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已提到地主与佃农的生产关系。对于平民佃农来说,虽与平民地主同处于良人等级,但在生产关系上受到地主一定程度的控制。比如分成制下,佃农增加产量,要按分成比例多给地主交纳粮食,这就影响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如若定额制,将地租总量固定了,佃农增产部分不再多交租,就愿意积极生产了。不过在这一对矛盾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地主,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动,往往取决于他的动向。......
2023-07-02
讲到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关系,人们通常的理解是地主与农民的关系,农民就是与地主构成矛盾统一体的佃农,于是农民、佃农成了同义词,不加区分,随意使用。然而我国历史事实并非如此,农民与地主根本不构成一组生产关系,“农民”“佃农”的概念反映不同的人群。要明了这个问题,说来很简单,只要弄清农民的构成成分和什么是生产关系就可以了。
以生产关系、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诸种元素分析农民,就会发现它是由多种社会成分组成的:
自耕农。自身拥有耕地,通常可以自种自食,身份上是良人,属于平民范畴,国家的主要纳税人。古文献中的农、农人、农夫、农户,大多指的是他们。
半自耕农。社会属性基本同于自耕农,惟自有田地少,不够耕作,需要租佃一些耕地,或者家内有人要出卖劳动力,才能维持家庭生活。古代文书中的“下户”,常指的是他们。
佃农。自家没有或基本没有田产,租佃他人土地耕作,向田主交纳地租,就是汉代董仲舒所说的“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农人。佃耕者的身份,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多有变化,趋势是租种平民地主土地的,基本上属于良人范畴,为平民佃户。
佃仆。也是租佃耕种,但因主家身份高,人身上依附田主,除交纳农产物外,要到地主家从事无偿的卑贱劳役(如充当吹鼓手、轿夫),甚至妻女也受凌辱,因而成为农奴。中古的“佃客”,宋元的“旁户”“随田佃客”,即属于这一类。
国家佃农。租种官府土地的农民,即屯田户、营田户、屯军,人身上受国家的严格控制,不得离开田庄和戍地,不许逃亡,社会地位介于平民佃农与佃仆之间,而与前者靠近。
农业佣工。没有土地、受雇于农业经营者的人,是农村中的赤贫者。因在主家做工时间的差异,区分为长工、月工、短工、忙工等类型。在身份上与佃农有类似的情形,有平民与非平民之别。受雇于平民主人的,多系平民雇工,反之则否。
雇工人。主人身份高,雇工平时与主家以主仆相称,不敢同坐共食,法律称谓为“雇工人”,地位低于仕宦和有功名的雇主,是半奴隶身份。
农业奴隶。以奴隶身份从事农业生产,其主人大多是贵族官僚。在封建制前期,此种人较多,如东汉政论家仲长统所说:“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明清时代的“投充人”,亦属于这一类型。
富裕农民。自家生产,犹有余田,雇工经营,或者将余田出租,向政府承担赋役,是平民身份,财力上比自耕农富裕一些,经济收入主要靠自家劳动,属于劳动者行列。他们是典籍中的“上农”,平民佣工的雇主之一。
《汉书·食货志》说四民中的农民特征是“辟地殖谷”,《唐六典》则云“肆力耕桑者为农”,可知在古人的观念里,农民是耕田种地的人。前述九种人,与《汉书》《唐六典》所说相同,都是农业生产者,都在农民之列,是他们共同构成农民。实际上农民成员还不止于此,因为古代社会分工不精细,那时将捕鱼、打猎、采薪也视作农业,于是渔夫、猎手、樵夫也是农民,只是可以名之为从事农副业劳作的农民。种田人家兼营商业或手工业,而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就不能将他们排除在农民之外,这是兼营工商业的农民。
是否还有他人?生活在农村的地主和小土地出租者在封建社会里算不算农民?依照今天阶级分析方法,地主不下地生产劳动,是剥削者,当然与农民无涉,所以这个问题似乎提得怪。但是,古代政府将民人区分为士、农、工、商四大类,把平民地主与小土地出租者编入农户,登记户口,征收赋税和徭役。客观事实是,政府承认他们是以农业为职业的农民。笔者也持有这样的看法,并将政府的观点作为第一条依据;第二条是古人将平民地主视为前述“上农”的一分子,并谓为“税自农出,租自佃交”中的“农”,即他们向政府交纳的税粮,是从佃户收的地租中的一部分,关于地主与国家的地租再分配一事可以不去管它,不过这里是把交税的地主看作农民的;第三条是这些人没有功名,系平民身份,与自耕农相同;第四条则因他们居住在农村,与农业有关系。在这四条理由之中,以第一条为主,第二、三、四条为辅。
如此说来,农民由上述12种成分的人构成,又可以区分为6种类型:自耕农(含自耕农、半自耕农、富裕农民),基本上是自种自食的劳动者;佃农(含平民佃农、佃仆、国家佃农),是受剥削的劳动者;农业雇工(含平民佣工、雇工人),系劳动力出卖者;农业奴隶,奴隶制残余形态下的生产劳动者;以农业为主的其他行业兼营者(含农副业劳动者、兼营工商业者);平民地主,勉强算作农民。
在这12种人里,自耕农、半自耕农、富裕农民、农业佣工等哪一种人都不能代表全部农民,哪一种人的称谓都不能作为“农民”的代称,“佃农”又怎么能是“农民”的同义词呢?以为封建社会的农民就是佃农,佃农就是农民,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不过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误解罢了。
农民是多种成分的集合体,有没有主体成分呢?从历史实况的考察中得知,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自耕农和佃农始终是构成农民的主要成分,在这二者之中,自耕农之多,出乎20世纪相当多的研究者的印象之外。因为佃农就是农民(农民即佃农)的错觉,遂将自耕农的客观存在排除在意识之外。从战国到明清时期,每一个王朝的前期,几乎都是自耕农占农户的多数,王朝中后期土地兼并,自耕农逐渐丧失垦田,沦为佃户,使佃农成为农户的多数。唐宋间的土地所有制变化——私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激烈,造成自耕农的减少和佃农的增多,使得佃农有占农户主体成分的可能。看来自耕农和佃农是农民的主要成分,不能简单地以其中的一种人表示农民全体。
“农民与地主的生产关系”云云,也是不准确的说法。佃农与地主构成一组生产关系,即地主出租耕地给佃农,在生产过程中支配佃农的行动,并攫取佃农的部分劳动果实。没有地主就没有佃农,没有佃农也就没有地主,两者并存于对立矛盾统一体中。自耕农并不租赁地主田地,自然不存在交租的事情,地主虽然可以兼并自耕农垦田,但也有因破产而降为自耕农的,自耕农亦可能因田产的增多上升为地主,两者的这种社会流动领域的联系,并不能形成一种生产关系。面对自耕农的大量存在,怎么能笼统地说农民与地主的对立哩?!
要之,把握农民的诸种构成成分,认识自耕农的重要地位,在讲到农村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时,明确地主仅仅与佃农形成对立统一体,而与佃农以外的农民并不构成生产关系,因此不宜简单地说地主与农民如何如何。
有关社会史理论与研究法的文章
前已提到地主与佃农的生产关系。对于平民佃农来说,虽与平民地主同处于良人等级,但在生产关系上受到地主一定程度的控制。比如分成制下,佃农增加产量,要按分成比例多给地主交纳粮食,这就影响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如若定额制,将地租总量固定了,佃农增产部分不再多交租,就愿意积极生产了。不过在这一对矛盾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地主,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动,往往取决于他的动向。......
2023-07-02
极限偏差是相对于公称尺寸偏离大小的数值,即确定了极限尺寸相对公称尺寸的位置,它是限制实际偏差的变动范围。而公差仅表示极限尺寸变动范围的一个数值。......
2023-06-26
数字制造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与手段,而智能制造是数字制造的提升。数字制造过程以信息处理为核心,而智能制造过程以智能学习与推理为核心。数字制造系统在环境异常或使用错误时无法正常工作,而智能制造系统则具有容错功能。......
2023-06-23
工程质量检查与质量检验评定是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措施。质量检查的目的是掌握质量动态,对工程质量实行有效控制。实测检验法是通过实测数据与施工规范及质量标准所规定的允许偏差对照,判别质量是否合格。单元工程(或工序)质量达不到合格规定的要求时,必须及时处理。2)经加固补强并经鉴定能达到设计要求,其质量只能评为合格。......
2023-06-29
平陆大夫沉默片刻,说:是我孔距心的罪过。事情发生后,齐王很是后悔,说自己愧对孟子。当初周公派哥哥管叔监管殷商故国,管叔却率领殷人叛乱。陈贾面现得意,微笑道:看来圣人也会出现过错啊。犯了过错,耳根发热,心中羞愧,所谓“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这是人之常情,而陈贾反而大言不惭。按照孟子“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的标准,陈贾做人不合格。......
2023-10-22
半精车的公差等级为IT10~IT9,表面粗糙度Ra为6.3~3.2 μm;精车的公差等级为IT8~IT7,表面粗糙度Ra为1.6~0.8 μm。在选择切削速度时,精车一般有高速精车和低速精车。......
2023-06-24
早在1993年,研究者就开始探讨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的差异。他们开发编制了MW-D和MW-S量表,分别测量这两个成分,信效度较好,被广泛使用。尽管有研究者认为任务完成过程中的MW是MW-S,但通过在实验任务中插入思维探测询问被试是否关注于任务,是有意MW还是无目的的MW,被试仍报告有34%~41%的MW是MW-D。而且,对完成任务持有低动机的个体,其MW-D比MW-S多。......
2023-11-20
这种“不出资的对外直接投资”形态被称为业务控制。其实,业务控制并非合作经营,理由如下:中外双方并未组建合营实体,因此,不存在合作经营的载体。......
2024-04-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