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者走出对外国文献和耶稣会士文书的迷信

学者走出对外国文献和耶稣会士文书的迷信

【摘要】:外国人因不完全懂得中国各种制度而造成的理解之误甚多,稍加留意,即可得到许多事例。而历古相传的世界中心观是国人沉重的思想负担,成为全面理解西方文化的障碍,有碍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客观因素,难于避免。

传教士信件、著述中有很多错误,被有识之士看破,如耶稣会士张诚说有些传教士的中国记录不可信,1701年10月14日张诚致函巴黎耶稣会郭弼恩神父:“中国传教团的历史,我劝您既不要着急,也不要过于轻信印刷品的叙述,因为这些叙述中有许多错误和谎言。……不少仅仅是道听途说的东西,并未经过考察。”[17]一个时期,国人将中国史书视为“断烂朝报”,谬误百出,遂用外国史书验证中国史书之误,颇有成绩,但不免陷入迷信状态。举例看,雍正年间的苏努案件,传教士文书谓为宗教迫害案,我们尊敬的史学大家陈垣信之,实际是康熙朝储位之争延续中的政治斗争案件,苏努家族信仰基督教只是加重刑责的一个因素。外国人因不完全懂得中国各种制度而造成的理解之误甚多,稍加留意,即可得到许多事例。1704年8月20日,传教士杜德美谈康熙帝过问天主教教堂事,“1699年1月康熙皇帝答应张诚神父在紫禁城内赐给我们那一大块土地建造教堂。皇帝对于重要的项目都要亲自过问的,这次建造教堂也是如此”[18]。所说的紫禁城,应为皇城。在赣州的殷弘绪1707年7月17日讲述康熙朝第一次废太子事件,谓皇长子允禔是“嫡出”。[19]康熙帝只有一个嫡出子,即废太子允礽。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在1708年,这里的1707年把事情的发生提前一年了。传教士利国安在1714年说名鹰海东青出产在陕西和蒙古。[20]海东青出产在黑龙江。等等,不必赘述。

上述事实,反映出中西方人士在认识对方文化、历史、国情上多有隔膜,有误失,有盲点。由于文化背景的迥异,信仰的差异,追求的目标不同,对对方知识的欠缺,产生认识上和行动上的错误,使得康熙朝中西文化交流从高峰走向低谷。就中,耶稣会士在华传教较为明智,能够适应中国文化开展活动;格莱门十一世不尊重、不懂中国而失败;康熙帝对中西文化交流的热心与关注,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罕见的,是中国皇帝中唯一认真学习欧洲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医学的,大大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而历古相传的世界中心观是国人沉重的思想负担,成为全面理解西方文化的障碍,有碍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中西人士对对方的认识往往不准确,有误解,历史上如此,现在仍然,宜于警惕!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客观因素,难于避免。历史启示我们:人类应当克服种族的、民族的文化偏见、文化歧视,以利共同发展。学术研究者需要独立思考,准确地反映历史客观实际,给人以有益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