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注塑件斜向脱模及抽芯设计分析

注塑件斜向脱模及抽芯设计分析

【摘要】:注塑件的斜向脱模与注塑模的垂直抽芯机构和活块抽芯构件的设计,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的,分析它们的结构时,应相互联系和辩证地去分析,切不可将它们孤立开来。由于再度采用垂直抽芯机构抽芯,将会使模具结构过于复杂以及模具的体积过大,该模具方案选用了活块26构件成型。否则,又会成为新的“障碍体”,阻挡注塑件的斜向脱模运动。

注塑件的斜向脱模与注塑模的垂直抽芯机构和活块抽芯构件的设计,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的,分析它们的结构时,应相互联系和辩证地去分析,切不可将它们孤立开来。

1.注塑件30°斜向脱模的分析

如图5-12a的AA剖视图DD剖视图所示,若注塑件沿着模具中心线进行脱模的话,势必存在着6mm×tan30°=3.1mm及6mm×tan10°=1.06mm显性“障碍体”的阻碍作用。为了避开这两处显性“障碍体”的阻碍作用,如图5-12b的BB剖视图及PP剖视图所示,对注塑件采用30°斜向脱模方案,这样便不会存在这种显性“障碍体”的阻碍作用。同时,如图5-12a的CC剖视图所示,ϕ24mm×60°的锥台也正好适合采用30°斜向脱模的方式。

2.注塑模斜向脱模机构的结构

如图5-12b的BB剖视图及PP剖视图所示,注塑模采用的是平动与斜动双重脱模机构。为了减少双重脱模机构之间的摩擦,在平推板2与斜推垫板5两端之间装了轴3和滚轮4,这样可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3.注塑模垂直抽芯机构的分析和设计

成型图5-12a的CC剖视图所示ϕ24mm×60°锥台里面的ϕ22+0.180mm,深7.7mm圆柱孔的型芯齿条19,此刻却变成了注塑件斜向脱模的隐性“障碍体”(Ⅰ),它的存在会阻碍注塑件的斜向脱模。此时,可以利用垂直抽芯机构的抽芯来避开该隐性“障碍体”(Ⅰ)的阻挡作用,以便顺利进行注塑件的30°斜向脱模运动

垂直抽芯机构的齿条17随着动、定模的开模运动产生向上的直线移动,齿条17带着齿轮20转动,进而带动型芯齿条19向下做直线移动,即可完成ϕ22+0.180mm、深7.7mm圆孔型芯齿条19的垂直抽芯运动。反之,动、定模合模时,型芯齿条19可以完成复位。键18用于防止型芯齿条19的转动,圆柱销16用于防止齿条17的转动,舵轮21用于改变型芯齿条19的移动方向。

4.注塑模活块抽芯机构的分析

成型80mm×46mm×37.5mm及32.5mm×46mm×37.5mm槽的型芯,会成为注塑件斜向脱模的隐性“障碍体”(Ⅱ),阻碍“带灯行李箱锁主体部件”的斜向脱模。可以利用垂直抽芯机构的抽芯或人工抽取活块,来避开隐性“障碍体”(Ⅱ)对注塑件斜向脱模的阻碍作用。由于再度采用垂直抽芯机构抽芯,将会使模具结构过于复杂以及模具的体积过大,该模具方案选用了活块26构件成型。只是每次注塑件脱模后需要人工取出活块26,模具合模前需要人工安装好活块26,由于装取活块26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而会影响生产效率,可以备制三块活块26同时使用。如图5-12b的BB剖视图及PP剖视图所示,活块26是以镶块10上的两圆柱销25进行定位和安装的,两圆柱销25与镶块10是过盈配合,而与活块26则是间隙配合,随着镶块10的开模,两圆柱销25便可脱离活块26。两端2×ST4.8×15mm的自攻螺孔先由锥形头销成型锥形钻头引导孔,然后由人工加工出螺孔的底孔。背面6×M6螺孔的成型,可采用螺纹嵌件杆的结构,在注塑件脱模后先退出活块26,然后再用电动起子取出螺纹嵌件杆。需要提醒读者的是,两圆柱销25是安装在镶块10上的,千万不能安装在动模板上。否则,又会成为新的“障碍体”,阻挡注塑件的斜向脱模运动。

5.水平变角斜导柱滑块抽芯机构的抽芯运动与定模型芯开、闭模运动的运动“干涉”

如图5-11所示,成型注塑件背面80mm×46mm×37.5mm及32.5mm×46mm×37.5mm深槽的型芯,随着分型面Ⅱ—Ⅱ的开启和闭合进行抽芯和复位。成型注塑件两处10mm×6mm孔的长型芯11,须在分型面Ⅱ—Ⅱ开启前,退出镶块10的横向孔,而在分型面Ⅱ—Ⅱ闭合后,才能插进镶块10的横向孔内。否则,这样长的型芯11必定会与镶块10,在两种抽芯运动方向上产生运动“干涉”现象。

为了避免这种运动“干涉”,如图5-11的BB剖视图所示,变角斜导柱滑块抽芯机构需在分型面Ⅰ—Ⅰ开、闭模时,完成其抽芯与复位运动,而其他三处的斜导柱滑块抽芯机构的抽芯与复位则在分型面Ⅱ—Ⅱ开、闭模时完成。分型面Ⅰ—Ⅰ与分型面Ⅱ—Ⅱ之间存在着空间差,定模、中模和动模部分的开、闭模运动也就存在着时间差,于是变角斜导柱滑块抽芯机构与三处斜导柱滑块抽芯机构的抽芯运动都是独立进行的,并且存在先后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