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鉴定作为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首先必须遵循下列几项原则。(一)公正性公正性要求特殊儿童的鉴定必须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三)全面性全面性要求特殊儿童的鉴定必须达到一定的广度,不能以偏概全。特殊儿童的鉴定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方法、工具、内容、队伍等方面,没有任何单一的东西可以作为鉴定的基础,必须做到全面、多样、具体。......
2023-07-02
特殊儿童的鉴定有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即可下断语的行动。一般而言,特殊儿童的鉴定需要经过筛查、干预、评估三个步骤。不过,由于特殊需要的不同,其鉴定过程的步骤也不尽相同。那些有着感官障碍或中度以上障碍的儿童,如重度智力障碍、多重障碍等,在其生命的早期就可以识别他们的障碍,不需要过多的观察以及相应的干预反应就能直接实施特殊需要的评估程序;相反,不少学习障碍、轻度智力障碍或其他轻度障碍的儿童在小学阶段,其某些发展领域落后于其他儿童,往往遭遇到学习或社会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但是这些差异很小,与大多数普通儿童出现的学习困难相比难以辨识出明显的区别,因此需要通过筛查、干预后,在仍然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才进入诊断评估环节,经进一步确诊后才能实施具体的特殊需要评估测量。
(一)筛查
筛查是通过观察来测查儿童的学习、行为等表现,进行特殊教育需要初步普查的活动,也是鉴定的起始环节。筛查可以是有组织的自觉测查,也可以是随机的自发测查。在美国,所有在校儿童一般都将按惯例接受筛查测试,以便帮助学校鉴别哪些儿童可能需要更进一步的测试以确定其是否有特殊教育的需要。随机自发的测查往往是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员在儿童平时的生活和学习表现中,发现儿童在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和适应性行为等方面有明显低于同伴的现象,进而通过作业、测验、考试和体检等来观察测试儿童是否具有学习障碍、智力障碍或其他障碍的可能。筛查的目的是“帮助学校教师确定儿童是否存在由轻度或隐性的障碍所造成的困难,决定他们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障碍引起的原因”。
(二)干预
为了慎重起见,通过筛查怀疑具有轻度或隐性障碍造成学习困难的儿童并不能立即进入诊断鉴别的环节,因为许多疑似有潜在障碍的儿童很可能经过一些积极的干预性训练,可以克服困难进入常规的学习状态。只有那些干预无效的儿童才需进入下一步的评定步骤。干预就是针对处于障碍危险的儿童,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及时给予适当的帮助,使之克服学习困难的活动。如果在学龄前实施干预,一般称之为早期干预,即对学龄前有障碍或存在着障碍危险的儿童提供系统的教育、保健等康复措施,以减轻或降低障碍(或可能发生的障碍)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当代特殊儿童教育干预措施发展了一种全新的模式,称之为干预反应(简称“RTI”)。干预反应是随着融合教育发展形成的一种新的分析儿童学习、行为问题的方法,“主要用于向学习困难或问题行为的儿童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教学指导和行为支持,又同时为儿童的鉴定和学习规划提供数据和信息的干预模式”。干预反应模式克服了传统评定模式的缺点,把儿童的鉴定与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其主要目的有三:一是为那些处于障碍边缘的儿童提供直接和必要的学习帮助;二是防止把儿童误定为障碍,导致严重后果;三是为潜在障碍儿童的鉴定和学习规划提供数据和信息。干预反应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即教师、家长和学校其他专业人员一起讨论,首先确定儿童存在的问题的性质,进行系统分析、制订计划,然后付诸行动,并对这个行动进行评价。
(三)评估
评估是通过正式、全面的检查、测评或其他方式把特殊需要儿童鉴别出来,确定其特殊需要的活动。对特殊儿童的评估是整个鉴定过程中最重要、最严肃、最复杂、最具体的阶段,必须遵循无歧视的原则,进行正式、全面的鉴别诊断,以确保鉴定结果的科学和公正。说它是正式的,是因为它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规范来进行;说它是全面的,是因为鉴定是由不同的人员、工具和程序等组成。如果不遵从科学、规范的鉴定要求,“你可能会将一个儿童错误分类,导致应该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没有机会,或者不应该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被划分到特殊儿童的范围内,也可能同样会把具有某种特殊性的儿童划入别的范围”,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下面我们着重讨论特殊儿童评估的内容。
特殊儿童评估的内容广泛而复杂,涉及被测对象的诸多领域,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背景情况
首先应该了解被评估儿童的基本情况、家族史、生长发育史和个人发展情况,包括胎内生长期、出生时和出生后的情况。
2.身心状况
其次要从医学、心理、教育的角度分领域评估儿童各种身心状况,包括健康状况、视力、听力、社会和情感状况、智力认知、学业表现、沟通交际情况以及运动能力等。
3.特殊需要支持
最后根据身心状况各领域的评估,继续测评与儿童教育需要相关的所有领域,以确定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支持措施。如对一名低视力儿童的近视力、远视力、放大需求、色彩反差、辅助器具等进行进一步的评估确认,确定儿童在学习中所需要的放大镜、大字课本、书写用纸等具体的特殊需要支持和服务措施。
有关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文章
特殊儿童鉴定作为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首先必须遵循下列几项原则。(一)公正性公正性要求特殊儿童的鉴定必须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三)全面性全面性要求特殊儿童的鉴定必须达到一定的广度,不能以偏概全。特殊儿童的鉴定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方法、工具、内容、队伍等方面,没有任何单一的东西可以作为鉴定的基础,必须做到全面、多样、具体。......
2023-07-02
特殊儿童发展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是特殊儿童发展最基本的辩证观。在生理上,绝大多数特殊儿童的身高、体重、内脏器官的功能、大小肌肉的运动能力等,都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特殊儿童发展的普遍性告诉我们,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与对普通儿童的教育,其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也是相通的,是互相联系的。三是个体特殊需要的差异性,使得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各具特点,呈现出更为复杂多样的特殊性。......
2023-07-02
双重特殊需求儿童兼具正向及负向特质,他们表现出的正向特质大约与一般超常生一致,同样也会表现出一般身心障碍生可能会出现的负向特质。这些具有双重特质、双重教育需求的儿童除了因为缺陷特质的影响不容易被发现或被误解之外,在教育上则面临更为复杂的问题。而身心障碍与超常儿童教育教师的合作,可为双重特殊超常儿童提供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与学习策略,再加上普通班教师、行政与辅导人员、家长的通力合作即能帮助他们发挥潜能。......
2023-07-02
(一)舞蹈治疗与特殊儿童心理发展关系的研究舞蹈治疗强调的是身体和心理的相互连接、相互作用。这一理论使心理发展研究思路发生了重要转变,使舞蹈治疗这种通过肢体动作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得到重视。(三)舞蹈治疗对特殊儿童群体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与传统的心理治疗相比,舞蹈治疗存在着其独特的优势。......
2023-11-19
多元、多阶段的鉴定步骤是超常鉴定的趋势,在中国台湾地区超常儿童需经推荐、初选、复选、遴选,最后通过者才能被超常方案正式录取。(四)遴选由辅导单位、大专院校或政府教育单位召集学校人员、超常儿童教育学者、家长代表组成鉴定安置辅导委员会或甄试委员会,召开复选或甄别会议决定入选名单。......
2023-07-02
如对视力障碍儿童及早进行手术治疗或配备使用相应的助视器材,可防止其视力下降。而早期的方位辨别和定向行走训练,能够有效地克服视力障碍儿童的盲相;给听力障碍儿童配备合适的助听器材,并进行早期的语言听觉能力训练,能够合理地补偿其听觉和语言的缺陷。如果进行早期干预,培养特殊儿童基本的生活技能,或是将他们送往早期康复机构,无疑解放了家长的劳动力。而且,早期干预可以提高公民的社会意识,推进社会的文明进程。......
2023-07-02
特殊儿童的分类首先牵涉分类的伦理问题,有赞成分类的,有反对分类的。因此,特殊儿童的分类犹如一把双刃剑,积极性与消极性相伴而生。因此,对于特殊儿童的分类,一般认为必须秉持两个基本原则:无歧视原则和去标签化原则。这是消除分类造成消极标签化影响的首要原则。这样才能明晰和把握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但是,在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教育时,应确立一种无歧视的教育理念,以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分类。......
2023-07-02
这类儿童相较于发育迟缓儿童、高危儿童更容易被发现并进行干预。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仅为3~6岁残疾儿童提供早期干预服务,0~3岁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工作还很薄弱。因此,应加强对3岁以下特殊儿童的干预工作。......
2023-07-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