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媒介不再像从前那样分工明显,跨媒介融合的传播趋势越来越显著,新媒体传播渠道与接收终端向多元化、复合化延伸发展。新媒体传输设备同样体现出复合多元的特征。新媒体信息依靠多种智能化软件、应用元素的组合作为渠道进行传播。随着计算机与编程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传播渠道的智能化程度会越来越高。新媒体环境下,巨大的民间传播力量在网络上消解了传统的“议题设置”。......
2023-11-22
多年前,定宜庄对于台湾的社会史(实际是指台湾学者所说的“新史学”)研究作过如下的评述:“台湾学者对于社会史的研究,起步既早,起点也相对较高,在研究领域的开拓和对有关问题探讨的深度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86]今天我们再看上述的种种具体研究,不难发现八十年代以来台湾的史学研究可以说进入了新史学的阶段,以“新史学”为旗帜,大力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和发掘认识深度,此外还有新的进展,就笔者认识到的有:
其一,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生态环境史、人群生命史(医疗社会史)、新文化史。这些:都不是历史学所单独能够很好完成的,都是各种学科联合进行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交叉进行,至少也是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结合进行。如通过前述刘翠溶等主编的《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一书中各篇文章的作者的学术背景,就清楚地表示出来。作者中有麦克尼尔,是比较环境史学家;墨菲,历史地理学家和都市史家;贺了诺,植物学家;孟泽思,林业学家和森林史家;思鉴,考古学家;苏宁浒,水力学家;张宜霞,实验微生物学家;陆云,农业经济学家;董安琪,经济学家;刘翠溶,经济史家和历史人口学家;魏不信,政治史和经济史家;兰克,水利史家和分析地理学家;斯波义信,经济史家;马立博,社会经济史家;李伯重,经济史家;程恺礼,公共卫生史家;费克光,思想史家和疾病史家;安东篱,妇女及性别史家;桑保罗,哲学史家;邓海伦,疾病史和经济史,等等。这个作者群里,包括了(狭义)历史学家以外的历史地理学家、农业学家、林业学家、生物学家、考古学家、经济史家、哲学史家、水力学家、历史人口学家,拥有自然科学家或具有专门自然科学知识的社会科学学者,这才能胜任生态环境史的研究,作出像样的成果。但是目前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基本上处于各自从学科出发开展的,尚未达到有计划的合作境地。
其二,新领域的继续拓展。大的研究范围来讲是生态环境史、身体史、新文化史的开拓,在一些固有的领域里,许多新课题是别开生面的,如性别史中的阴门阵,医疗社会史中的割股疗亲,心态史中的物怪,群体史中的慈善救济史,人口史中的育婴、幼儿史,城市史和生活史中的消费空间与空间消费,宗教史与生死学的关系,民间日用类书进入研究视野,均给人非常新鲜的感觉。这些新方向的拓延,表明新史学的探索精神、开放精神和研究的活力。
其三,文化史与社会史的结合。所谓文化史是新文化史,并非传统的文学艺术史、哲学思想史,而是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社会文化史,诸如过去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民间意识、民间宗教和“怪力乱神”的意识。学者在研究中注意观察文化与生活的联系,考察的是生活中的文化因素,文化所反映的生活,意识受生活的影响及其反作用。社会史与文化史的合作,是历史研究的理论升华,从对人类社会的现象的描述进到追寻人们为什么会制造那种生活,提高理性的认识。社会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成为社会文化史。
其四,研究细致扎实。做学问本来就是老老实实的行当,应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不能浮躁,哗众取宠。观看新史学的著述,大多是资料翔实的,文必有物的,对新的研究者具有参考的价值。
其五,理论与方法的探讨。这里主要了解许倬云的当代史学研究见解,他在1999年5月台北汉学研究中心举办的“社会、民族与文化展演国际研讨会”的专题讲演。笔者注意到四点,一是厘清社会历史研究的发展,即从静态结构模式到动态研究,“过去着眼于研究结构,然后功能研究渐为研究主题。现在则研究功能的着眼点,又逐渐转变为研究社会内部各个次级系统间的动态,例如冲突、融合等主题。注视于社会内部的异,而不像过去一样,笼笼统统地视某一社会为稳定的整体单元”。二是与第一点相联系,强调进行动态研究,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他依据“社会于文化,都是变动不居的复杂系统”的认识,从而认为研究事物是“寻求动态平衡的过程”,而且“动态平衡,永远在动,却永远不能达到真正平衡的状态”,因此,“研究的主题,针对于‘动’,也许比观察‘静’,更能掌握其精神”。三是如何认识社会冲突研究与细部微观分析,主张“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的研究法,他说“近二三十年来,社会研究颇多注意于社会内部的分散离解与冲突;也有些研究则注意于细部的微观分析”,而“这两种研究方式,可能会走向虚无主义”,不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研究动态趋衡的过程,则诸种次级单元间的分合迎拒,无非是‘和而不同’的过程,不必一定是冲突”。四是在学科日益专门化的同时,及时地进行学科整合:“今日社会科学诸学门的研究,因为专门化,而与日分离,形同割据之势。如果不早日整合,知识将有流于繁琐之虞。从一些观念的疏通入手,或是整合学科的第一步工作。”[87]
有关社会史理论与研究法的文章
不同媒介不再像从前那样分工明显,跨媒介融合的传播趋势越来越显著,新媒体传播渠道与接收终端向多元化、复合化延伸发展。新媒体传输设备同样体现出复合多元的特征。新媒体信息依靠多种智能化软件、应用元素的组合作为渠道进行传播。随着计算机与编程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传播渠道的智能化程度会越来越高。新媒体环境下,巨大的民间传播力量在网络上消解了传统的“议题设置”。......
2023-11-22
所谓的网络热门事件,不少是由普通网友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在新媒体裂变式传播的基础之上,传统媒体随后介入,形成二次传播,最终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显著特征。因此,传播的内容也将更加广泛和多元。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不仅集良好的多媒体性、互动性于一体,其传播内容本身的非线性也体现出了明显的传播优势。......
2023-11-22
光绪二十八年,梁启超继上年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之后,又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长文《新史学》。《新史学》全文凡6节,其次第是: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正统、论书法、论纪年。重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是"新史学"的特点之一。"他在《中国史叙论》中,讨论了地理学、人种学、年代学、考古学与撰述中国史的关系;在《新史学》中,有"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纪年"的专题。......
2023-12-03
2008年,奥巴马借助新媒体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2012年,他又击败了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成功连任。2017年,特朗普也借助新媒体,战胜希拉里就职美国第45任总统。那么新媒体运营究竟有怎样的优势与特点呢?例如,可以在百度上建立关键词,在豆瓣上定期推出话题,在微博、微信上发布产品信息,与用户实时互动等,为新媒体运营提供近乎零成本的条件。......
2023-11-17
会议全体通过了筹备会的组织规程和中国新史学研究会暂行简章,并决定迅速筹备召开全国历史工作者代表会议,选举了筹备会的常务委员会,选出郭沫若、吴玉章、范文澜、邓初民、陈垣、侯外庐、翦伯赞、向达、吴晗、杨绍萱、吕振羽等11人为筹备常务委员会委员,筹备会常委会推选郭沫若任主席,吴玉章、范文澜任副主席,侯外庐、杨绍萱任秘书,负责召开全国历史工作者代表会议的筹备事宜。依照章程规定,新史学研究会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2023-11-03
从传播学视角来看,新媒体副刊传播既有专业组织对网民的大众传播,也有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10]以网络为技术支持的新媒体副刊具有共享互融的特征。[11]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副刊积极利用社会化媒体,利用社群化的传播渠道为用户提供服务。在新媒体环境下办好副刊,不应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而盲目追求新颖性,减弱深层阅读的功能。在利用新媒体的过程中,还应根据自身定位打造新形式的品牌,保持副刊的思想深度和审美品位。......
2023-11-09
第一节从口述史学到记事史学在很多学者眼中,实录体著作属于史料性史籍。其中口述史学与记事史学都属于叙事史学,可谓叙事史学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都以叙事为职事,以记录史实、留存史料为特征。不过,口述史学是比较原始的叙事史学,与记事史学相比,显得幼稚和朦胧。史诗是口述史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晶。口述史学常与“瞽史”相联系。随着文字的发明和载籍的出现,口述史学退出历史的主要舞台,代之而起的是记事史学的兴起。......
2023-07-20
拉瓦锡的第一篇化学论文是关于石膏成分的研究。拉瓦锡用天平仔细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石膏失去水蒸气的质量。而拉瓦锡实验的结果却是截然相反。11月,拉瓦锡加热红色的汞灰制得了氧气。1775年,拉瓦锡的实验中心已从分解金属锻灰转移到了对氧气的研究。与此同时,拉瓦锡还用动物实验,研究了呼吸作用,认为“是氧气在动物体内与碳化合,生成二氧化碳的同时放出热来。这和在实验室中燃烧有机物的情况完全一样。”......
2023-11-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