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社会结构主体的等级与阶级关系解析

社会结构主体的等级与阶级关系解析

【摘要】:一般来说,在阶级社会,阶级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主体,阶级斗争的学说是分析阶级社会历史的基本观点。[27]等级划分与阶级区分都是普遍的,两者有何关系呢?研究等级结构及其作用,可以体现阶级结构及其作用。等级结构复杂的社会,用两大对立的阶级观点分析社会,对有的社会问题难于剖析清楚。

一般来说,在阶级社会,阶级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主体,阶级斗争的学说是分析阶级社会历史的基本观点。但是在古代和中世纪普遍存在的是等级的划分,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领主、陪臣、行会师傅、帮工、农奴。”[27]等级划分与阶级区分都是普遍的,两者有何关系呢?列宁讲:“等级是以社会划分为阶级为前提的,等级是阶级差别的一种形式。”[28]又说:“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阶级的差别也是用居民的等级划分而固定下来的,同时还为每个阶级确定了在国家中的特殊法律地位。所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及农奴制社会)的阶级,同时也是些特别的等级。”[29]上古和中世纪等级划分是阶级差别的表现形式,等级划分给以法律确定。研究等级结构及其作用,可以体现阶级结构及其作用。等级结构复杂的社会,用两大对立的阶级观点分析社会,对有的社会问题难于剖析清楚。如对农民战争仅用阶级观点分析,令人总有不透彻之感。有些地主文人参加造反队伍,不好解释,其实他们是绅衿下层,属特权等级的最低层,易于同平民等级的农民联合。至于农民,以等级观念看,非特权等级的地主是农民,自耕农是农民,佃农是农民,取得自由身份的农业雇工也是农民,所以农民从生产关系上看很复杂,从等级上讲有平民、准良人。用等级观点分析,参加农民战争的复杂成分很好解释,若用阶级观点说一部分地主反对一部分地主并不容易使人清晰明了。当然,等级划分体现阶级划分的一面,但两者不能完全重合,如地主在阶级划分中是一个阶级,而在等级划分中是贵族、官僚、绅衿、平民四个等级,前三种是特权等级,后一种为非特权等级。张正明认为等级“是以门第和职业为依据,从而与阶级的分界并不完全吻合,同一等级的人未必属于同一阶级,反之,同一阶级的人也可分属于不同等级”[30]。诚然如此。

(原载张炳武主编《中国历史社会发展探奥》,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注释】

[1]苏联《应用社会学辞典》,刘成彬译文,《外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

[2]民主德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学辞典》1984年修订版,赖志全译,《外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

[3][美]约翰·威尔逊著:《结构社会学概述》,《外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译文。

[4][美]亚历克斯·英克尔斯著:《社会学是什么?——对这门学科和知识的介绍》,陈观胜、李培莱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00页。

[5]王康主编:《社会学词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48页。

[6]“社会发展”课题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管理世界》1991年第1期。

[7]熊德基:《魏晋南北朝阶级结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编:《魏晋隋唐史论集》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8]蒙思明:《元代社会阶级制度》,《燕京学报》专号之16,1938年。

[9]经君健:《试论清代等级制度》,《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

[10]宁可:《述“社邑”》,《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11]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2年。

[12]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13]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商务印书馆,1947年。

[14]何龄修等:《封建贵族大地主的典型——孔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15]戴玄之:《中国秘密宗教与秘密社会》,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

[16]喻松青:《明清白莲教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17]吴晗等:《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50页。

[18]吴晗等:《皇权与绅权》,第71页。

[19]吴晗等:《皇权与绅权》,第40页。

[20]吴晗等:《皇权与绅权》,第107页。

[21]吴晗等:《皇权与绅权》,第9页。

[22]吴晗等:《皇权与绅权》,第51页。

[23]吴晗等:《皇权与绅权》,第94页。

[2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第23页。

[25]费孝通:《乡土中国》,第28页。

[26]李树青:《蜕变中的中国社会》,罗盘出版社,第76—78页。

[27]《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4页。

[28]《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404页。

[29]《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98页注。

[30]张正明:《契丹史略》,中华书局,1979年,第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