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研究背景与理论意义笔记

研究背景与理论意义笔记

【摘要】:据CNNIC最新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7.1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年增长率为19.1%,维持了联网第一大终端的地位。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比率由2012年年底的74.5%提升至81.0%,远高于使用其他设备联网的人群比例,所以手机依然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进入后信息时代,互联网中各种媒体、平台的普及使得集群行为从形式到内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正对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重大的影响。

据CNNIC最新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7.1亿。与之相比,手机在网络用户及电子商务应用方面也出现较快增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年增长率为19.1%,维持了联网第一大终端的地位。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比率由2012年年底的74.5%提升至81.0%,远高于使用其他设备联网的人群比例,所以手机依然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使用社交网络的人群增长缓慢。社交网络和网络用户近一年来活跃度下降的用户比例大于活跃度提高的比例。

由此,与主题相关的主要两个特征:(1)手机用户增多。使得上网越来越便捷,人们可以随时接收到最新资讯,并对其进行评论或传播,而这一切都几乎没有任何壁垒了;(2)社交网络热度有减,高层次用户流失。虽然网民对于网络用户等社交平台的兴趣有所下降,但还是有一定的依赖度,网络用户依然是很多热门话题的爆发平台,再加上高层次用户减少,网络上的舆论导向也变得更加模糊。

2013年发生的一系列的网络热点事件,像是3月15日——消费者权益日的“8点20”事件,11月11日电商双十一销售额再创新高等,都引起了不小的舆论争议。还有一些线下事件,在网络上也引起了大量的关注,比如“复旦投毒案”等都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群体已经冲破单纯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局限,将传统与新兴的各种媒体充分调动起来,形成立体式传播,将传播效果最大化,并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网络讨论。最后是议题不断被强化,并最终可能转化为实际行动。作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SNS,FACEBOOK上就发生过从线上传递信息,到线下发动暴乱的网络激进运动事件——突尼斯暴乱,2010年年底至2011年年初,该暴乱的组织者通过社交媒体组织运动,信息传播之快前所未有,以至于造成了这次民族运动的巨大影响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网络用户集群行为对于社会的影响不可忽视。虽说集群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舆论压力,从而推动事件的解决,但也有两个很明显的威胁:(1)在发生“群体性事件”时,各种流言难以避免,网络也可能进一步加剧流言的传播,而如果地方政府没有及时公开真相,其公信力就将大为降低;(2)公众集群行为中的理性因素很容易演化成网络暴力,继而损害社会道德规范,甚至会严重正常的社会秩序。这就要求对于网络集群行为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平衡好公权力、公民表达自由等私权利与保障人权之间的关系。

不仅是对于社会,对于各个组织和企业来说,了解网络用户对他们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当服务失败的对象为消费者群体时,由于群体内部的社会影响与群体互动,会进一步的激化个体情绪、提高自身的对抗性,有很强的去个体化作用,很有可能导致大面积的负面情绪。尤其是在当代,这种信息传播的成本是极低的,当自身出现一些问题或者是竞争对手恶意诽谤时,会极大降低各机构的信誉度。

所以当下,监督和实时控制网络舆情的传播和走向,对相关网络集群行为进行的监控和预测,无论是对政府机关,还是企业机构,都是非常必要的,整体来讲这样一个系统是一个大的工程,从数据挖掘到聚类分析,并构建信息演化模型,到设计仿真原型系统,各种应急处理方案,完善互联网法律以及各种相关政策的出台。本节主要关注,思考和深入探讨网络集群行为的特征、诱因、影响,探究出一个网路集群行为独特的行为机制,并基于复杂动态网络传播力学,建立网络集群行为动力学演化模型,可供教育和研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