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儿童相较于发育迟缓儿童、高危儿童更容易被发现并进行干预。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仅为3~6岁残疾儿童提供早期干预服务,0~3岁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工作还很薄弱。因此,应加强对3岁以下特殊儿童的干预工作。......
2023-07-02
随着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目前,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呈现出一些明显的发展趋势。
(一)突出“早”的倾向
近些年来,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和早期干预,认为早期教育和干预越早、越及时,特殊儿童的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的可能性就越大,第二性缺陷的发生率就越低。当然,早期干预究竟从几岁开始更有效,还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儿童障碍的程度、障碍的类型等有关。有研究指出,针对从出生到2岁这个群体来说,干预越早开始越好;对轻度障碍的婴幼儿而言,如果在出生之后6个月之内,就接受早期干预,那么受惠是最大的;针对自闭症的孩子,如果干预能够越早介入,成效也会越大。
(二)融合教育
进入20世纪70年代,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主张特殊儿童(包括学前的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和普通儿童融合在教育和社区环境中。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高水平的融合能促进特殊儿童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并能阻止或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融合教育已成为全球特殊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由于学前特殊儿童融入正常环境和回归主流有一定的困难,早期干预应以更复杂和更充满挑战的方式促进他们的融合。在促进学前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方面,具体建议如下。
1.提供有感染力的物品
可以通过鲜艳的颜色、大小不一的尺寸、各种声音等增加物品的感染力;立体的、新奇的物品能激励学前儿童;如果物品能符合儿童的兴趣和发展水平也具有感染力;这些都会促使学前特殊儿童与普通幼儿一起参加活动,为融合的实现创造条件。
2.鼓励特殊儿童自己选择活动和物品
给儿童选择活动和物品的自由,当活动和物品由儿童自己挑选时,才能在更大范围内促进融合。
3.在活动中给特殊儿童安排一定的角色
当儿童只是消极地参与活动时(如听故事、看别人表演等),他们不可能真正融合到普通儿童之中。融合只能产生于所有儿童都参与的活动中,所以在活动中要给特殊儿童安排一定的角色,当然角色的设计必须符合每个儿童的能力和水平。
4.教师要引导和启发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主动融合是很困难的,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可以用语言提醒,也可用动作、眼神暗示,以促使两类儿童的交往。
5.了解儿童的偏好
人们倾向于使用喜爱的用品和参与喜好的活动,学前特殊儿童亦如此。他们在遇到自己感兴趣的用品或活动时,才会变得易于融合。所以学前教育教师要通过仔细观察了解每个学前特殊儿童的偏好,然后向他们提供偏好的用品和活动,促使他们的融合。
(三)家长参与
家长参与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和干预工作,是当前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不少国家的相关法律都明确规定了特殊儿童家长在早期诊断、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订制与实施以及评估中有充分参与的机会。我国相关政策法规也要求特殊儿童家庭应当重视对特殊儿童的早期发现、早期康复和早期教育。由于通常父母最了解自己孩子的长处、缺点,所以,很多教育训练措施,特别是早期干预措施的订制更需要家长的配合,有的还需要依靠家长来加以实施。
(四)各部门合作
目前,学前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工作越来越重视各部门的协同合作。不同的部门从各自的角度参与到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之中,除了教育部门外,医疗、福利、社会工作、心理辅导等部门也对特殊儿童提供了重要的帮助。这种多部门的参与及合作,克服了单一部门工作的局限性,拓宽了早期干预工作的思路,扩展了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资源。
(五)医教结合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融合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入,招收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表现在:①残疾程度越来越严重;②障碍类型越来越多样化;③多重残疾儿童越来越多。这些残疾儿童在接受学前特殊教育的同时必须要进行康复训练。由于残疾儿童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康复的任务必然会在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开展,医教结合是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学前特殊教育机构的教师必须坚持此理念,担负起康复与教育的双重任务。
(六)多重干预
当今,人们对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已不再只强调某一方面的工作,由于不少学前特殊儿童患有多重残疾,即使某一类残疾儿童也可能表现出多种障碍,所以仅依赖某种单一干预手段或某一领域的训练,并不能促进特殊儿童的有效康复。
黄昭鸣和杜晓新等人(2007)提出多重干预的观点,即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干预,通过社团的合作和综合康复,来满足特殊儿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多重康复,从手段上讲,是指可结合采用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的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训练;从内容上讲,是指对特殊儿童的多重障碍进行综合训练。为此,他们提出了康复训练的七个模块,即言语功能训练、听觉功能训练、语言能力训练、认知能力训练、学习能力训练、情绪行为训练、运动功能训练。这七个模块涵盖了医学康复、教育康复、心理康复等领域,力求形成康复合力以促进儿童最佳发展。
有关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文章
这类儿童相较于发育迟缓儿童、高危儿童更容易被发现并进行干预。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仅为3~6岁残疾儿童提供早期干预服务,0~3岁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工作还很薄弱。因此,应加强对3岁以下特殊儿童的干预工作。......
2023-07-02
如对视力障碍儿童及早进行手术治疗或配备使用相应的助视器材,可防止其视力下降。而早期的方位辨别和定向行走训练,能够有效地克服视力障碍儿童的盲相;给听力障碍儿童配备合适的助听器材,并进行早期的语言听觉能力训练,能够合理地补偿其听觉和语言的缺陷。如果进行早期干预,培养特殊儿童基本的生活技能,或是将他们送往早期康复机构,无疑解放了家长的劳动力。而且,早期干预可以提高公民的社会意识,推进社会的文明进程。......
2023-07-02
特殊儿童发展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是特殊儿童发展最基本的辩证观。在生理上,绝大多数特殊儿童的身高、体重、内脏器官的功能、大小肌肉的运动能力等,都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特殊儿童发展的普遍性告诉我们,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与对普通儿童的教育,其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也是相通的,是互相联系的。三是个体特殊需要的差异性,使得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各具特点,呈现出更为复杂多样的特殊性。......
2023-07-02
双重特殊需求儿童兼具正向及负向特质,他们表现出的正向特质大约与一般超常生一致,同样也会表现出一般身心障碍生可能会出现的负向特质。这些具有双重特质、双重教育需求的儿童除了因为缺陷特质的影响不容易被发现或被误解之外,在教育上则面临更为复杂的问题。而身心障碍与超常儿童教育教师的合作,可为双重特殊超常儿童提供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与学习策略,再加上普通班教师、行政与辅导人员、家长的通力合作即能帮助他们发挥潜能。......
2023-07-02
特殊儿童的分类首先牵涉分类的伦理问题,有赞成分类的,有反对分类的。因此,特殊儿童的分类犹如一把双刃剑,积极性与消极性相伴而生。因此,对于特殊儿童的分类,一般认为必须秉持两个基本原则:无歧视原则和去标签化原则。这是消除分类造成消极标签化影响的首要原则。这样才能明晰和把握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但是,在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教育时,应确立一种无歧视的教育理念,以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分类。......
2023-07-02
创造充满关怀的,有助学习的环境;成人引导和儿童引导的平衡;干预以完成有意义的目标为导向;通过过程性评估检测儿童的进步;发展并维持以家庭为中心、具有文化敏感度的关系。相较于2014版,报告对部分具有相似特征的干预方法进行了合并,总结得到28项循证干预实践。自然情境干预通常嵌入到学习者参与的活动和常规中。这可能包括与同伴、家人、合作者、社区成员和伴侣的关系。父母接受培训后,对孩子实施全部或部分干预措施。......
2023-07-26
目前,对障碍儿童分类有多种方法,有以相关法规为依据的,有以障碍的系统特征进行划分的,也有按障碍程度区分的,还有以障碍发生率进行分类的。(一)以相关法规为依据的划分障碍类型根据相关法规的规定划分是各国特殊儿童分类的主要依据。......
2023-07-02
接下来我们将就如何有效地进行早期干预的一些基础原则跟大家做一些分享。每一个儿童的“发展生态图”都会不同,家长可以自己来画一下自己孩子的发展生态图,这样有助于我们了解儿童发展和家庭所能获得的各种资源和支持来源,思考如何协调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源和支持。发展生态图可以帮助我们跳出“孩子的障碍和问题”的思路,去思考环境上可以做些什么改变和调整,来支持孩子的发展。......
2023-07-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