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左右变位小斜齿圆柱齿轮(蜗轮)注塑模设计优化

左右变位小斜齿圆柱齿轮(蜗轮)注塑模设计优化

【摘要】:左、右变位小斜齿圆柱齿轮,如图5-6所示。将小端的斜齿轮设置在中模部分,将大端的蜗轮设置在动模部分。弹簧5作用下的限位销6锁住惯性运动中的中模型芯2时,可确保中模型芯2回到其初始位置,从而可使齿轮的斜齿与蜗轮螺旋齿的相对位置始终保持一致。只有斜齿圆柱齿轮、蜗杆和斜齿蜗轮等具有螺旋升角的注塑件,才需要设置注塑件脱模的螺旋运动结构。

左、右变位小斜齿圆柱齿轮(含左、右变位蜗轮),如图5-6所示。该注塑件是一个斜齿圆柱齿轮和具有螺旋升角的蜗轮的进合体,左变位小斜齿圆柱齿轮与左变位蜗轮为一件,而右变位小斜齿圆柱齿轮与右变位蜗轮为另一件。它们的特点是都具有螺旋升角,每个齿都是注塑件脱模的障碍体,对它们的脱模都有阻碍作用。这样势必会造成注塑件脱模时会被模具型面挤削的状况,从而出现改变几何参数和强度的情况。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出现,成型注塑件的变位斜齿圆柱齿轮和变位蜗轮的两端都必须进行螺旋脱模运动

978-7-111-45548-6-Chapter05-15.jpg

图5-6 左、右变位小斜齿圆柱齿轮(左、右变位蜗轮)

978-7-111-45548-6-Chapter05-16.jpg

图5-7 变位斜齿圆柱齿轮和变位蜗轮注塑件脱模机构的设计

1—调心球轴承 2—中模型芯 3—内六角圆柱头螺钉 4—压板 5—弹簧 6—限位销 7—动模镶块 8—推管 9—套管 10—动模型芯 11—底板压块 12—推力轴承 13—安装板 14—推板 15—限位螺钉

1.注塑件左、右小端变位斜齿圆柱齿轮脱模的设计

左、右小端变位斜齿圆柱齿轮(含左、右变位蜗轮)分型面位置的设置,如图5-6所示的台阶面。将小端的斜齿轮设置在中模部分,将大端的蜗轮设置在动模部分。为了使小端的斜齿轮在模具开模时能产生螺旋运动并从中模镶块的模腔中脱模(见图5-7),在中模型芯2上安装有调心球轴承1,使得中模型芯2与中模板之间的摩擦力减小。在定模板与中模板打开时,小端斜齿轮的斜齿会迫使中模型芯2产生螺旋运动,使得小端的斜齿轮能从中模型芯2的型腔中脱出。弹簧5作用下的限位销6锁住惯性运动中的中模型芯2时,可确保中模型芯2回到其初始位置,从而可使齿轮的斜齿与蜗轮螺旋齿的相对位置始终保持一致。为了便于安装弹簧5和限位销6的孔的加工,可通过内六角圆柱头螺钉3将压板4与中模型芯2镶嵌组合连接在一起。在小端的斜齿轮从中模型芯2的型腔退出的过程中,由于蜗轮还未进行螺旋脱模运动,蜗轮上的齿存在着脱模阻力,所以此时只能完成小端变位斜齿轮从中模型芯2型腔中的脱模。

2.注塑件变位蜗轮端的螺旋脱模设计

注塑件变位蜗轮端的螺旋脱模设计,主要是在推管8与安装板13和推板14之间分别安装了一个推力轴承12,使得推管8与模具之间的摩擦力大幅度减小,可使每个斜齿作用在推管8的脱模力在力臂的作用下产生旋转力矩,旋转力矩会使得推管8产生螺旋脱模运动。

注塑件左、右变位小端斜齿齿轮脱出运动和注塑件蜗轮端的螺旋脱模是分开进行的,故不会产生蜗轮的螺旋脱模运动和斜齿轮的螺旋脱模运动干涉的现象。从该两例可以看出,对于直齿圆柱齿轮而言,注塑件脱模和脱模结构是不需要螺旋运动的。只有斜齿圆柱齿轮、蜗杆和斜齿蜗轮等具有螺旋升角的注塑件,才需要设置注塑件脱模的螺旋运动结构。