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水权属性研究:中国发展视角下的实践理论探讨

水权属性研究:中国发展视角下的实践理论探讨

【摘要】:如果政府没有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不允许,那么强调水权的人权属性就没有实质意义。关于水资源属性以及人权属性的争论开拓了本研究的国际视野,但关于中国水权制度的研究,还必须立足于中国发展背景及阶段,提出具有实践基础的水权理论。

水资源的流动性、易变性、不可再生性等属性使得水权制度的研究不仅仅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水权配置与水权交易问题,还需要关注水资源公共属性与私权性质孰轻孰重的争论。Craig Anthony Arnold 分析美国水资源私有化趋势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强调美国应该限制水资源的私有化,通过确立综合全面的水资源管理措施保护个人生命和国家安全。还有学者从人权高度出发阐释水权的分配问题。Vrinda Narain 通过对印度水资源状况的分析,指出印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理解水权实践的视角。《哈佛法律评论》中的注解(note)强调在发展中国家,需要促进获得水资源的人权途径(advance a human rights-based approach to access to water)。也有研究者认为,水人权(the human right to water)是一种错误的提法。Mc Caffrey 从水人权概念的历史演变分析得出,水人权的概念有两个严重的不匹配。第一,能力和责任不匹配;第二,解决方案与许多国家的发展水平不匹配。Mc Caffrey 质问的是,概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让概念落到实处。如果政府没有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不允许,那么强调水权的人权属性就没有实质意义。

不管是强调水资源的公共属性,还是提出水人权的概念,都是在回应如何有效保障每个个体都能获得人类生存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水资源。强调水权公共属性和人权属性,虽然有利于从理念上重视水权的合理分配,但并不表明水人权的提法就能解决这一问题。水资源如何分配、水权如何配置的问题,还必须在各国发展环境及其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下展开。是否接受水人权的概念和是否能解决水资源危机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正如,目前世界上有52 个国家和地区认可水人权的概念,除了美国以外,还包括南非、印度等,但世界范围内,南非和印度的水资源问题最为严重。关于水资源属性以及人权属性的争论开拓了本研究的国际视野,但关于中国水权制度的研究,还必须立足于中国发展背景及阶段,提出具有实践基础的水权理论。

本研究将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充分考量制度运行的路径依赖特征,厘清水权历史发展留给我们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土壤,同时关注水权变化的横向比较,以国际视野为参照,分析阐释当代中国的水权制度研究。本研究将吸收水资源所有权研究的证成过程,但会进一步追问为何会出现不同的水资源所有权模式;本研究将吸收历史学关于水权的研究成果,但会进一步探讨水权的历史发展经验如何与当代中国的发展处境相联系;本研究认可水人权概念的目标理念,但将进一步结合本土资源探讨水权配置问题;本研究将借鉴其他国家水权交易的经验,但将主要通过实证分析理解中国的水权交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