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部门进行具体规划分配,水利部行使审批权。不同流域的水量分配方案,以流域主管机构作为制定主体。简言之,国务院发展计划主管部门、水利部、流域管理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水利主管部门是水权初始配置的主体。......
2023-07-01
《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了水量分配的基本原则。该条款除了表明“公平和公正原则”外,主要是通过事实描述的方式呈现了水量分配中应该注意的各方面事项,比如供水历史和现状、上下游之间的关系等。结合《水污染防治法》、水权初始配置制度、《办法》第五条和《意见》的规定,将水权初始配置的原则概括如下。
首先,公平和公正原则。[4]公平公正原则要综合既有水资源条件、产业结构特征、未来发展供水能力及人均用水量等因素,进行水量分配。既有水资源条件直接决定了水资源的可使用量和消耗结构,水资源匮乏地区,应该给予适当倾斜,同时积极鼓励开展节水工程。不同的产业结构安排,有不同的水资源需求,结合供给侧改革,通过水资源的分配推动结构转型;传统农业地区,要保证基本农田灌溉用水。未来发展供水能力不足的区域,要通过统一调度制度确保基本的生活用水和人均用水量,实现基础的生存水权(水人权)。
其次,节水优先和优化配置原则。[5]在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刚性约束的情况下,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不仅仅要着眼于水资源既有条件、产业结构特征等方面,更需要在各个行业各个使用环节开展节水优先的举措。农业节水方面,大力推进节水改造及规模化高效节水灌区建设;工业节水方面,要淘汰高耗行业,同时进行节水技术改造;第三产业用水中,节水工程的设计、施工、投产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严控高耗水服务业的发展;城镇居民用水方面,通过阶梯水价制度促进生活领域的节约用水,提高公众节水意识。通过节水优先,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支持节水产业发展,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第三,保护水环境和可持续利用原则。我国的水环境不容乐观,水环境的保护要求减少水污染。区域经济在追求经济效率和GDP 时,容易忽视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保护河湖水域岸线的生态功能,保护水生态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要考虑水环境对经济总量的承载力。根据2017 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六条的规定,确立河长制作为水污染防治的基本制度,同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严格责任主体和考核方式,切实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水量分配要综合考虑水环境治理的具体举措,通过水环境治理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四,统筹安排和协调发展原则。水资源具有流动性、跨区域性和不确定性等自然属性,上下游之间、左右岸之间、河道内外之间的用水关系复杂,用水条件差异甚大,用水需求不一,水量分配中要充分考量不同来水条件合理规划,保证河道内基本用水量,加强南水北调工程重要水域的保护,严禁上游对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破坏。打破水利工程建设的部门利益和地区利益,水利工程项目的使用要协调上下游、水库群之间的关系,发挥整体综合效益。同时,在综合行业定额的基础上,水量分配要统筹安排生活、生产、生态与环境用水,形成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协调发展态势。
水权初始配置实质上是通过对水量的具体分配来实现。水量分配以流域和行政区域为分配单位具体展开。从国家到流域的水量分配中,国家在充分考量各流域历史水资源客观环境的基础上,从整体利益、未来发展、生态保护、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分配水量;流域内部以及区域内部的水量分配,直接关乎不同地方的经济效益。水量分配就是利益的分配,这就难以避免地方之间、行业之间及行业内部,对水资源的争夺。为了避免出现水资源争夺的不利后果,以上四项原则为中央政府、流域管理机构及地方政府提供了水量分配的基本指导,也是为初始水权分配奠定了遵循的基本标准。
规范表示这样的观念:某件事应当发生。[6]从应当发生到如何发生、怎样发生、发生的效果如何是一个很长的探寻之路。区别“应当”和“是”对说明法律是具有根本性的。[7]在水资源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等逐渐显现并日益重要的背景下,我国关于水资源的法规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对于难以出台基本法律进行规范,但又迫在眉睫的水资源管理及保护等问题,国家出台了严格的举措,比如《耕地草原河湖修养生息规划》《“十三五”水资源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等。从法律规范层面看,已经确立了关于水权配置的制度、原则和基本方案,但就“应当”层面而言,至少还存在以下问题如何进一步解决。
虽然明确了初始水权分配主体的身份,但并未明确流域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权力划分。比如,《水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制定年度水量分配方案。该条文用“或者”来界定权力主体,但并未表明何种情况下应该由具体的主体来制定水量分配方案,这样就容易造成推诿或者不当主张权力。以省际水事纠纷为例,虽然《水法》及《省际水事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办法》规定了流域管理机构有权协调省际水事纠纷,但并未赋予任何强制手段,权力行使受限,难以获得各方遵守。
具体制度方面,虽然包含了四项基本制度,但制度的相关配套措施缺乏。以统一调度制度为例,目前除了《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外,其他流域并未制定相关条例。自2006 年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极大缓解了黄河断流危机,基本实现了黄河水资源优化配置。同样具有重要战略位置的长江流域,近年来不断探索联合调度机制,制定联合调度方案预案,相关调度方案获得国家防总批复并得到执行,但依然未制定指导整个长江流域的统一调度条例,导致只能就局部进行受时间、空间及事项限制的具体调度工作。
基本原则方面,《水量分配暂行办法》仅明确提出了“公平和公正原则”,并未就其他原则进行明确列举并解释。虽然通过阐释其他规范性文件,可以对水量分配原则进行概括,但由于缺乏明确授权的规范体系,一旦水量分配中出现了各种情况的比较权衡,那么流域管理机构或地方政府该如何进行分配,就难以抉择。另外,将各种复杂关系[8]全部纳入在公平公正原则的范畴内,难以明确具体的公平公正是指什么,反而消解了公平公正的内涵。鉴于此,建议将修改《暂行办法》第五条的规定,并列阐释上文所列举的四项原则,并对价值位阶进行规定。
有关水权制度研究——以水权权属关系为中心的文章
有关部门进行具体规划分配,水利部行使审批权。不同流域的水量分配方案,以流域主管机构作为制定主体。简言之,国务院发展计划主管部门、水利部、流域管理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水利主管部门是水权初始配置的主体。......
2023-07-01
水权初始配置规定了总量控制制度、定额管理制度、统一调度制度和预留份额制度。通过严格控制用水总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安全保障。在《意见》出台之后,各级政府应该根据用水效率红线确定的目标,组织修订本行政区域内各行业用水定额。......
2023-07-01
中国政府在水资源管理和水权配置过程中,同样承担着相应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行政配置是我国水权初始配置的主要方式,是政府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水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具体表现。政府及其代理机构在制定水资源分配的公共政策时,应该积极地履行职责。这不仅要求从治理行为的源头控制可能的违法乱纪、滥用公共权力的行为,还要求权力行使主体对违规操作及政治性决策的后果承担责任。......
2023-07-01
政府责任困境是指政府在水权配置的行为中,难以有效兼顾所应该承担的具体责任而产生的责任困境。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政府在水权分配中的责任困境不仅包括规范层面影响政府承担责任的问题,还包括具体的水事纠纷、水量分配过程中,政府所面对的责任困境。政府承担的政治责任困境表现在,流域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划分与责任承担模糊。以长江水利委员会官网公布的主要职责为例。......
2023-07-01
取水权交易发生在享有取水权或者具备取水许可申请条件的主体之间。水权交易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完善“准市场”机制,需要重新定位政府在水权交易中的位置。水权交易平台公布的信息显示,流域内部行政区域之间的水权交易,以及跨流域水权交易行为,水权转换同样是水权交易的主要形式。......
2023-07-01
水权初始分配领域,水资源使用管理通过解决水事纠纷来呈现。强调政府对水资源的配置作用是水权初始分配机制分析的关键点。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基本制度,完善水量初始分配机制必须坚持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基本制度。从制度建设层面来看,初始水权分配已经确立总量控制制度、定量管理制度、统一调度制度及预留份额制度,结合《实施方案》的规定,基本可以保证水权初始分配的有序高效开展。......
2023-07-01
尤其是2014 年以来,随着河南、宁夏、江西、湖北、内蒙古、甘肃、广东7 省区水权试点工作的推进,水权改革向纵深发展。虽然不同经济发展区域水资源保有状况有差异,水权改革的内容和重点不一,但水权改革推进的个案和发展历程显示,水权确权是中国水权改革的基础要素。确认权利,实际是上确认享有权利的主体。权利虽然表明了一种资格、利益、行为的可能性,但权利的获得受制于义务履行的程度。......
2023-07-01
本节重点讲述PCI桥如何将Type 01h配置请求转换为Type 00h配置请求。下面将举例说明PCI总线配置请求的转换原则,并以图2-8为例说明处理器如何访问PCI设备01和PCI设备31的配置空间。PCI总线规定Type01h配置请求只能由PCI桥负责处理。而1<Bus Number≤3,所以PCI桥1将接收来自PCI总线0的Type 01h配置请求,并将这个配置请求直接下推到PCI总线1。......
2023-10-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