划一个治疗/介入方案时,先要考虑到介入后的预期成果,也就是要先确定在此治疗/介入方案中预期达到的沟通行为目标是什么,这称为长期目标。如果已达到长期目标,治疗即可终止。

一旦确定长期目标后,治疗师必须说明个案如何向长期目标迈进。长期目标难以一蹴而就,所以需要将之切割为更具体、可行的小步骤。这些可以观察及测量的明确步骤,称为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必需的三个成分如下。

(1)行为:清楚地描述希望个案表现的行为。这个描述必须包含一个动词,而且是可观察的动作,例如指出、标示出、重复、说、配对、写、命名等。在描述行为时,要避免使用较不具体的动词,例如了解、体会、学习、记得、发现等。

(2)情境:要说明此目标行为是在何种情况或条件下产生的。言之,即这个行为是在何时、何处、何人及何种材料或提示下产生。例如“从10张图片当中,挑选出所有的水果”中,“从10张图片当中”就是行为产生的情境。

(3)标准:这个行为表现的标准即达到目标的程度。如90%正确、10次尝试对了8次以上等。

在开始治疗/介入之前,我们要先确定个案是否已能独立完成我们设定的行为目标。如果还没有接受治疗,个案已经可以独立达成行为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就不是个好的行为目标。

治疗师/教师可以用前测来了解个案在介入前的表现水平。等到介入一阵子后,可以再以同样的行为、情境及标准进行后测,若已达原先预定的标准,就可终止此行为目标的介入。

例如,我们设定的行为目标是“小明在治疗师的示范下(情境)能正确地发出摩擦音(行为)达到八成以上(标准)”。那么在进行介入之前,我们就可以先做前测。治疗师/教师先呈现10张包含塞擦音的语词图片,例如“草原”的图片,然后治疗师说“这是草原,告诉我这是——”,借由个案的回答来评估治疗前塞擦音的表现情形,并判定此行为目标的合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