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智能制造的转型哲学:重视人才与技术融合

中国智能制造的转型哲学:重视人才与技术融合

【摘要】:又如何准确把握中国智能制造的转型逻辑?红领集团的智造之路,是东方实用主义哲学与西方先进技术理念的融合,也是中国特色的智造哲学。现在,很多企业在转型升级智能制造过程中,偏重于机器人等装备技术而忽视了人的价值。让制造业人才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贡献力量,助力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如何避开种种误区?又如何准确把握中国智能制造的转型逻辑?

早在2015年,中国就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并明确指出:以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其实,中国制造的工业化与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照搬德国或美国模式都不现实,而集百家之所长,将工业化与信息化一手抓,两化融合发展才是智能制造的中国答案。

国家战略落脚到企业层面,更需要因地制宜的中国智慧。现在已经更名为“酷特云蓝”的服装制造企业——青岛红领,就是一个通过不断摸索得出的中国智造样本。它的智能制造之路经历了三次迭代。

第一次迭代,是用“土办法”解决问题。

在早期没有信息化技术的情况下,红领集团如何完成初始数据积累?创始人张代理的“土办法”,是让工人手动地把一两百道工序全部编成代码,写在布条上,然后贴到衣服上作为数据标签来进行数据传递与生产协调。

后来,布条变成了RFID射频识别卡,顾客19个部位的量体数据,加上面料、色系、肩型、驳头型与胸口袋等100多项个性化定制数据,汇入工厂数据系统平台。

第二次迭代,是用数据驱动制造。

从2002年至2008年,红领集团积累了超过200万组顾客个性化定制的版型数据。在此基础上,继续在生产环节上挖掘更多数据,建立数据关联与运行模型,形成了9666个既独立又互相关联的数据和20多个生产流程子系统。

最终,红领集团所有的生产流程和质检管理都实现了数据自动化采集与分析。比如红领集团的数据平台可以监测生产效率,从而分配给工人最适合的工序;订单、物料和成衣等数据联动,保障物料供应不间断,甚至实现零库存。

第三次迭代,是输出方法论与升级模式。

将产品分解为成千上万个标准件,再将不同规格的标准件数据标签化,最后建立数据关联运行系统来适配生产线。董事长张代理根据红领集团智能化改造的历程,总结出一套方法论与实践模式来帮助其他制造领域的企业,实现柔性化与个性化的智造升级。

在实践当中摸索,再用实践来验证,最终总结出规律。红领集团的智造之路,是东方实用主义哲学与西方先进技术理念的融合,也是中国特色的智造哲学。

实际上,即便国情不同,路径有异,但最终都是殊途同归——不论哪个国家的路径,都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而智能制造的核心还是要重塑价值观,智能制造的顶层设计,应该把“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

人类历史的前三次工业革命,分别是以人才汇集、人才管理、人性激发为主线,现在进行中的智能制造也一定离不开人,人仍然是智能制造的核心价值。现在,很多企业在转型升级智能制造过程中,偏重于机器人等装备技术而忽视了人的价值。

中国的制造企业要想在全球拥有话语权,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除了在设备自动化和MES信息化上建设以外,还要在管理提升、人员培养、产品研发、产品质量与结构调整等方面下功夫。让制造业人才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贡献力量,助力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