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应对大数据操纵人心的威胁?

如何应对大数据操纵人心的威胁?

【摘要】:大数据要求更加开放甚至是无限制的连接,但同时又将伤害个人的隐私和权利。大数据这一新兴技术甚至可以充当操纵社会民意的工具。这类事件背后,我们不但看到了数据泄露问题,同样也看到了大数据可以成为影响、操纵、控制他人心理和观点的可怕工具。所以,我们真正面对的问题在于,仅仅通过公开的数据,互联网就可以成为影响、操纵、控制他人心理和观点的媒介工具,那么这就不仅仅是隐私侵犯,而是心理入侵、思想入侵、意识入侵。

大数据要求更加开放甚至是无限制的连接,但同时又将伤害个人的隐私和权利。这可以说是大数据时代最大的冲突与矛盾。大数据这一新兴技术甚至可以充当操纵社会民意的工具。

特朗普和奥巴马两任美国总统,都被爆出过在竞选总统的过程中,雇用数据科学家团队,间接通过社交网站收集了千万选民的海量数据。然后,再用大数据分析,根据不同类型选民的不同偏好,精准推送有利于自己当选的煽动性内容。

比如,对于义愤填膺的爱国者,推送打鸡血的文章,呼吁他们为美国而战;对于精英阶层,推送理性而高深的分析,获得他们的强烈共鸣;而对于反对派人士,则推送竞选对手的负面新闻,让他们对竞选对手彻底失望。最终,一举攻破这部分选民的心理防线,操纵他们的政治情绪,成功当选总统。

这类事件背后,我们不但看到了数据泄露问题,同样也看到了大数据可以成为影响、操纵、控制他人心理和观点的可怕工具。

我们很难想象,大数据和心理学相结合,能够爆发出多大的威力。研究人员发现,通过社交网站的数据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特质,其判断结果甚至比调查访谈这个人的亲朋好友还要准确。

也就是说,只要有足够的社交数据,算法就可以自动判别一个人的心理特质,甚至仅仅凭借“点赞”数据就可以完成,因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每一个“点赞”背后都有原因。

如果掌握一个人在网站上的10个“点赞”,算法对他的了解就可能超过他的普通同事;掌握70个就可能超过他的朋友;掌握150个就可能超过其家庭成员;掌握300个就可能超过其最亲密的妻子或丈夫。

剑桥分析公司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他们把8700万人的社交数据和美国商业市场上2.2亿人的消费数据进行匹配、组合和串联,找出谁是谁,然后就性别、年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职业专长、政治立场、观点倾向等上百个维度给选民一一打上标签,进行心理画像,建立心理档案,再通过这些心理档案开展分析,总结出不同人群的希望点、恐惧点、共鸣点、兴奋点、煽情点以及“心结”所在。

掌握了一个人的“心结”,就可以评估一个人最容易受哪种信息的影响,就可以知道信息该如何包装、如何推送,才能搔到接收者的痒处,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选择和判断。

现代广告业已经有上百年历史,它和心理学的发展紧密相关。从20世纪头十年开始,广告商就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如何编辑、呈现信息,希望以情动人,感召大众掏出钱来。

这个过程就好像爱迪生为了找到灯丝的最佳选材,连续做了1600多次试验,最终发现了钨丝一样,广告商通过不断试错发现了组织、呈现信息的最佳配方。心理学已经证明,人类虽然有理智,但人性中也有很多“漏洞”,人类大部分时候都会被情感左右,一些简单的伎俩就可以影响、操纵人类的情感。

所以,我们真正面对的问题在于,仅仅通过公开的数据,互联网就可以成为影响、操纵、控制他人心理和观点的媒介工具,那么这就不仅仅是隐私侵犯,而是心理入侵、思想入侵、意识入侵。

那么怎么办呢?为了保护公民的数据隐私,2018年,欧盟出台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不仅明文规定,除非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比如公民自愿或同意给予,否则企业不得收集或处理任何一个公民的数据,还尤其赋予了公民个人对于数据访问、整改、移植和删除等权利。如今在全球范围内,这一条例已经成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参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