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球墨铸铁曲轴生产中常见的皮下气孔问题

球墨铸铁曲轴生产中常见的皮下气孔问题

【摘要】:皮下气孔是球墨铸铁曲轴生产中最常见的缺陷之一。在铸态时,皮下气孔不易被发现,经热处理并去除氧化皮后或经机械加工后则会显露出来。其他方面,如球化处理后的除渣不够彻底;浇注系统设计不当,致使阻渣能力差,铁液在铸型内流动不够平稳,卷入空气等,都将促使产生皮下气孔。

皮下气孔是球墨铸铁曲轴生产中最常见的缺陷之一。采用湿砂造型、质量较轻而表面积较大的铸件,易产生皮下气孔。大型曲轴虽是干型,但由于浇注温度过低等原因,也会出现皮下气孔。

皮下气孔的基本特征是:通常产生在铸件上表面的表层内,距离表面的深度约为0.5~2mm,孔径多为1~3mm,内表面光滑,分布较均匀。在铸态时,皮下气孔不易被发现,经热处理并去除氧化皮后或经机械加工后则会显露出来。它影响铸件的表面质量和该部位的力学性能等。

一、产生皮下气孔的主要原因

1.铸型内水分过多

铁液经球化处理后,铁液中的镁及硫化镁与铸型内的水蒸气相遇时,会发生如下反应

Mg+H2O——→MgO+H2

MgS+H2O——→MgO+H2S↑

上述反应的结果,是生成了大量的氢、硫化氢、氧化镁气体和其他反应所生成的一氧化碳等。

球墨铸铁的凝固特性是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粥状”凝固期,铸件的表面凝固层较薄且强度较低。上述反应所生成的大量气体,一部分通过铸型排出型外,另一部分则通过铸件表面而进入表层下方。在铁液的充型过程中和刚充满铸型的初期,无论是从铁液内析出的气体或是从外部进入的气体,因受到铁液浮力的作用而要上浮至铸件表面。但因受到铸型界面压力和表层铁液温度很快下降的影响,阻碍了气体的上浮逸出,随着铸件表层的逐渐凝固而停留在表层下方形成皮下气孔。

除了铸型本身的水分以外,阴雨潮湿和金属炉料所吸附的水分与氢气等,都会促使产生皮下气孔。

2.含硫量高

原铁液中的含硫量越高,球化处理时生成的MgS量越多,它与铸型中的水相遇时产生的H2S气体量越大。

3.球化剂加入量多,残余镁量高

球化处理时加入的球化剂量过多,残余镁量就越高,与铸型中的水相遇时会生成大量的MgO和氢气。

4.浇注温度过低

如果浇注温度过低,则铸件的冷却速度加快,铁液中析出的气体来不及上浮逸出,会加剧产生皮下气孔。

其他方面,如球化处理后的除渣不够彻底;浇注系统设计不当,致使阻渣能力差,铁液在铸型内流动不够平稳,卷入空气等,都将促使产生皮下气孔。

二、防止产生皮下气孔的主要对策

为防止产生皮下气孔,可主要从两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要尽量减少产生气体的来源,这是最基本的途径;另一方面要使铁液中的气体(铁液内析出的和外部侵入的)能尽快上浮逸出铁液表面,从铸型中排出。

1.严格控制型砂水分

尽量采用干型;严格控制湿型型砂中的水分,宜取4.5%~5.5%,以减少铁液与铸型界面反应所产生的气体量。

提高型砂的透气性,设置适当的排气孔等,使所产生的气体能迅速排到型外。

在湿型型砂中附加适量的还原性碳质添加物,在铁液与铸型界面上造成还原性气氛,以保护铁液表面不被氧化,减轻铁液与铸型界面的反应,从而减少产生的气体量。

2.尽量降低原铁液中的含硫量

降低原铁液中的含硫量,可减少球化处理时生成的MgS量,以及充型过程及铁液与铸型界面反应中生成的H2S气体量。应采取措施,使原铁液中硫的质量分数小于0.02%。

3.控制球化剂加入量

在能保证球化良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球化剂镁的加入量。小型曲轴的残余镁量一般为0.03%~0.04%。

4.适当提高浇注温度

要综合考虑浇注温度对铸造性能和力学性能等方面的影响。适当提高浇注温度,增加流动性,有利于铁液中的气体上浮并逸出型外,对防止产生皮下气孔的效果非常显著。曲轴的浇注温度一般为1320~1360℃。

5.避免铁液中含有铝

铝与水蒸气反应,会产生氢气。孕育剂硅铁中铝的质量分数应小于1.5%,使用前应充分预热,以减少带入的氢气量。

6.彻底除渣

球化处理后,须用除渣剂,如冰晶石粉、珍珠岩粉等反复扒渣3~4次,最后要覆盖冰晶石粉。在保证所需浇注温度和不出现球化衰退的前提下,应将铁液静置2~3min,尽量让铁液中的气体上浮逸出铁液表面。

在浇注系统的设计中,应设置集渣包、过滤网等,以提高除渣效能。

7.铁液平稳充型

合理设计浇注系统,避免在铁液充型过程中产生冲击、喷射、飞溅等,使其保持平稳的流动,更要避免卷入空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