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讨论本土化问题的优化措施

讨论本土化问题的优化措施

【摘要】:二十世纪下半叶殖民主义解体,多元文化和本土化成为世界性的思潮。所谓“本土化”,与本位文化相对应,是说将西方主流文化运用到本民族时,不要生搬硬套,而应充分考虑到本位文化的特点,有选择地予以接受。近期讨论本土化的文章增多,相信对本土化的实践会大有好处。因此他认为本土化就要经常反省西方文化为本位的问题,要寻找反映中国人本位的观念。

二十世纪下半叶殖民主义解体,多元文化本土化成为世界性的思潮。所谓“本土化”,与本位文化相对应,是说将西方主流文化运用到本民族时,不要生搬硬套,而应充分考虑到本位文化的特点,有选择地予以接受。台湾学者陈其南在《家族社会》中表述了本土化的见解,他不满意先前对西方学术理论的亦步亦趋的屈从,指出它的无济于事,而应致力于从本土文化中找出研究理论。[90]前述杜正胜描述台湾史学的历程即有盲从西方的阶段,故而研究成就不足,而后走了出来。近期讨论本土化的文章增多,相信对本土化的实践会大有好处。台湾大学政治系朱云汉撰文《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深层课题》[91],认为社会科学知识具有时空特定性,知识社群与社会的关系没有普世皆同的模式,故而对西方观念必须“本土化”,还应认识到欧美学者的中国研究考虑到成果的认同,屈从于西方主流观念,所以常用功利主义的模型,以为政治人物都是追求最大权力,并不符合中国历史的实际。因此他认为本土化就要经常反省西方文化为本位的问题,要寻找反映中国人本位的观念。当然,本土化不是封闭心灵与排他情绪,而是设身处地理解、尊重其他文化的学术观点。台湾大学政治系石之瑜作文《从东方主义批判到社会科学本土化》[92],分析了本土化中出现的各种不同认识,如说本土化是为本土利益进行研究:或云学习西方知识后,才有资格讨论本土化问题;或云社会科学本土化是为本土而进行的社会科学研究;或者是主流社会观念的抗拒,是有身份的人的事。提供给学术界讨论。

(原载冯尔康《中国社会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注释】

[1]杜正胜:《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探索——特从理论、方法与资料、课题论》,载台中中兴大学历史系编:《第三届史学史国际讨论会论文集》,台湾青峰出版社,1991年,第43、51页。

[2]南怀瑾:《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台北,1964年。

[3]金发根:《永嘉乱后北方的豪族》,台湾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4年。

[4]劳干:《中国的社会与文学》,台湾文星书店,1964年。

[5]王建秋:《宋代太学与太学生》,台湾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5年。

[6]朱琳:《洪门帮会制》,台湾文星书店,1965年。

[7]周林根:《中国古代礼教史》,台湾海洋书院,1966年。

[8]王宇清:《冕服服章之研究》,台湾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66年。

[9]毛汉光:《两晋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台湾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6年。

[10]棣朝阳:《中国亲属法溯源》,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11]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台湾启新书局,1968年。

[12]何浩天:《汉画与汉代社会生活》,台湾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69年。

[13]郭立诚:《行会研究》,台湾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69年。

[14]余精一:《中国农业社会史论》,台湾进学书局,1970年。

[15]周绍贤:《道教与神仙》,台湾中华书局,1970年。

[16]王德毅:《宋代灾荒的救济政策》,台湾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70年。

[17]《倾听她们的声音——谈女性口述历史》,《当代》2002年10月号第182期。

[18]台湾研究院史语所《本所简介·学术组简介》。

[19]台湾研究院史语所《本所简介·简史》。

[20]杜正胜:《医疗·社会与文化——另类医疗史的思考》,《新史学》第8卷第4期,1997年12月。

[21]许素朱:《“台湾老照片数位博物馆”建置机制之探讨》,台湾汉学研究中心等主办“地方文献学术研讨会”(2002年10月16日—18日)论文。

[22]《台北大学》简介。

[23]《新史学·发刊词》,第1卷第1期,第1页,1990年3月。

[24]吕端:《介绍台湾一份历史刊物〈新史学〉》,《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10期。

[25]刘翠溶、[英]伊懋可主编:《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1995年。

[26]邱仲麟:《人口增长、森林砍伐与明代北京生活燃料的转变》,载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4本第1分,2003年3月。

[27]《“中研院”学术咨询总会通讯》第11卷第2期,第30页,2002年11月。

[28]梁其姿:《明清预防天花之演变》,载《国史释论:陶希圣先生九秩荣庆祝寿论文集》,台湾食货出版社,1987年。

[29]杜正胜:《医疗·社会与文化——另类医疗史的思考》,《新史学》第8卷第4期,1997年12月。

[30]李贞德:《从医疗史到身体文化的研究——从“健与美的历史”研讨会谈起》,《新史学》第10卷第4期,1999年12月。

[31]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身体的形成(1895—1937)》,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2年。

[32]林士富:《中国早期道士的医疗活动及其医术考释——以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记”资料为主的初步探讨》,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第1分,2002年3月,

[33]李建民:《〈本草纲目·火部〉考释》,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第3分,2002年9月。

[34]邱仲麟:《不孝之孝——唐以来割股疗亲现象的社会史初探》,《新史学》第6卷第1期,1995年3月;《人药与血气——“割股”疗亲现象中的医疗观念》,《新史学》第10卷第4期,1999年12月。

[35]熊秉真:《幼幼——传统中国的襁褓之道》,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94年,第178页。

[36]熊秉真:《童年记忆:中国孩子的历史》,台湾麦田出版社,2000年。

[37]《当代》第173期,2002年1月。

[38]刘淑芬:《“三月十”——中古后期的断屠与斋戒》,《大陆杂志》104卷第1、第2期,2002年1月、2月。

[39]二文载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编:《中华佛学研究》第6期,2002年3月。

[40]二文载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编:《中华佛学学报》第15期,2002年7月。

[41]廖肇亨:《明末清初丛林论诗风尚探析》,《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年3月。

[42]江灿腾:《徘徊在殖民化与去殖民化之间——台湾本土佛教近百年来的变革沧桑史》,《当代》第173期,2002年1月。

[43]陈美华:《另类典范:当代台湾比丘尼的社会实践》,台大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编:《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7期,2002年7月。

[44]惠开:《“生死学”到底研究些什么内容》,《生死学通讯》第7期,2002年春。

[45]李丰等文见《当代》第175期,2002年3月。

[46]陈美华:《另类典范:当代台湾比丘尼的社会实践》,台大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编:《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7朝,2002年7月。

[47]费思言:《由典范到规范:从明代贞节烈女的辨识与流传看贞洁观念的严格化》,台湾大学文史丛刊1998年硕士论文。

[48]蒋竹山:《女体与战争——明清厌炮之术“阴门阵”再探》,《新史学》第10卷第3期,1999年9月。

[49]林丽月:《孝道与妇道:明代孝妇的文化史考察》,台湾研究院近史所编:《近代中国妇女史》第6期,1998年。

[50]林丽月:《从〈杜骗新书〉看晚明妇女生活的侧面》,台湾研究院近史所编:《近代中国妇女史》第3期,1995年。

[51]张彬村:《明清时期寡妇守节的风气——理性选择的问题》,《新史学》第10卷第2期,1999年6月。

[52]何素花:《清初士大夫与妇女——以禁止妇女宗教活动为中心》,《清史研究》2003年第3期。

[53]钟慧玲:《清代女性诗人研究》,台湾里仁出版社,2000年。

[54]向淑云:《唐代婚姻法与婚姻实态》,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年。

[55]鲍家麟编:《中国妇女史论集》,台湾稻乡出版社,1988年;三集,1993年。

[56]游鉴明等编;《走过两个时代的台湾职业妇女访问纪录》,台湾研究院近史所1994年版。

[57]游鉴明:《倾听她们的声音——女性口述历史的方法与口述史料的运用》,《当代》2002年10月号,第182期。

[58][美]唐诺·里奇著:《大家来做口述历史》,王芝芝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7年。

[59]游鉴明:《倾听她们的声音——女性口述历史的方法与口述史料的运用》,《当代》2002年10月号,第182期。

[60]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再版赘言》,台湾研究院近史所,2002年。

[61]吴蕙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实录》,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1年。

[62]王尔敏:“序”,载吴蕙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实录》,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1年。

[63]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台湾研究院近史所1996年初版,2000年增订版。

[64]王尔敏:《明清社会文化生态》,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

[65]康豹:《台湾的王爷信仰》,台湾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

[66]康豹;《汉人社会的神判仪式初探:从斩鸡头说起》,《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88期,1999年。

[67]杜正胜:《古代物怪之研究:一种心态史和文化史的探索》(上),《大陆杂志》104卷第1、2、3期,2002年1—3月号。

[68]梁其姿:《施善与教化》,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97年,第2页。

[69]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台湾研究院近史所,2000年增订版。

[70]王鸿泰:《从消费的空间到空间的消费——明清城市中的酒楼与茶馆》,《新史学》第11卷第3期,2000年9月。

[71]林丽月:《故国衣冠:服饰变革与明清之际的遗民心态》,《台湾师大历史学报》第30期,2002年6月。

[72]邱仲麟:《诞日称觞——明清社会的庆寿文化》,《新史学》第11卷第3期,2000年9月。

[73]何淑宜:《明代士绅与通俗文化——以丧葬礼俗为例的考察》,《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专刊》(30),2000年。

[74]巫仁恕:《明代平民服饰的流行风尚与士大夫的反应》,《新史学》第10卷第3期,1999年9月。

[75]张寿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台湾研究院近史所,1994年。

[76]张寿安:《十八世纪理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台湾研究院近史所,2001年。

[77]熊秉真、吕妙芬主编:《礼教与情欲:前近代中国文化中的后/现代性》,台湾研究院近史所,1999年。

[78]陈怡行的《定型与变型明清福州城市风格流变》写作计划书,感谢他供给笔者阅读。

[79]徐泓:《传统中国大学校园的空间规划——明南京国子监》,载台湾大学历史学系编:《史学:传承与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

[80]王鸿泰:《流动与互动——由明清间城市生活的特性探讨公众场域的开展》,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8年。

[81]李孝悌:《恋恋红尘:中国的城巾、欲望与身体》,台湾一方出版公司,2002年。

[82]张玫玫:《住屋形式与文化》,台湾境舆象出版社,1991年。

[83]夏铸九、王志弘:《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台湾明文出版社,1994。

[84]汉窦德:《建筑、社会与文化》,台湾境舆象出版社,1990年。

[85]王明贤:《城市的历史与特征:城市研究新动态》,《空间杂志》1997年第93期。

[86]定宜庄:《海峡两岸“传统社会与当代中国社会史”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11期。

[87]许倬云:《试论社会、族群与文化》,载王秋桂等主编:《社会、民族与文化展演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汉学研究中心丛刊·论著类》第7种,2001年。

[88]黄俊杰:《史学方法论丛》,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增订3版。

[89]何威编:《年鉴史学论文集》,梁其姿等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89年,第1—6页。

[90]陈其南:《家族与社会》,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90年。

[91]朱云汉:《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深层课题》,《二十一世纪》2002年12月号。

[92]石之瑜:《从东方主义批判到社会科学本土化》,《二十一世纪》2002年1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