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芯片制程的物理极限与发展趋势

芯片制程的物理极限与发展趋势

【摘要】:我们之所以追求缩小制程,首要目的就是可以在更小的芯片中塞入更多的电晶体,让芯片不会因技术提升而变得更大;其次,缩小制程可以减少体积也可以降低耗电量,提高处理器的运算效率。色彩频率信号通过传感器从骨传导进入芯片,最终形成不同频率的刺激反应,让尼尔·哈维森从色彩感知中获得更多的艺术创作灵感。值得注意的是,芯片的制程并不能无限制地缩小。芯片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精”是智能化,那什么又是“细”呢?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纳米制程。在数学上,1纳米等于0.000000001米,而人体的指甲厚度约为0.0001米,如果我们把指甲的侧面切成10万条线,那么每条线就约等于1纳米,可以想象1纳米是何等微小。

以14纳米为例,其制程是指在芯片中,线最小可以做到14纳米的尺寸。我们之所以追求缩小制程,首要目的就是可以在更小的芯片中塞入更多的电晶体,让芯片不会因技术提升而变得更大;其次,缩小制程可以减少体积也可以降低耗电量,提高处理器的运算效率

今天的芯片量产工艺,已经能微缩到纳米级大小。这究竟有多小呢?我们人类的红细胞直径为8000纳米,这样一个红细胞的表面上能放下400多万个7纳米芯片,包含4000兆个晶体管,集成了大量的信息。

芯片微缩,让人体植入芯片从科幻走进了现实。在瑞典,就有超过4000人在体内植入了芯片,这些体内芯片可以作为门禁卡和支付工具使用,甚至能将色彩信号转化为声音信号。

患有色盲症的钢琴师尼尔·哈维森,为了提升自己对颜色的感知,在后脑里植入了色彩传感器和芯片。色彩频率信号通过传感器从骨传导进入芯片,最终形成不同频率的刺激反应,让尼尔·哈维森从色彩感知中获得更多的艺术创作灵感。

值得注意的是,芯片的制程并不能无限制地缩小。当我们将电晶体缩小到20纳米左右时,就会遇到量子物理中难以稳定的问题——电晶体漏电现象,从而抵销了芯片缩小时获得的效益。

另外,作为芯片理论基础的能带理论,只是一个近似理论,电子的行为仍然没法精确计算,这为芯片的未来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所以,人类还在寻找其他更前沿的替代方案。

功耗问题是芯片发展的另一个麻烦。目前市面上普通的芯片,其功率密度每平方厘米达到了几十瓦,因此在芯片上往往要背一个风力散热器;当芯片功率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100瓦以上时,就要把风换成水了,一台超级计算机往往会把凉水烧温。这种热效应非常厉害,如果不加以控制,所有芯片的温度加起来可以达到核反应堆的温度。

芯片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现在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设备中,仅仅是集成电路芯片就多达300块,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