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拉索张拉与体系转换优化技巧

拉索张拉与体系转换优化技巧

【摘要】:B21#索张拉力为4 156 kN,B11#索张拉力为3 994 kN,M22#索张拉力为5 203 kN,M12#索张拉力为5 059 kN。BC11#索张拉力为6 500 kN,BC21#索张拉力为6 500 kN。B22#索张拉力为7 315 kN,B12#索张拉力为7 042 kN,M23#索张拉力为6 898 kN,M13#索张拉力为7 046 kN。图5-42主塔应力6由上图可见,本阶段斜拉索张拉后,主塔3#角点混凝土出现13.7 MPa 压应力。B23#索张拉力为5 653 kN,B13#索张拉力为5 662 kN,M24#索张拉力为7 619 kN,M14#索张拉力为7 574 kN。

主桥的体系转换包括四部分:按顺序张拉斜拉索、按顺序落架、进行桥面铺装以及其他附属设施的安装、部分背索张拉,施工阶段具体见表5 -2。

表5-2 施工阶段描述

(续表)

在主塔施工、斜拉索张拉等作用下,控制主塔各角点的应力状态最为关键。主塔截面的4 个角点编号如图5 -35 所示。

未挂索之前主塔应力如图5 -36 所示。

图5-35 主塔截面的4个角点编号

(1)张拉塔内预应力后张束H1、H1'、H2 和H2',使主塔近背索侧获得一定的压应力储备,主塔应力1 如图5 -37 所示。

(2)主塔近背索侧有一定的压应力储备,同时主塔近边跨侧的侧面束已张拉锚固。张拉①#索(M21、M11)。M21#索张拉力1 966 kN,M11#索张拉力1 986 kN。主塔应力2 如图5-38 所示。

由上图可见,主塔最大压应力为7.9 MPa,出现在2#角点。主塔非锚固段(编号41~82)无拉应力出现。

(3)张拉后张束H3、H3'、H4、H4'、H5 和H5',使主塔近背索侧获得较大压应力,以抵抗下一施工阶段拉索张拉产生的拉应力。主塔应力3 如图5 -39 所示。

由上图可见,主塔近背索侧压应力增大,压应力最大值为14.2 MPa,出现在2#角点(主塔近背索侧大桩号方向),同时3、4#角点压应力大幅减少。主塔非锚固段(编号41~82)无拉应力出现。

(4)同时张拉②、③#索,即B21、B11、M22、M12。B21#索张拉力为4 156 kN,B11#索张拉力为3 994 kN,M22#索张拉力为5 203 kN,M12#索张拉力为5 059 kN。主塔应力4 如图5-40所示。

由上图可见,本阶段斜拉索张拉后,主塔近钢箱梁侧3#角点(主塔近钢箱梁侧小桩号方向)混凝土出现较大压应力,最大值为12.7 MPa。近背索侧局部点出现拉应力,最大值为1.2 MPa。

(5)第一次张拉背索。BC11#索张拉力为6 500 kN,BC21#索张拉力为6 500 kN。主塔应力5如图5-41 所示。

图5-36 未挂索之前主塔应力(单位:MPa)

图5-37 主塔应力1(单位:MPa)

图5-38 主塔应力2(单位:MPa)

图5-39 主塔应力3(单位:MPa)

图5-40 主塔应力4(单位:MPa)

图5-41 主塔应力5(单位:MPa)

由上图可见,背索张拉后,主塔锚固段与非锚固段分界处个别点出现拉应力,数值为0.5 MPa,主塔近背索侧重新获得较大压应力储备。

(6)同时张拉④、⑤#索,即B22、B12、M23、M13。B22#索张拉力为7 315 kN,B12#索张拉力为7 042 kN,M23#索张拉力为6 898 kN,M13#索张拉力为7 046 kN。主塔应力6 如图5-42 所示。

图5-42 主塔应力6(单位:MPa)

由上图可见,本阶段斜拉索张拉后,主塔3#角点混凝土出现13.7 MPa 压应力。全塔非锚固段混凝土基本处于受压状态。

(7)第2 次张拉背索:由于上一阶段的主塔3#角点出现较大的压应力,需要对背索进行重新张拉,以减少3#角点的压应力。BC11、BC12 两根索共张拉至11 000 kN,BC21、BC22 两根索共张拉至11 000 kN。主塔应力7 如图5-43 所示。

图5-43 主塔应力7(单位:MPa)

(8)同时张拉⑥、⑦#索,即B23、B13、M24、M14。B23#索张拉力为5 653 kN,B13#索张拉力为5 662 kN,M24#索张拉力为7 619 kN,M14#索张拉力为7 574 kN。主塔应力8 如图5-44所示。

图5-44 主塔应力8(单位:MPa)

本阶段斜拉索张拉后,主塔3#角点混凝土出现16.2 MPa 压应力。

(9)第3 次张拉背索:上一阶段中,3#角点出现很大的压应力,需要对背索进行重新张拉以调整角点的应力状态。BC11、BC12 两根索共张拉至16 000 kN,BC21、BC22 两根索共张拉至16 000 kN。主塔应力9 如图5-45 所示。

图5-45 主塔应力9(单位:MPa)

背索张拉后,主塔各角点应力较为均匀。最大值出现在1#角点,为14.1 MPa。

(10)同时张拉⑧、⑨#索,即B24、B14、M25、M15。B24#索张拉力为9 807 kN,B14#索张拉力为9 102 kN,M25#索张拉力为7 130 kN,M15#索张拉力为7 178 kN。主塔应力10 如图5-46所示。

图5-46 主塔应力10(单位:MPa)

本阶段斜拉索张拉后,主塔各角点应力比较均匀。3#角点最大压应力为13.2 MPa。全塔非锚固段混凝土基本处于受压状态。

桥面拉索张拉完毕,主跨跨中钢主梁大部分上拱,并与支架脱离。边跨由于有压重混凝土,支架仍处于受压状态。张拉结束后主梁位移如图5-47 所示。跨中上拱部分最大值为0.52 cm,边跨最大下挠值为0.57 cm。

(11)落架阶段,体系转换B阶段。落架前,主跨大部分支架已脱空,只有桥头支座附近以及边跨的支架仍处于受压状态。遵循“间隔落架”原则,从边跨P3、P4#墩开始向两侧间隔拆除支架。拆除第一轮后,拆除剩余支架时,仍遵循“间隔落架”原则,直至全部拆除。跨中脱空的支架可在第一轮拆除。主梁落架后主塔应力如图5-48 所示。落架后,2#角点压应力有所增加,达到14.3 MPa。3#角点压应力有所减少。

落架完成后,主梁位移如图5-49 所示,支架全部拆除后,跨中拱起最大处达22.5 cm,边跨下挠最大值为3.6 cm。

(12)桥面铺装。桥面铺装从主跨开始往边跨方向进行,铺装完成后主塔应力如图5-50 所示。铺装结束后,主塔1、2#角点压应力有所减少,最大压应力为10.5 MPa。相应主塔3、4#角点压应力有所增大,3#角点压应力最大值为14.7 MPa。

铺装全部完成后,主梁上拱基本消除,如图5-51 所示。主梁最大位移出现在①#索(M21、M11)和③#索(M22、M12)之间,最大下挠值为3.7 cm。

图5-47 张拉结束后主梁位移(单位:m)

图5-48 主梁落架后主塔应力(单位:MPa)

图5-49 落架结束后主梁位移(单位:m)

图5-50 铺装完成后主塔应力(单位:MPa)

图5-51 铺装完成后主梁位移(单位:m)

(13)第四次张拉背索。BC11、BC12 两根索共张拉至18 389 kN,BC21、BC22 两根索共张拉至18 542 kN。背索张拉完成后主塔应力如图5-52 所示。张拉过程全部结束,主塔各角点应力最大值较为平均。

图5-52 背索张拉完成后主塔应力(单位:MPa)

5.4.3.1 单根拉索张拉

钢绞线均逐根挂索后,用YLSD160-150 千斤顶进行张拉。为使每根索中各钢绞线索力均匀,采用等张拉值法进行张拉,即每根钢绞线的拉力以控制压力表读数为准,并监测传感器读数,如图5-53 所示。挂索前,将监测传感器安装在一根不受外界影响的钢绞线上,安装顺序为:支座垫板— 传感器— 单孔工作锚。张拉时,每根钢绞线的拉力按传感器的显示变化值进行控制。通过上述索力控制方法,索力的均匀性可控制在各股钢绞线的离散误差不大于理论值的±2 % 。

图5-53 斜拉索张拉

5.4.3.2 等值张拉法

斜拉索等值张拉原则如下:

第1、2 根:由于第1、2 根钢绞线承受外套管的自重,为减少套管对单根张拉力造成较大的非线性影响,因此张拉力由该套管的垂度确定。

第3 根:根据整束拉索索力,对主梁及索塔的变形量进行修正,使安装完成后单根索力累计值与设计值接近,避免单根挂索后索力发生较大调整;

第i 根:

Δi —— 第i 根拉索安装时传感器变化值。

第1、2 根补拉时按上式的方法确定。

单根张拉力(第1 根张拉力)的计算方法如下:

F —— 设计索力。

5.4.3.3 低应力锚固技术措施

当单根挂索索力较小时,钢绞线在低应力状态下工作,其夹持质量和夹持效果对施工过程中主体工程的安全尤为关键。因此,应加强拉索低应力下的锚固措施,具体如下:

(1)提高拉索初始控制应力,宜达到0.15R m以上。

(2)拉索应在连续张拉装置内张拉完成,工作夹片不宜出现多次高应力锚固的情况。

(3)单根钢绞线顶压。使用拉索配套的张拉顶压设备,采用专用顶压器对钢绞线进行逐根顶压,总应力不超过钢绞线破断力的0.45 倍,一次性顶压锚固,使夹片锚固后产生相当于0.45R m应力状态下的夹持效果,以适应在低应力状态下的锚固。

(4)防松装置。安装夹片防松装置,使用专用扳手将各空心螺栓旋紧,随时保持对夹片的压紧力。

【注释】

[1]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的“天津海河赤峰桥设计文件(2005)”。

[2]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的“天津海河赤峰桥设计文件(2005)”。

[3]个别斜拉索成桥索力达到上千吨。塔壁在两侧各千余吨的水平力对拉之下,必须另设千吨级的预应力索来平衡,需耗用大量预应力索。②主塔锚固段塔身尺寸较小,一般为5 m×6 m,因此该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