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避免铸造中夹渣缺陷?

如何避免铸造中夹渣缺陷?

【摘要】:6.增加加工量和补贴量设计铸造工艺时,在易于出现夹渣缺陷的部位,适当增加加工量、补贴量或集渣道等,待机械加工时去掉。

曲轴机械加工后,在浇注位置的上表面(如轴颈等部位)和砂芯下表面等,会出现夹渣缺陷,有的呈层状分布,厚度可达5~20mm,有的呈块状。

一、产生夹渣的主要原因

夹渣缺陷区域的主要组成物为MgO、MgS、MnS、SiO2、Fe2O3等和氧化物渣。产生夹渣的主要原因如下:

1)铁液在熔炼、球化和孕育处理过程中,生成了较多的硫化物和氧化物渣等。如铁液中的硫与锰作用,生成MnS;硫与球化剂镁作用,生成MgS;镁、铁和硅等元素的氧化及相互作用等,生成MgO、SiO2和Fe2O3等氧化物渣。

2)以上过程中生成的较大量的硫化物和氧化物渣等,未被彻底清除和进行净化处理,仍有部分停留在铁液中。浇注系统的集渣、除渣能力不强,致使部分氧化物渣随着铁液流入型腔内。

3)铁液在浇注及在型腔内流动的过程中,不是很平稳地流动,出现了翻滚、冲击或飞溅等现象,使铁液不断与空气接触或卷入空气等,发生氧化反应而产生二次氧化物渣等。

4)铁液的浇注温度过低,流动性差,使得铁液中的残余氧化物渣不易上浮和被排出。

二、防止产生夹渣缺陷的主要对策

防止产生夹渣缺陷的对策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尽量减少硫化物和氧化物渣量;另一方面是将新产生的渣物彻底清除掉,使其不停留在铸件上。主要措施如下。

1.将原铁液中的硫、氧含量降至最低

严格控制炉料的选用,如采用优质低硫生铁脱硫措施等,将硫的质量分数降至0.02%以下。尽量降低含硫量,可降低MgS、MnS等硫化物渣量,并可降低球化剂镁和稀土的加入量。如当采用稀土镁硅铁球化剂冲入法时,其加入量为1.2%~1.4%。

2.减少球化剂加入量

在能保证球化良好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球化剂的加入量,从而可大量减少硫化物和氧化物渣量。

3.对已经生成的硫化物和氧化物渣等进行较彻底的清除

1)铁液在炉前进行球化、孕育处理,用稀渣剂(如冰晶石粉等)、除渣剂(如珍珠岩粉等)等扒渣3~4次。

2)在随流孕育和型内孕育过程中,严防孕育剂渣进入型腔中。

3)在浇注箱内设置阻渣闸,在浇注系统中设置过滤网、集渣包等,防止少量残留渣流入型腔内。

4.防止产生二次氧化物渣

设置合适的浇注系统,使铁液在浇注及在型腔内流动的过程中,保持很平稳,不出现翻滚、漩涡、冲击和飞溅等现象。如果铁液不断与空气接触或卷入空气等,会增加其被氧化机率而产生二次氧化物渣等。

5.控制浇注温度

适当提高铁液的浇注温度,增加流动性,使铁液中的夹渣物易于上浮,形成的夹渣层较薄,经机械加工后可以去掉。在确保浇注温度和球化良好的前提下,于浇注前让铁液镇静2~3min,使渣物上浮而被除掉。

6.增加加工量和补贴量

设计铸造工艺时,在易于出现夹渣缺陷的部位,适当增加加工量、补贴量或集渣道等,待机械加工时去掉。

7.采用低压铸造工艺

大型球墨铸铁曲轴采用低压铸造工艺,充分发挥低压铸造的独特优点,使含渣量极少的优质铁液在压力的作用下,始终保持很平稳地充满铸型,避免产生二次氧化物渣,是防止产生夹渣缺陷的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