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与时代气息相通的治史要

与时代气息相通的治史要

【摘要】:现代是古代、近代的延续和发展,治史是为了现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一些时候,人们把史学学术研究等同于政治斗争,一些史学工作者违心注释经典作家语录,图解当时的政策,失去了学术性。我想应当关心社会发展,研究带有规律性的历史问题,探讨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历史事象。这种研究第一要利用可靠史料,第二要历史事实准确,第三不做牵强附会的类比。我想史学家应在撰写高深论文时,也写些通俗读物,献给历史爱好者。

现代是古代、近代的延续和发展,治史是为了现代。古代史学功能是“资鉴”,今天仍然如此,但要加一条——给民众以精神食粮。总体讲,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一起是提高民族文化、民族素质的一个手段。回顾我在功能问题上的认识,有弯路,有发展。

“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一些时候,人们把史学学术研究等同于政治斗争,一些史学工作者违心注释经典作家语录,图解当时的政策,失去了学术性。我那时迷信上面,把“紧跟”视为当然,直到“评《水浒》”时还没有怎么觉醒。70年代后期以后,我才随着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而思想解放,感到以前的许多做法,是史学界的误入歧途。人们由此得出教训,认为还是搞史料整理好,或者为史学而史学。我不赞成这些说法,坚信史鉴是史学功能之一。问题是如何理解和如何去做,图解政策至少犯有简单化或类比的毛病。我想应当关心社会发展,研究带有规律性的历史问题,探讨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历史事象。这种研究第一要利用可靠史料,第二要历史事实准确,第三不做牵强附会的类比。史家不能没有这样的使命感,至于观点能不能被人接受,能不能被正确理解和利用,这主要是他人(如各种从政者乃至民众)的事,史家本身就管不了了,但史家不必因此而气馁。

我始终认为,历史知识应当民众化。如何化法呢?我想史学家应在撰写高深论文时,也写些通俗读物,献给历史爱好者。因之我写了《曹雪芹红楼梦》《砥砺篇》《雍正继位之谜》等书,并乐此不疲。再通俗的文字,也要其内容为读者所欢迎,所乐于和能够接受才行。哪些内容呢?我想与大众生活最接近的必会吸引人,社会生活史大约会是大众赏心悦目的内容,这也是促成我进行社会史研究的一个原因。

(原载《文史知识》199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