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学者已经对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而且大部分检验都对货币供给内生的观点提供了支持。结果显示,银行贷款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Granger原因,即货币供给由信贷驱使,证明在此期间西班牙的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上的加成利率波动幅度较大,这主要是源于其负债管理行为的影响。因此,研究认为在长期内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仍然能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023-07-06
1962年哲学史家、佛学史家汤用彤自我批判地说:“在五四运动以后……有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方面受西洋所谓‘史料学’之影响,另一方面继承了乾嘉以来的考据之风,提倡考据之学,脱离实际,脱离政治。……像我们这样一些人把‘史料学’就当成史学,认为只须问‘材料’是否可靠而不去研究这些材料说明什么问题,不去从史料中引出合乎实际的结论,而往往是材料堆砌,不能真正地解决什么问题。”[6]他所讲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要是指胡适、傅斯年,“所谓史料学就是史学”,乃是傅斯年的话。1990年,思想史家杨向奎说胡适、傅斯年、顾颉刚“三人建立了一个学派,一个中国古代史及哲学史的学派,这个学派推翻旧的传统史学观,建立了崭新体系的古史学派,他们大胆地怀疑,小心地假设,而引起一场波澜壮观的古史讨论,虽然在这个学派中,胡、傅、顾的理论也各不相同”[7]。汤、杨当初是胡、傅史学理论的实践者,在不同的时代做了相异的回顾与认识。今日来看胡、傅等人的史学,似乎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1.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历史研究要以自然科学方法为工具。胡适说“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他引进美国杜威的实验主义,即研究学问注意实验方法,把自然科学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方法运用到社会科学中,“使历史的观念与实验的态度渐渐地变成思想界的风尚与习惯”。[8]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要“取得日新月异之材料,借自然科学付与之工具而从事之,以期新知识之获得”[9]。
2.使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方法。这有二重含义,一是将实验主义具体化,就是观念上要是科学的,要像做科学实验那样,应有假设,然后小心地、细致地求其证明;二是重视考据,强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应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胡适论述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以清儒的音韵、训诂、校勘成就为例,说明他们使用例证法、归纳法。笔者以为胡适是以此课题研究为例,阐述他的考证方法。[10]傅斯年说“近代历史学只是史料学”[11],被学者多所指责,然而表明他极端重视考据学。
3.企求认识历史的变化过程,探求历史因果关系。胡适说:“研究历史制度或学说,要明了他发生的原因和后果,从而获知他在历史上占的地位与价值。”[12]傅斯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中说:“相信文学是一有机体,有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13]
4.以社会进化论认识历史,认为历史是进化的、渐进的。胡适在谈到文学、戏剧改良时,批评做文学研究的人,“大多没有历史进化的观念”,“缺乏文学进化的观念”,他说“文学不是三年两载就可以发达完备的,须是从极低微的起源,慢慢的,渐渐的,进化到完全发达的地位”。[14]傅斯年笃信进化论,故云“史学外的达尔文论正是历史方法之大成”[15]。
归结胡适、傅斯年的史学,也许可以用实证史学来概括。实证主义是从19世纪上半叶法国学者“把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人和社会研究这一更为普遍的倾向中产生出来”,到二十世纪最初几十年,“实证主义已经渗透在历史写作中”。[16]胡适等人是将杜威实验主义与法国实证史学介绍到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历史学界(包括哲学史、文学史、经济史等历史学专门史),形成他们的中国的实证史学,其特征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试图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于历史研究,探讨现代历史研究法,相信并运用归纳法,说明历史真相;重史料(包括重视考古发掘的实物材料),要将所研究的课题的所有史料都搜集齐备,用史料反映历史;与此相联系,重考据,不仅要搜求材料,同时要考订其真伪;相信历史的渐进性,一定程度地忽视历史大课题的研究,不同意历史规律说,但认为历史是进化的。(笔者关于实证史学的说法,曾同友人刘泽华教授、崔清田教授讨论过,得到他们的首肯,志此以表谢忱。)
有关社会史理论与研究法的文章
许多学者已经对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而且大部分检验都对货币供给内生的观点提供了支持。结果显示,银行贷款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Granger原因,即货币供给由信贷驱使,证明在此期间西班牙的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上的加成利率波动幅度较大,这主要是源于其负债管理行为的影响。因此,研究认为在长期内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仍然能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023-07-06
概括说来,实证主义者基本上是在认识论范围内谈论经验的,认为超出经验,人就不可能获得知识;而且这种知识也只涉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属于或然的知识,这种看法和休谟与康德一脉相承。不过,实证主义者并没有一成不变地延续二人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的倾向,而是把经验现象界之外的因素悬置起来,不予理会,或者是给予了明确的界定。......
2024-02-01
于是王鄂即开始搜集金朝材料,并亲自拟定了《金史》的体例并将它委托给王恽。与《宋史》、《辽史》不一样,《金史》修成以后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好评。清代史学家赵翼评论说:"《金史》叙事最详略,文笔亦极老洁,迥出宋、元二史之上。《金史》之所以得到较好的评价,主要在于它纂修的准备时间比较长,有了比较好的史料准备。于是《金史》比辽、宋二史高出一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023-12-03
而在历史教育的层面,傅斯年认为意义有三,一、把历史知识当作人学,了解人类及人性。[35]如此看来,“史学只是史料学”,虽然可以说是傅斯年史学的主导思想,却不能完整地表达其全部观念,至少有流弊匪浅的四点,未必缘于傅斯年的本意:其一,扩张史料与新旧史料的关系。前者因其片断,无从联系解释,后者虽有解释,但加入主观,与本事不能贴切。......
2023-11-03
二十世纪是中国社会的巨变时代:中华民国代替清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这三个大事件,可以说使中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其深刻的程度是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他们都是卓有成就的专家,将各该门学科一个世纪的研究状况、特点,以及这门学科的研究与中国社会的变动的关系,作出精彩的说明。......
2023-07-02
二四胡适与新诗一九一七年一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然而他与胡适常因“新诗”、“旧诗”的问题大抬其杠。胡适对唐德刚、周策纵等结社作旧诗不赞成,但他也不反对习作旧诗词。据胡适的意见,习作旧诗词是训练一个人“批评”甚至“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必要阶梯”。胡适的诗,确是缺乏扣人心弦的力量,可以说只能感人不能抓住人。胡适说“吾诗清顺达意而已”,这是老实话。......
2024-09-20
《通典》之后为后人所注意的,有郑樵作的《通志》与马端临作的《文献通考》,以上三书被合称为"三通"。但其代表作,却是一部包罗各代历史的《通志》。《四库全书总目》说,郑樵在《通志》中十分重视二十略。《通志》的体例和编纂方法,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有过一定的影响。例如,《通志》所载的有关农民起义的史料很少,而且对于农民起义都称"反"称"盗"。......
2023-12-03
一七胡适与CC派的关系蒋、宋、孔、陈是民国时期的四大家族。孔祥熙、宋子文二人专门掌握国民政府的财政大权,与胡适的关系不深。可是,他除了与CC的专门搞特务工作的徐恩曾、叶秀峰等头子无关外,与其他的CC的头头就有关系了。这是CC反对他的内情。胡适私下对唐德刚说,“CC在拥护我”。我现在说CC的头儿朱家骅与胡适的关系。早在北大时,胡适与朱就是同事,本来有关系。胡适当了“卒子”后,与朱的关系更深了。......
2024-09-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