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外社会史专著的实际内容及优化方向

中外社会史专著的实际内容及优化方向

【摘要】:中国大陆学者通叙古来社会史的专著同样显示出著作者的社会史观念。他们在《中国社会史》一书中,涉及家族、科举出仕、妇女与婚姻、社会冲突与协调、娱乐与赌博、宗教与民间信仰等内容,“反映基层社会及联系政治与社会关系的几个重要面相。虽由于篇幅的限制,未能全面涵盖社会史所涉的领域,但希望反映近来研究的新趋势”[28]。

学者的叙述是否准确,不妨看一看下述专著中都写了些什么。前面提到过的阿萨·勃里格斯撰著《英国社会史》,自称包括了如下6个特点:专注于人们的经济,这经济既包括个人的,也包括集体的;研究语言、文学、美术音乐与研究社会科学并重;不局限于伦敦地区,而是系统地运用其他地方史志材料;英格兰与苏格兰等地历史不同,故专门作英格兰史;作跨越时间的前后比较研究;不囿于书斋,勇于探索。他把自己的书看作“从石器时代一直写到撒切尔时代的书”,是一部从古至今的英国通史,并且是按照“社会的历史”观点写作的。他认为“社会史可不是那种充斥了细微末节、繁琐小事的历史。它是社会的历史,‘社会’这个字眼本身就值得仔细研究”。又认为“说到社会史中的政治因素,我认为是决不应该剔除的,而人们应当理解,把政治因素包括进去是很重要的”[23]。因此,他在书中叙述了政治制度、事件、人物、经济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家庭、宗教、人口、生育、营养、衣着、交通教育等生活方面,且常常用诗歌予以描绘。

中国大陆学者通叙古来社会史的专著同样显示出著作者的社会史观念。由龚书铎总主编,曹文柱、朱汉国副总主编的8卷本的《中国社会通史》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即社会结构、社会运行、社会变迁[24]很明显受到了社会学的浓厚影响。

乔志强主编的《中国近代社会史》一书,将社会史的内容区分为三大部分,即社会构成,含人口、家庭、宗族、社区、民族及社会变动;社会生活,含物质生活(衣食住行及用具)、精神生活(信仰、娱乐、礼俗、节日)、人际关系;社会功能,含教养功能、控制功能(权力控制、规范控制、社会问题和治理)。这是在理论上不“包罗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所有社会现象的历史,而是研究人类有史以来赖以生存并必然结成的社会本身的历史”[25]

笔者和常建华合著的《清人社会生活》包括五个部分,即社会群体和社会结构(等级、社团、宗族、家庭)、生活方式及其演变(衣食住行、婚姻、丧葬、祭祀、娱乐)、人口社会(人口、妇女、儿童、老人、社会救济)、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史在清代全部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26]该书将生产关系史、阶级斗争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排除在叙述之外,当然它并未忽视社会生活史与政治史、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

张静如、刘志强主编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是根据张氏“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全过程”的认识来写作的,全书分为八大部分,即社会经济(经济政策、工商业、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财政与金融、近代城市)、政治(大总统、内阁、国会、地方制度、外交)、教育与文化、社会阶级与阶层(地主、军阀、官僚与买办、工人、农民和民族资本家、其他社会阶层)、社会组织(职业组织、其他社会组织)、家庭、社会习俗(日常生活习俗、婚丧礼俗、时令节日习俗)、社会意识(社会心理、意识形态)。[27]

中国台湾学者黄宽重、柳立言认为“社会组织的形态与结构的变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更有多方面而深刻的影响,因此从社会的角度去掌握历史的发展与变化的现象,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在《中国社会史》一书中,涉及家族、科举出仕、妇女与婚姻、社会冲突与协调、娱乐与赌博、宗教与民间信仰等内容,“反映基层社会及联系政治与社会关系的几个重要面相。虽由于篇幅的限制,未能全面涵盖社会史所涉的领域,但希望反映近来研究的新趋势”[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