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未来数字政府:软化公共服务、新技术优化营商环境

未来数字政府:软化公共服务、新技术优化营商环境

【摘要】:在新技术的武装下,数字政府未来将走向两个趋势:一是公共服务的“软化”。在数字政府的建设上,中国目前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国际排名名列前茅。其中,在数字金融、数字零售、数字文娱和数字商业服务板块,重庆表现抢眼,成为中国数字政府的创新范本之一。在国际贸易摩擦频繁、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下,利用新技术改善营商环境成为数字政府的重头戏。

在新技术的武装下,数字政府未来将走向两个趋势:

一是公共服务的“软化”。当机器与算法更好地感知与匹配人的需求,我们面对的将不再是用户界面、终端和流程这些冷冰冰的服务,而是更人性化的体验。

二是社会治理的“锐化”。“锐化”是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提升对社会问题的捕捉与感知能力,当政府机构在治理社会问题时,能够更精准且高效地进行处置。

面对这样的趋势,政府应该更多考虑下一步“由谁来以怎样的方式提供服务”,人不是唯一的选项,机器也承受不了过度的期待,人机混合的“AI+政务”必然是大势所趋。

在数字政府的建设上,中国目前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国际排名名列前茅。在腾讯公布的《数字中国指数报告2019》中,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外,西部双子星成都、重庆表现突出,分列五、六位,与位居七至十位的东莞、长沙、郑州和杭州构成了数字城市的第二梯队。其中,在数字金融、数字零售、数字文娱和数字商业服务板块,重庆表现抢眼,成为中国数字政府的创新范本之一。

不断落地的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为数字政府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养料,除了推进政府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之外,还优化了中国的营商环境,并有效构建起适度性的政府规模。

目前,中国的营商环境属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短板。根据2019年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中国营商环境的世界排名位列第46位,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极不相称。在国际贸易摩擦频繁、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下,利用新技术改善营商环境成为数字政府的重头戏。

从2017年开始,上海市政府将1274个事项接入“一网通办”政务服务网络平台,通过简政放权减少流程环节,利用大数据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比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从奠基到预备生产只花了10个月的时间。

2019年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上海在开办企业、获得电力、施工许可、跨境贸易和登记财产等以地方事权为主的评价指标中,办事环节平均压缩了30.5%,办事时间平均压缩了52.8%,成为通过新技术改善营商环境的标杆。

另外,新技术还有效构建了适度性的政府规模。

现代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一个重要板块,就是如何构建适度性的政府规模。中国经过了40多年的改革开放,政府也进行了7次机构改革,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如何构建适度性的政府规模仍然是中国政府治理模式变革层面的痛点和难点。

通过大数据整合和分析,可以为政府提供更具前瞻性、创新性的决策方案。比如,把管理者从简单的劳动中解放出来,除了可以降低人力成本之外,还可以让管理趋于扁平化,并打破以往的行政壁垒。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连接起五大湖区和大西洋港口,巨大的运输压力不得不配备大量的公路养护管理员,让交通运输部在管理时感到为难。特别是工资单的管理,过去人为操作电脑的方式,常常达到84%的错误率,一些办公室职员把四分之三的时间都花在处理工资问题上。

为此,他们开发了一款管理工资单的移动应用程序,让公路养护管理员能够在自己的手机上操作,而不是向工资部门提交书面文件。新的精简操作不仅让管理扁平化,还能每年为交通运输部节省750万美元,减少了人力成本。

不过,面对眼花缭乱的新技术,数字化转型时期的政府也需要谨慎对待。一方面,需要应对新技术对业务的冲击,以满足时代变迁与用户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对新技术具备的理性和成熟度进行判断,对技术厂商的解决方案进行优选,防止被新技术带入“创新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